《第三浪》

《第三浪》一書全面回顧了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將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次、第二次浪潮興起的環境、文化、人物和企業一一道來,從而展示出中國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的發端,重點分析了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和第一次、第二次浪潮的區別,揭示了第三次浪潮的核心規則的變化,全景式地展示了第三次浪潮涉及的行業、套用重點、資金分布和區域特徵,展望了本次浪潮給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通訊行業和IT行業帶來的巨大機會與挑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2009年,中國的3I融合終於全面顯露。3I融合不僅融合了通訊行業、信息行業和IT行業,更緊緊地將中國的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連結了起來,將中國和世界更加緊密地連結了起來,預示著中國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的全面興起。

(圖)《第三浪》《第三浪》

第三浪——網際網路未來與中國轉型》正是3G網際網路波濤洶湧的大潮下,由網際網路實驗室、中國電信浙江公司聯合策劃、精心打造、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巨著《第三浪》在北京隆重發布。

分類:商業•網際網路

書名:第三浪——網際網路未來與中國轉型

作者:網際網路實驗室
定價:32.00元

出版時間:2009年6月

開本:16 印章:15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2649-3

內容簡介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浪潮由新浪、搜狐、網易等三大門戶的創建開始發端。1999年7月,名不見經傳的中華網在Nasdaq成功上市,融資8600萬美元;2000年1月,在Nasdaq即將接近最高峰的時刻,再次發行新股,又募得令人驚訝的3億美元,第一次讓風險投資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由此帶動了三大門戶上市熱潮,以及一大批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興起。

隨著攜程上市,盛大上市,一批SP公司上市,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熱潮開始了。而2005年8月5日百度的上市將這股熱潮推到最高峰。中國網際網路形成了SP、網路遊戲和網路廣告三大很紮實的贏利模式,每一項都達到數十億的年收入規模。

從2007年開始,中國網際網路將進入第三次浪潮,稱之為泛網際網路階段,第三浪將以3G為核心,爆發在四大熱點上:第一是移動網際網路,第二是數字娛樂,第三是電子商務,第四是Web 2.0。這四大領域都將在第三浪中誕生大批全新的公司,在規模上和發展勢頭上,都將超過現在已經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

《第三浪》一書匯集了中國數十位網際網路專家、學者精英的觀察和分析,為中國讀者全面系統地揭示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三次浪潮的全貌。

圖書目錄

第一章:站在冬天,眺望第三浪

(圖)《第三浪》《第三浪》

第三浪(點擊放大)
第1節. 幻象還是真實?
第2節. 網路潮汐的成因
第3節. 藏在網民中的秘密
第4節. 站在冬天的眺望

第二章:影響未來的物種
第1節. 電子商務:未來的支柱?
第2節. 神奇的Web 2.0
第3節. Mobile 2.0描繪的世界
第4節. 高歌猛進的互動娛樂

第三章:搭上大轉型的列車
第1節. 網際網路與經濟轉型
第2節. 技術變革的六種能量

中國網際網路三次浪潮示意圖(點擊放大)第3節. 不可忽視的電信力量

(圖)《第三浪》中國網際網路三次浪潮示意圖

第4節. 從3G開始

第四章:從舊矽谷到新矽谷
第1節. 矽谷出了毛病
第2節. 世界重心轉移
第3節. 中國將贏在第三浪
第4節. 浪起何方?

第五章:第三浪的策源地
第1節. 從浙江開始
第2節. 浙軍春回燕歸
第3節. 浙江電信思路
第4節. 新的崛起

作者簡介

圖書作者

總策劃:

網際網路實驗室方興東、王俊秀、蔣蘇浙、經建燦、裘曉暉、吳倩

(圖)網際網路實驗室網際網路實驗室

主要撰稿人名單:

方興東、張笑容、葉秀敏、劉興亮、林軍、柳華芳、張靜、張明

統稿:

張笑容、經建燦、裘曉暉、姚珊軍

網際網路實驗室簡介

網際網路實驗室於1999年8月由方興東、王俊秀創立,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研究機構,以極具前瞻性和洞察力的產業研究能力為核心形成獨創的研究方法論,為國內外高科技企業與政府機構提供課題研究、戰略諮詢、轉型諮詢和協同行銷服務。出版過《IT史記》系列叢書、《搜尋革命》、《寬頻革命》、《門戶革命》案例展示等

