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西遊不成精》

《看罷西遊不成精》

《看罷西遊不成精》作者崔岱遠,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

概述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作 者: 崔岱遠 出 版:東方出版社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將西遊記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通俗化、實用化、簡潔化幽默化,從社會生活人性層面對西遊記進行新穎解讀,其中很多獨特的觀點是第一次提出。比如:唐僧所要取的原本就是無字的經,而這部經藏在《西遊記》的縫裡;唐僧師徒一行代表了四大皆空,唐僧的法力正體現在他的空;孫悟空是每一個凡夫俗子的心靈,每個人都具有性、性、性;豬八戒該吃時好好吃飯,該睡覺時好好睡覺,其實是很好的修行——

作品欣賞

第一部分
孫悟空一共痛哭過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傷心落。其中獅駝國的大鵬翅雕謊稱已經把唐僧吃了的那次,孫悟空心灰意冷,悲傷至極,痛不止,竟然感動得如來佛祖親自出馬,主動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大義滅親,降伏了自己的舅舅。可見孫悟空用情之深。哎!說到這兒不由得想起了當今的社會,許多人還沒有修煉到孫猴兒的神通,卻早已經修煉得無情無義。也不知道是被市場社會里的什麼妖魔同化成""了呢?還是天生麗質早早就修煉成""了?

第1節:追求大智慧 解讀大智慧
追求大智慧解讀大智慧

(代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閔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當年是根據什麼就下了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的斷語。或許是認為,但凡進入此年齡段的人就理應如此。筆者年歲看長,但著實"心虛",進而懷疑聖人說的興許是他自己。要不怎么接連跨入兩個階段,大千世界的人與事和解讀它的"文本",竟有那么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讀岱遠老弟寫的《看罷西遊不成精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讚嘆之餘就生出了無限感慨:《西遊記》你真讀懂了嗎?

首先是對原作者吳承恩(雖有疑義暫且不論)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想想,別人即便寫出傳世名著,不也生出諸多是非或帶來"閱讀禁忌"。什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什麼"不讀紅樓"、"不讀西廂"之類。可你就沒聽說不讓讀"西遊"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論三教九流、不計層次高低,中國人都在讀。甚至"文本"穿越時空漂洋過,實現了"跨文化"傳播,成為中國正宗的一流文化標識與形象符號。據說就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沒讓孫悟空入選,都引起了幾波"憤憤不平"。書寫成這樣,吳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達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極致,實現了不朽。

不過不朽是需要智慧與平常心的。吳先生當年已步入古稀,寫書恐怕無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著再提下職稱,當個老博士,爭個學部委員,或再想著著作是否等身,字數是否達標,檔次夠不夠"幾個一",拿個什麼獎之類的,估計他老人家沒死,寫出來的東西早爛掉了。

其次是對解讀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為對讀這樣一本"大智慧"的書,尤其是再把讀後感寫給這樣一本fans(冬粉)遍天下的讀者,需要勇氣不說,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這些岱遠真的都有。你看,寫書的緣由是為自己的孩子講《西遊記》,愛子心切,結果一發不可收,一講就把自己幾十年在中國社會與文化中沉澱的所思所感傾注了進去。說實在話我是有點擔心他兒子聽走了神,不過我卻看得有些"入道",《西遊記》,原來可以這樣說。在佩服岱遠睿智、幽默的解讀的同時,又被他引領得越加敬佩起吳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說竟演繹和詮釋了中國古今社會型態,政治、公共關係以及人性等複雜問題。隱喻與講述之高明,是它輕鬆道出,全無套話、教條;表揚與批評得不動聲色;好壞典型、是非曲直讓你自己取捨或對號入座或推及他人。

話說回來,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遠解讀的《西遊記》,亮點頗多,時不時地還冒出幾句精彩的,耐人尋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語錄"。最可貴的是,他從社會生活和人性層面為善良的人們提了個醒:簡單的文本、簡單的關係、簡單的人物與事件其實並不簡單;"一切遠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對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礎之上";而不論是"神仙"、"妖魔"還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現實中的人們從唐僧這個"最佳團隊"一路取經遭受劫難的歷煉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或許終身受用。

"修行無止境"。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國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丟了追求大智慧、解讀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煉,好書靠自己讀。愚兄被岱遠老弟高看了一眼,領得個寫序的"活兒"禁不住一時激動,話還是說多了,您和讀者原諒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于海淀六道口

第2節:藏在紙縫兒里的真經(1)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藏在紙縫兒里的真經

據說,在中國所有的文學作品裡,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數《西遊記》了。往通俗了說,誰都見過光屁股的小孩子隨便拿個棒子,幻想著自己就是正在進行"七十二變"的孫猴子;若是談論風雅,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大學問家郭沫若老先生和詩可以算得上是風雅之極的千古佳話了吧?但和來和去,不還是沒跑出"千刀當剮唐僧肉"啦,"金猴奮起千鈞棒"啦什麼的嗎?是所謂"大雅近俗"嘛!

