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盛》

《禮崩樂盛》

本書講述了: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社會的禮樂文化模式中,“禮”與“樂”往往以和諧一致的面貌呈現。然而,這種禮備樂和的表象背後,實際隱含著禮、樂二者間的巨大矛盾。本文即以“禮樂張力”為切入點,以春秋戰國禮、樂關係為中心,深入剖析傳統禮樂文化中蘊含的禮、樂矛盾以及人們對音樂藝術的體會和認知。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禮崩樂盛
作 者:李宏鋒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5-1
ISBN:9787503937033
開本:16開
定價:42.00元
禮崩樂盛禮崩樂盛

編輯推薦

禮樂張力下的藝術演進,以無可辯駁的史實表明:個體生命與精神的自由獨立,是一切藝術繁盛發展的重要前提。對音樂歷史的追尋與反思,不僅能使我們了解過去,更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知現在,在歷史與現實的同一中拷問自身靈魂

內容簡介

從社會功能屬性方面看,專制時代的“禮”,旨在維繫以血緣宗法制為基礎的等級秩序,確保王權統治長治久安。“禮”不僅作為普遍行為準則規範人們的言行,更滲透到靈魂深處,從根本上約束個人內心思想情感,將個體意識納入群體規範,使個體生命價值湮沒在以等級秩序為核心的、整齊劃一的群體情感之中。
相比之下,“樂”(即藝術,包括音樂、歌舞及詩歌等)則是一種發於內心的、“人情所不能免”的藝術形式,它強調形式本體獨立和個體情感的自由展現,具有追求個性獨立與生命自覺的本質特徵。在極權專制時代的禮樂架構中,“禮”對“樂”的鉗制與異化,與“樂”追求自身獨立、追求個性自由、彰顯個體生命意識的藝術本質間,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者間的這種內在張力關係,構成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動力。
宗周禮樂文化模式以等級禮制為核心,“樂”逐漸從先前禮、樂混生的宗教狀態脫離出來,明確成為“禮”的附庸和維繫王權政治的工具。至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樂”在人性覺醒的時代精神感召下,自身蘊涵的與人性本質相一致的藝術特徵日益凸顯,與維繫等級制度、壓抑個性存在的“禮”形成尖銳對立。

作者簡介

李宏鋒(1977-),男,漢族,唐山丰南人,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音樂學》編委、《中國音樂年鑑》編委。主要發表論文有《漢代喪儀音樂中禮、俗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傳統禮樂文化的內在張力結構》、《“錢氏音差”解析》、《荀子的音樂體認及其現代啟示》等十餘篇,編著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藝術鑑賞》(合著)。參與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文化部委託課題“中國藝術總論”,國家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項目《六朝音樂文化研究》等課題。2007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之星”、“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莊漢生獎學金”。