背景閱讀

2009年3月31日,創業板確定5月1日開始推出,期待十年的一個心愿塵埃落定。要是再晚一天發布訊息,那么大多數人肯定以為這是一個愚人節新聞。因為,當下這個時節,當下這種形勢,讓最鐵桿的創業板支持者也不敢多奢望。
但是,就是在全球經濟最飄搖不定的時候,在中國經濟底部非常曖昧不清的時候,創業板出台了!這是多不容易的決策,這是多么富有智慧和勇氣的決定!可以說,因為創業板,中國第三浪的進程將大大加快,中國經濟復甦的動力將大大加強,中國高科技崛起的歷程也將大大縮短。因為,信心比黃金更貴,沒有比創業板更好的信心強心劑,也沒有比創業板更好的四兩撥千斤的刺激經濟的舉措。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來審視第三浪,就會更加明朗。
2006年,我第一次參加浙江電信舉辦的“春回燕歸”活動。雖然我每年都去杭州,但是,也就是這一次,杭州讓我刮目相看,讓我萌動回歸浙江的念頭。也是這時候,我們和浙江電信的老總張新建開始探討第三浪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網際網路下一波更精彩的內容。隨後阿里巴巴上市,浙江在網際網路界的份量一下子凸顯,然後,又是金融危機,我們早期比較樂觀的預測不得不做出修正。

到2009年,正好是網際網路實驗室實創辦十周年。十年一夢,加上更早幾年的網際網路評論,從十多年親身經歷和實踐,總結出“三年理論”:中國網際網路迄今為止,也是三年一個波段,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風風雨雨,比18個月的摩爾定律還要精確和有意思。所以,我們根據歷史推導,認為2008年到2011年,這三年也是一段,是個冬天,甚至我們認為這三年是個蕭條期。蕭條期的定義主要從資本市場角度考慮,很多資本方面的要素要三年之後,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當然,胳膊扭不過大腿,大形勢的變化,隨時將改變網際網路形勢的走勢。

然而,就是這個蕭條期,中國網際網路整個歷史上最精彩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中。所以,我們說,這可能是最壞的三年,也是最好的三年;是最殘酷的三年,也是最精彩的三年;是最迷惘的三年,也是最帶勁的三年。因為這個三年中,將會發生一件很簡單、很直觀,但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事情:中國網民將從2009年初的3億,增加到2011年的6億。這不僅僅是一個量變,而將引發一系列的質變。

《第三浪》序一

新浪潮新規則——《第三浪》序

(圖)張新建張新建

張建新

關於中國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的討論與思考,是從第三屆“春回燕歸•精英峰會”開始的。在此屆峰會上,與會的各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圍繞“第三浪”將何時、何地、在什麼領域興起,展開了深入研討和思維碰撞。其中,有一個共識是確定的:浙江省將成為“第三浪”一個重要的策源地。

記得第三屆“春回燕歸”是去年4月22日舉辦的。這時,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振盪已開始向我國悄然襲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判斷網際網路產業的未來趨勢?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如何通過經濟轉型升級來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矛盾與問題?如何搶抓危機中蘊含的發展機遇?在這一特殊而重要的時期,對於“第三浪”的思考就顯得更加富有價值和意義。

規則的改變是“第三浪”最大的機會和最大的挑戰。中國網際網路經歷了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到了“第三浪”,已不是“第一浪”、“第二浪”的簡單順延與繼續,而是一次規則的改變。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第一浪”、“第二浪”的原有思維模式上,“第三浪”的機遇就可能會錯失。同時,網際網路要走出原來狹義網際網路公司的概念,重新作出更為開闊的定義。網際網路公司不僅包括類似於阿里巴巴、盛大、新浪等娛樂、電子商務公司,其內涵應該包括三部分:IP通訊企業、IT技術設備企業和Information內容套用企業。這三個“3I”圈均屬於新的網際網路範疇,三個圈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將深刻廣泛地影響未來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格局。在“第一浪”、“第二浪”中,門戶、遊戲等純網際網路公司無疑是絕對的主角,其創新發展帶來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不容低估。但“第三浪”最大的機遇點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網際網路領域,而恰恰發生在“3I”相互交融的“黃金領域”。比如,iPhone就是很典型的“3I”三者重合地帶的一個成功創新案例。所以說,“第三浪”最大的熱點在於融合,最大的成功在於通過價值鏈合作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系統服務。