下到剛剛會聽故事的三歲玩童,上至名聲顯赫的學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處都市還是鄉村,認不認識字都無所謂,幾乎90%的中國人對於《西遊記》的故事都能說出個大概齊。不僅如此,《西遊記》的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東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中擁有最廣闊讀者的傑作"。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遊記》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傳播。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西遊記》創下了再版之最、發行之最、讀者人數之最和改編映演的戲曲、電影、電視的觀眾之最等等一連串"之最",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西遊記》是無所不在的。當今最新的科學技術也沒有跳出金箍棒畫出的那個幻想的圈圈兒--無論是雷達還是B超都沒能超出《西遊記》的想像。生物工程的尖端技術所謂"克隆",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氣,變出一大堆自己嘛!就連"神舟六號"宇宙飛船上的航天員翻了幾個跟頭,台灣同胞也立刻聯想到了孫悟空的"筋斗雲",甚至還要計算出孫悟空和航天員誰快誰慢!《西遊記》滲透在所有中國人的骨子裡,大家每每在不經意間就想起了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取經故事。

記得我上國小的時候就愛看《西遊記》,然而愛看的並不是西遊取經的經過,而是前面"孫悟空大鬧天宮"那幾回:不管什麼天王也好、神仙也罷,只要敢欺負俺老孫,就打兔崽子,管他是誰呢!多痛快!可越往後就越看不下去了,先是忽然來了個如來佛祖伸出的一隻巨手用張紙條兒把個齊天大聖壓在五行大山底下一動也不能動,接下來就是鬱悶的漫漫取經路……不識好賴人的唐僧總是在關鍵時刻念緊箍咒不說,孫悟空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抓住幾個妖精吧,得!大多數又被不知突然從哪兒冒出來的一位什麼神仙給救走了。取經路上打妖精,可真正像白骨精那樣能被孫猴子打死的妖精其實並沒有幾個。

最不能理解的就得數《西遊記》的結尾了--唐僧師徒一行歷盡千辛萬苦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那么虔誠的去取經,可取到手的卻是一堆白紙!如來佛祖不但沒懲罰敲竹槓的阿儺和迦葉,而且還有袒護他倆的意思。最後,可憐的唐僧不得不交出了自己僅有的財產--要飯吃用的金飯碗--靠賄賂這兩個秘書兼管庫的才把經書拿到手。真是太窩囊啦!整部《西遊記》,似乎就是孫猴子的勇敢,唐僧的糊塗,豬八戒的小心眼兒,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什麼也不說只會撅耷撅耷傻走的白龍馬。眾多的神仙、妖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撥兒一撥兒的晃晃悠悠走馬燈似的,為了唐僧肉而打來打去……好玩,熱鬧,引起無盡遐想,僅此而已。可看來看去,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到底取到了什麼經呢?沒弄明白。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我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也是個小西遊迷。整天不是聽孫敬修爺爺講的《西遊記》故事,就是看少兒頻道的《西遊記》卡通片,還天天纏著我陪著他聽,陪著他看,這還不算,還老讓我給他講。沒辦法!聽吧!看吧!講吧!……有一天,忽然間,我覺得,這《西遊記》遠不是小時候所看的那個簡單的神仙、妖怪們的故事。在那些寫滿神仙、妖怪的紙縫兒里竟然真的藏著一部經呢!

什麼經?--"一堆白本兒"--沒有一個字。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里就是這么明明白白地寫著!