目錄

內容提要(附英文)
緒論
第一章禮樂相互關係釋義
第一節“禮”的本質特徵
一、“禮”之初義
二、春秋戰國時代“禮”的本質特徵
三、秦漢之後關於“禮”的論說
第二節“樂”的本質特徵
一、“樂”的形式本體獨立表現本質
二、“樂”的個體情感表現本質
三、“樂”所蘊含的追求個性獨立的生命自覺意識
第三節“禮”、“樂”二者間的矛盾對立關係
一、“禮”與“樂”注重本體表現本質間的矛盾
二、“禮”與“樂”情感自由表現本質間的矛盾
三、“禮”與“樂”追求個性解放的生命自覺意識間的矛盾
四、“禮”、“樂”矛盾對立所形成的“禮樂張力”
第二章禮樂結合的歷史淵源及春秋時代的。非禮用樂”行為
第一節先周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
一、禮樂結合的早期形態
二、夏商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
第二節宗周禮樂文化的表現形態
一、宗周吉禮、軍禮用樂概觀
二、宗周嘉禮用樂概觀
三、宗周禁樂之禮
第三節春秋“非禮用樂”行為的表現及其文化意義
一、以追求更高等級認同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
二、以滿足享樂欲望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
三、以追求音樂形式美感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
四、以追求情感表現及藝術感悟為主要目的的“非禮用樂”行為
第三章對“禮崩樂壞”背景下若干春秋音樂事象的再分析
第一節賦詩之風的興衰及其文化意義探討
一、春秋賦詩之風的興盛原因
二、春秋賦詩之風的興盛及其歌唱形式與用詩類別
三、從春秋賦詩之風的興衰看“禮樂張力”在其中的作用
第二節春秋器樂藝術的獨立發展
一、春秋青銅樂器在形制、分布方面的發展
二、春秋青銅樂器銘文及音律結構的演進
三、春秋器樂演奏形式及風格、內容的多樣化發展
第三節春秋樂人群體的變遷及音樂體認
一、春秋樂人的社會地位及管理方式
二、春秋樂人群體變遷下的音樂傳播
三、“樂與政通”——春秋樂人群體的音樂體認之一
四、“樂與天通”——春秋樂人群體的音樂體認之二
第四章“禮樂張力”下的孔子音樂體認
第一節“禮一仁一樂”的學說模式及“樂”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定位
一、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禮”及“復周禮”的政冶理想
二、“復禮”的內在超越之路——“仁”及其在禮樂融通中的橋樑作用
三、“樂”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定位
……
第五章“禮樂張力”在戰國時代音樂演進中的制約作用
第六章“禮樂張力”相關問題界說及其在中國音樂歷史進程中的意義
結論
附錄一《左傳》所見春秋“非禮用樂”事例一覽表
附錄二《左傳》所見春秋“賦詩”年表
附錄三論文插圖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媒體評論

文章在整體把握、思辨性、閱讀與思考的深人性、巨觀與微觀的辨證性、對周禮及其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演化差異等方面均顯示出特色。特別是在對於儒家禮樂觀的闡釋.對於該時段“非禮用樂”的辨析,對於戰國以下音樂的轉型等等,綜合多種研究所作出的考辨顯示出作者具備較強的理論素質。 ——答辯委員會主席項陽論文將巨觀的歷史文化視野和認真的史學梳理結合在一起,針對中國文化史上“禮”與“樂”和諧背後存在的矛盾,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並以“禮樂張力”為切入點,探討了“禮”與“樂”的本質,其中還專門探討了孔子思想體系中有關“禮樂”的部分,不乏自己獨到的觀點和有個性的表達方法,是一篇立論嚴謹、思路清晰、表述準確的有分量的論文。 ——田青論文對禮與樂分別加以專論,重點研究禮、樂二者的矛盾構成,提出禮、樂二者的內在張力關係,是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動力這一論斷。論文借鑑文化分層理論,對音樂的物本、文本和人本層面進行剖析,所論均較具新意。作者提出的“禮樂張力”分析模式,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 ——方建軍該文對深刻影響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的先秦“禮樂”思想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闡述、分析,涉及史學、哲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體現了作者較為廣博的知識和學術探究的志趣,亦體現其勤於學術思維的品質和獨立科研的能力。在文字間透露出作者鮮明而強烈的人本主義學術立場和藝術責任感。作者立意反思歷史,啟示今天,體現了其對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學術關懷與參與意識。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哲學釋義學為據,體現了個人學術立足點的自覺。 ——宋謹

書摘插圖

第一章禮樂相互關係釋義
分析、研究先秦禮樂文化中“樂”的自身特徵及存在價值,首要一點就是將“樂”從其生存的“禮樂”環境中剝離開來,從自身與外界“禮”的對應關係中,探尋“樂”的本質。這就需要我們不僅關注禮樂文明的獨特存在方式,更要考察“禮”、“樂”的各自含義及相互關係。唯其如此,才能對禮樂關係制約下古代音樂的生存方式、發展變遷,音樂藝術演進的歷史規律、內在動因以及傳統禮樂文化的特性等問題,作出較為明晰的解答。
第一節“禮”的本質特徵
近年來,隨著傳統禮學研究的復甦,學界對“禮”的含義、本質及作用等問題多有探討,得出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結論。例如,禮學家錢玄認為,古代“禮”的範圍十分廣泛,“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宮室車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歷、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禮學實際就是“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陳戍國認為,“禮就是緣飾化了的現實生活,就是在人類社會各階段被視為言行正確的對各種關係的處理”;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書,也將“禮”概括為“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