“回歸”是“第三浪”的關鍵字,“第三浪”應回歸理性、回歸現實,因為現實的商業模式是“根”。任何商業模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創新的;無論是現實世界的,還是網路世界的,必須符合經濟與價值規律。網際網路的成功商業模式,究其本質,都是現實世界裡商業模式的複製、擴展與延伸。因此,最終贏得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並不是獲得風險投資、完成IPO的公司,而是擁有適應現實需求的商業模式並按照網際網路規律去運營的公司。

《長尾理論》作者Chris Anderson提出,網際網路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是“免費”,其理論根據是“免費”會極大地激發用戶數量的迅猛增長,從而使伺服器、存儲器、頻寬等的邊際成本趨向於零,因此“免費”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宿命;“免費”模式把“聲譽”和“注意力”作為新的稀缺有價資產,其核心是前兩方免費交換創造市場、第三方付費參與。其實,這一觀點具有極大的狹隘性。媒體類和娛樂類網際網路套用,與傳統電視、報紙等的商業模式一致或相近,但由於網際網路在時空上的指數級擴展作用,大大降低了單位眼球的平均成本,因此可以採用“免費”模式,其本質仍然是傳統商業模式的延續。我們只能將此視為商業模式創新的特例,其前提條件是新媒體比老媒體的成本足夠低,“量”低得足以引發“質”的變化。但是,在“第三浪”更廣闊的領域裡,尤其是在“3I”範疇,這並不具有普遍性,我們必須走出狹隘的“免費”模式。

在“第一浪”最高潮的1999年,中國網民只有不到1 000萬,而“第二浪”發生的2006年和2007年,網民也剛剛突破一個億。在“第三浪”的背景下,網民數量極大增加,網際網路實驗室預計到2011年,網民數量將超過5億。網際網路已不再是簡單的投資創業概念,而是深入到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同時也深入人心,它不斷為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創新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勿容質疑,網際網路“第三浪”將成為我國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們也將2009年第四屆“春回燕歸”的主題確定為“轉型升級,智匯錢江”。

在本書的第四部分,浙江被預言將成為“第三浪”的重要策源地。這一點,也越來越成為幾屆“春回燕歸”精英們的共識,我希望這一共識能讓更多人接受,觸發更多人去關注、去思考、去實踐。據說矽谷成功的要素主要有三點:一是舊金山灣優越的宜居條件,陽光明媚,氣候舒適;二是人才優勢,世界一流的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後援與人才支撐;三是發達的資本市場,在美國有許多專業、高素質的投資家,一項獨創性的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比較容易吸引到大量資金。而浙江,同樣擁有美麗的西湖和著名的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大院名校,更有著良好的經濟政策環境、濃厚的IT創業創新氛圍以及全國領先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通信服務水平尤其是網際網路普及率。我們完全可以大膽預測,以農村信息化等為重要標誌點的“第三浪”將會在錢江大地上率先興起。

網際網路實驗室邀請我為本書寫個序言,以上是我對“第三浪”一些大略的看法,要想對這一概念作進一步的深入了解,考察整個網際網路的走勢, 恐怕還需要朋友們在這本書里挖掘。希望本書對所有思考中國網際網路未來走向的人有所幫助,同時,作為一個浙江人,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浙江扮演“第三浪”策源地的角色發揮一些作用。
儘管受金融危機影響,“第三浪”的高潮可能會在2-3年後發生,但我們已經感受到,“第三浪”的暗潮正在悄然醞釀、涌動,並朝著更加理性和沉穩的方向推進。

《第三浪》序二

第三浪的浪尖瞄準“下一個3億網民”

(圖)方興東方興東

方興東

第三浪快來了,第三浪來了!
2009年3月31日,創業板確定5月1日開始推出,期待十年的一個心愿塵埃落定。要是再晚一天發布訊息,那么大多數人肯定以為這是一個愚人節新聞。因為,當下這個時節,當下這種形勢,讓最鐵桿的創業板支持者也不敢多奢望。

