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內則》

《禮記·內則》

《禮記·內則》為《禮記》的第12篇。《禮記·內則》等篇可以作為反映周代歷史的文獻資料來研究周代的婦女地位。商周婦女地位的比較可以說明,從周代開始,婦女地位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

《禮記》

《禮記·內則》《禮記·內則》
《禮記》是我國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子弟子及後來學者所記。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散佚。“漢武帝末,魯共王環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數十篇,皆古字也。”(《漢書·藝文志》)後經戴德戴聖父子二人收集整理,“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記四十九篇,則此《禮經》是也。”(《漢書·藝文志》)東漢時設十四經博士,這兩本書包括在其中。東漢以後,《大戴禮》逐漸散佚,《禮記》49篇則流傳下來至今。《禮記》內容十分廣博,包括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哲學、農學等,是後世研究上古社會生活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內則》

《禮記·內則》《禮記·內則》
《內則》為《禮記》的第12篇。內容為在家庭內部父子、男女所應遵行的規則。《禮記·內則疏》說:“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閨門之內,軌儀可則,故曰內則。”本書節選的是其中關於飲食的規定,它對周代人吃什麼,不吃什麼,主食、副食、飲料的名稱與搭配,以及各種飯食的炊煎、菜餚的製作都有詳細的記載,堪稱中國古代第一部“食經”。

《禮記正義》

《禮記·內則》《禮記·內則》
《禮記正義》:“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於《別錄》屬《子法》。以閨門之內,軌儀可則,故曰《內則》。”看完此篇,可知吾國的所謂家法,流傳至少在兩千年以上。侍奉父母舅姑的做法,竟要勞動一本被尊為經的書籍規定得如此詳細明白,可知在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社會中,家庭的重要性。除了侍奉長輩之外,此篇還講了一些生孩子的禮儀,比如生了男孩要“設弧於門左”,如果是國君的世子出生,還要“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本篇還有對古代飲食烹飪的詳細描述,如果有信而好古的人,真應該試試,不知道會是什麼味道?譬如關於炮的做法,要把小或小公內臟取出,把紅棗添到腹中,外面裹上泥烘烤,烤完後,撥去泥,再用稻米粉調成的麵糊把小豬(或小公羊)裹上,放到油鍋中炸,炸完還要用沸水煮個三天,煮得爛熟,最後蘸醋和醬吃。

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成人則必須雞初鳴即起,在便利的人工照明(電燈)發明之前,人的起居規律當是大不一樣的。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此等規定似乎未被嚴格執行。
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在宗族制度下,沒有婚姻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