但是,就是在全球經濟最飄搖不定的時候,在中國經濟底部非常曖昧不清的時候,創業板出台了!這是多不容易的決策,這是多么富有智慧和勇氣的決定!可以說,因為創業板,中國第三浪的進程將大大加快,中國經濟復甦的動力將大大加強,中國高科技崛起的歷程也將大大縮短。因為,信心比黃金更貴,沒有比創業板更好的信心強心劑,也沒有比創業板更好的四兩撥千斤的刺激經濟的舉措。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來審視第三浪,就會更加明朗。
2006年,我第一次參加浙江電信舉辦的“春回燕歸”活動。雖然我每年都去杭州,但是,也就是這一次,杭州讓我刮目相看,讓我萌動回歸浙江的念頭。也是這時候,我們和浙江電信的老總張新建開始探討第三浪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網際網路下一波更精彩的內容。隨後阿里巴巴上市,浙江在網際網路界的份量一下子凸顯,然後,又是金融危機,我們早期比較樂觀的預測不得不做出修正。

到2009年,正好是網際網路實驗室創辦十周年。十年一夢,加上更早幾年的網際網路評論,從十多年親身經歷和實踐,總結出“三年理論”:中國網際網路迄今為止,也是三年一個波段,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風風雨雨,比18個月的摩爾定律還要精確和有意思。所以,我們根據歷史推導,認為2008年到2011年,這三年也是一段,是個冬天,甚至我們認為這三年是個蕭條期。蕭條期的定義主要從資本市場角度考慮,很多資本方面的要素要三年之後,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當然,胳膊扭不過大腿,大形勢的變化,隨時將改變網際網路形勢的走勢。

然而,就是這個蕭條期,中國網際網路整個歷史上最精彩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中。所以,我們說,這可能是最壞的三年,也是最好的三年;是最殘酷的三年,也是最精彩的三年;是最迷惘的三年,也是最帶勁的三年。因為這個三年中,將會發生一件很簡單、很直觀,但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事情:中國網民將從2009年初的3億,增加到2011年的6億。這不僅僅是一個量變,而將引發一系列的質變。

下一個3億網民將改變一切!
6億的盤子有多大?跟別人比一下,數量上超過美國人口的一倍,就是美國所有人都上網,也無法縮小這巨大的差距了。跟我們自己比,1999年第一浪時候,網民不到1000萬,差了幾乎兩個數量級,那真是一個只能在概念上折騰的中國網際網路。到2006年第二浪正當高潮之際,網民也就突破一個億,而且都是新增的網民,水分很大,施展空間有限。而6億網民,那是什麼概念?網際網路的任何一個套用都可能形成一個極大的市場,都可能直接影響社會主流,都可能波及多個行業。

6億的盤子不僅僅盤子大,而是動能更大。6億網民中的下一個3億網民,既不同於歐美等國家的主流網民,也不同於我們目前現有的3億網民,他們的構成和消費行為不但跨國公司不再能夠把握,甚至目前主流的網際網路企業也將面臨挑戰。“下一個3億網民”的動能必須高度重視,它將引爆一系列的產業變局,甚至產生顛覆性的力量。誰能贏得下一個3億網民的青睞,誰就能在未來幾年內脫穎而出。誰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誰就得衰落甚至死亡。比如上網本就是典型的例子,上網本完全是中國特色的下一個3億網民的力量體現,將讓慣常思維的業界人士大跌眼鏡。

這“下一個3億網民”不僅僅將改變網際網路,也將同時改變中國通信行業,電腦行業,軟體行業,甚至各消費領域。這“下一個3億網民”將讓全球高科技的市場更加具有中國特色,也讓全球高科技創新和創業的天平進一步向中國傾斜。

所以,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實驗室重點研究“下一個3億網民”。《第三浪》本來計畫對“下一個3億網民”要重點分析,才能更好把準第三浪的脈搏。但是,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還有待今後發布。

網際網路實驗室認為,第三浪將呈現四大熱點:第一是移動網際網路,第二是數字娛樂,第三是電子商務,第四是Web 2.0。這四大領域都將在第三浪中誕生一批全新的公司,在規模上和發展勢頭上,可能將超過現在已經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

我們必須適應規則的改變
我非常贊同張新建的觀點,第三浪最大的變化是網際網路概念變了,產業的主角變了,產業的規則也變了,這是第三浪和第一浪、第二浪最大的不同,也是值得人們關注的最重要的內容。網際網路再也不是少數創業公司自娛自樂的快樂園地,而將是一個巨頭和新興公司群雄並起的大格局,熱鬧而精彩,也更混亂而複雜。

第三浪的棋局複雜多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運行商強勢登場,蘋果、思科等硬體廠商不會袖手旁觀,Nokia和三星等手機廠商也虎視眈眈,Google、微軟等怎么可能固守原來領地。廣電領域和文化領域的部門和企業,也有重要地盤,加上原來的各路網際網路公司,大家都來了,都需要爭搶制高點,都需要為生存和發展全力以赴。

第三浪開始了,網際網路再也不是我們過去那個比較清晰、比較明了的網際網路了。曾經不少巨頭說,網際網路企業將消失。其實,網際網路企業將大大增加。網際網路時代,能夠融入網際網路文化,能夠把握網際網路規則,能夠適應網際網路思維模式的,都將可能成為網際網路公司!

所以,局面也更加複雜和混亂。三網(電視網、電腦網和手機網)真正開始融合了,3I(IP運營、IT和信息內容)也真正全面融合了;以“免費、自由、開放”為底蘊的網際網路文化和利益至上是傳統商業文化開始全面接軌與融合;傳統領域巨頭、網際網路巨頭和網際網路新興創業公司不同特性、不同量級的選手開始同場競技。

而交叉地帶,融合地帶,不僅僅是發生簡單的擦槍走火,而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地方反而將成為中心地帶。
所以,下一個3億網民的爭奪戰,遠比我們想像的慘烈和壯觀。競爭與聯合,局勢格外微妙。尤其是文化的衝突。網際網路文化和傳統商業文化的衝突,傳統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的衝突,純網際網路公司與網際網路轉型的公司,都將在各個層面相互競合。

第三浪是中國高科技崛起的最好機會
全球高科技的指標,當然非納斯達克指數莫屬。網際網路熱潮最高峰的2000年3月10日,盤中抵達5132.52,這是目前為止納斯達克整個歷史上抵達的最高點。最終收盤於5048.62點,無限風光。但是,從此之後,就開始了下坡路。到2002年10月10日,盤中跌至了最低點1108.49點,穿透了9日1114.11的低點。此後,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2007年10月10日,漫漫5年時間,終於在收盤抵達了2811.61的新高點,雖然11月1日也抵達過2835.63的新高。但是,納斯達克開始欲振乏力。到了2008年下半年,更是直線下跌,新的冬天開始了。2008年11月21日,盤中跌至1295.48,將5年來復甦的努力一舉消滅。而2009年2月27日,依然以1,372.42開盤,勢頭明顯不佳。

納斯達克指數會不會跌穿上一次冬天1108.49的底線,甚至會不會跌穿1000點大關?這都是一個越來越緊迫的話題。網際網路實驗室分析認為,跌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放眼未來2-3年,大家很難看到多少光明。看來,納斯達克更低的指數可能還在前面,高科技更寒冷的冬天還在靜靜等待著我們。

而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創業板推出了,中國的“下一個3億網民”啟動了。再也沒有比這些更重大的利好訊息。可以說,在未來3-5年之內,美國風險投資都很難恢復到07年的水平,上市的退出渠道也將無法樂觀。這個背景下,正是此起彼伏的大好時機。雖然矽谷很長時期,依然會是全球高科技創新的中心,但是,矽谷將在第三浪中開始失去真正的光采。中國將真正成為熱點。

而且,中國高科技的熱點也不再是以中關村為絕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等三地各有特色和份量,而第三浪中更大的亮點在於,浙江在網際網路和高科技的快速崛起。憑藉全國最活躍的民營經濟,憑藉政府政策的力度和更關鍵的服務意識的環境營造,憑藉民營資本的雄厚,浙江網際網路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後,開始進入一個厚積薄發的新階段。在歷史積累和整體規模上,浙江高科技還無法與中關村、張江等相比,但是,以杭州濱江為代表的浙江高科技創業的動能,將有可能走向全國前列。

誰能夠吸引新網民,誰就能夠擁有未來。同樣,誰能夠吸引新興的創業者和創業企業,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第三浪的浙江力量將不再是一個概念,而將逐漸成為事實。

中心地位的缺失是中國高科技的一大遺憾
中國高科技在第三浪中崛起,另一個重大的遺憾是中心的缺失。中國沒有一個類似矽谷這樣絕對中心的區域,必將極大分散資源和力量,影響中國高科技的全球地位和競爭力。

客觀地說,在中國依然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超越中關村。但是這種地位不是西雅圖、波士頓無法超越矽穀類似的情況。中關村目前只能說依然保持一定優勢,但是已經沒有全國範圍的統領地位。在傳統的通信、媒體和科技(TMT)領域,中關村的企業除了聯想和百度之外,真正有號召力的企業已經不多。相反,目前在全球範圍有著強勢上升地位的公司,比如深圳IT製造加工領域的富士康,通信設備領域的華為和中興,網際網路領域的杭州的阿里巴巴和深圳的騰訊等,都在中關村之外,而且無論是規模還是勢頭,都超越了中關村的幾個領導性公司。加上上海、杭州、廣州等等高科技的整體力量形成,中關村目前的境況只能是中心之一,而不是優勢明顯的中心地位。

具體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切入全球產業鏈的角度看,華為和中興堪稱中國高科技的兩大楷模,可以讓他們涉足任何一個國家,與任何一家企業競爭,而且前景5年之內都還非常開闊。而這樣的企業,中關村目前沒有一家,真正算是國際化的聯想,面臨無比嚴峻的挑戰,未來局面不容樂觀。

從全球範圍的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看,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在消費網際網路服務和企業服務方面,堪稱全球領先,富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創新。而中關村兩大代表,新浪和百度,境界上明顯要差一個層次。缺乏像騰訊和阿里巴巴那樣的國際號召力。

這一切都發生在最近10年時間,那么如此趨勢下去,再10年之後呢?在代表高科技最前沿的領域,比如網際網路領域最活躍的數字娛樂、移動網際網路、Web 2.0和電子商務,以及大家最期待的綠色科技,中關村暫時也看不到引領性的優勢和潛能。

的確,中關村底子很厚,整體條件最好,國際認同度也依然第一,加上政府獨一無二的政策支持,中關村依然會健康發展下去。但是,中關村作為中國高科技的絕對中心地位和新興領域的引領地位,什麼時候可能回歸,還有沒有可能回歸。面對深圳、上海、杭州、成都、大連等等各地高科技後發優勢開始慢慢體現,中關村在中國高科技的地位究竟還會不會繼續下降?

這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對中關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那么,除了這個,其他都是第二層面的。重新樹立更強大的中心地位,重新確立無與倫比的導作用,這就是我們內心的期望。這個期望不是過度的要求:一是因為中國高科技正在全球崛起,機遇難得;而是中關村曾經是絕對中心,而如今失去了,只是重新奪回桂冠的要求,不是平空想像的期望和過份的要求。所以,這個要求是有現實基礎的,是有必要去努力的。這次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准,是一次機會,但是,很可能無法改變趨勢。

所以,中國高科技的發展形成遍地開發的態勢,一方面是好事,另一份也是極大的不足,我們期望這個空缺的中心地位,能夠通過市場競爭早日名花有主。每一個區域,都值得為之努力和奮鬥。

如果在未來3-5年的第三浪中,這個問題能夠有了凸顯一個初步答案,那將是另一個期望之外的喜事。

《第三浪》為中國網際網路未來提供一個啟發
根據Internet World Stats綜合全球各地的網民統計數據的最新計算,到2008年12月31日,雖然中國網民已經超過美國網民,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在全球15.74億網民中,英文網民依然占據絕對領先地位,英文網民數量為4.52億,普及率36.2%,占全球網民份額的28.7 %。而使用中文的網民為3.21億,普及率 23.5%,占全球網民份額為20.4%。西班牙語、日語和法語用戶占據2-5位,不過,他們與英文和中文相差巨大。按照目前的速度下去,中文網民要超越英文網民,中文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第一勢力,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

預測未來從來不是吃力討好的事情,尤其是網際網路,尤其是巨觀局勢如此變幻莫測的時候。但是,我們依然希望從一些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和趨勢中,去把握一些最核心的要素,梳理未來可能的走向。為大家提供思考的出發點。
出版《第三浪》的初衷就是期望憑藉幾屆“春回燕歸”的思想碰撞,以及網際網路實驗室十年網際網路研究和實踐的積累,為整個行業、為社會各界描繪網際網路未來的大致走勢,能夠成為大家頭腦風暴的一本最佳參考和行業指南。
由於時間倉促,形勢變幻,本書必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批評指正。在新的“春回燕歸”和下一本書中,我們來進一步彌補和完善。

參考文獻

網際網路實驗室:http://www.chinalabs.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