說取經的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經書,高高興興地往回走。忽然,一陣風吹過,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來,將那些經卷散落一地。豬八戒和孫猴子趕緊收拾,沙和尚多了個心眼兒,打開一看,猛然發現那經卷上竟然沒有字。唐三藏驚愕,立刻讓仨徒弟把經卷全都打開來找字。孫猴兒瞪起了火眼金睛,豬八戒眯縫著小豬眼兒一個勁地翻啊,結果卷卷都是白紙。最後,師徒們連紙縫兒都翻遍了,卻仍然沒找到半點字跡。唐三藏頓時滿眼垂淚,長吁短嘆道:"這沒有字的空本兒,我取回去有什麼用?……"

照理說,唐僧師徒跋涉十萬八千里,歷時十四年,其間多少坎坷!到頭來竟然取到的是白本兒,可謂鬱悶至極!這個打擊對大唐聖僧來說絕不遜色於"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任何一場劫難。難怪唐僧滿眼垂淚道:"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記錄唐三藏劫難的簿子當中惟獨就沒有取得白本這一難。這是怎么回事呢?

第3節:藏在紙縫兒里的真經(2)
其實全本《西遊記》的真意正在於此。如來佛祖不是對唐僧說了嘛:"白本者,乃無字真經也!"無字真經--真經原本就沒有字。只不過"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大多數人並沒有看明白這沒有字的才是真經呢!

可以用文字寫出來的東西,其實僅僅是文字,大部分人都能夠掌握,算不得是真經;只能說出來而寫不出來的,可以叫做真傳,也算不得是真經;既不能寫出來又不能說出來,只能用心去體味的才算是真經。實實在在的道理不是讀來的,也不是聽來的,而是在真切的行動中體會來的,又怎么可能寫在紙上呢?

可是,這沒有字的真經能讀嗎?

能的。"經"者,"徑"也。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對唐僧師徒來說,這一路的磨難,一路的經曆本身才是他們所要求取的真經!他們已經讀過了。

還是在靈山腳下的給孤園,唐僧師徒四人討論《心經》的時候唐僧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人們常說:"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行萬里路的過程也就是求取無字真經的過程。有字的經是寫在紙上的,無字的經是寫在心裡的。沒有文字的經,才是真經,這才是《西遊記》要對我們說的。

"你已經得到了,還來求什麼呢?"在《西遊記》里如來佛祖就是這樣明示的。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些農民企業家,他們沒有上過什麼學,只認識自己名字三個字的組合,如果有人把這三個字拆開了再寫給他看,他又不認識了。有字的書他是沒法讀的了,但他讀無字的書的能力卻比一般人強得多,多年來憑直覺管理自己的企業,確實令許多學過企業管理的MBA們難以望其項背。他們讀的正是沒有字的生意經。

有一句話叫做"人生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少年人大多不很理解,而越是有過複雜經歷的人就越覺得深刻,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從自身經歷中不斷求取無字真經的過程。工作也罷,人生也罷,其實都是戰勝一個個來自外界的困難和克服自己的心魔,經歷不只是八十一個磨難不斷修煉的過程,也就是在求取那部自己能夠讀懂的無字真經的過程。

回過頭來再說說阿儺、迦葉索要人事的情節。我想,這恐怕不僅僅是賄賂秘書那么膚淺。如來佛不是說了嗎:"經不可空傳,也不可以空取,你空手來取,所以得了白本。"誰都知道《西遊記》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悟空"。故事一開始就講悟空如何從石頭裡蹦出來,到故事結束還是講悟空除去緊箍咒。那什麼是悟空?在這點破了,只有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驅除一切束縛,才能取到這無字真經,了悟人生的真諦。

要"空"到什麼地步呢?"空"到連自己吃飯的傢伙--紫金缽盂都捨棄了。沒了金飯碗,也就了無牽掛,該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人條件優越時沒什麼建樹,一無所有以後卻乾出了了不起的事業?不就是連飯碗都沒了也就放開了嗎?欲與取之,必先予之。只有捨棄,才能取得,徹底地捨棄,才能取得真經。

有位西方哲學家說過,哲學巨匠們的中心思想本質上都是非常簡單的。可見,古今中外凡是真經都是簡單的,簡單到沒有辦法寫在紙上。

簡單嗎?複雜嗎?

慢慢地悟吧!真經本來就沒有字。

第4節:通天河底下有個洞
通天河底下有個洞

中國傳統的小說和戲劇大多喜歡大團圓式的完美結局,即使是悲劇也要讓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謝幕。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時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後就是變成蝴蝶也要團聚在一起,多么的完美浪漫!本來沒有結尾的《紅樓夢》不是也要續上了一個讓凡夫俗子們能夠接受的圓滿結局才得以廣為流傳的嗎?但是講述取經故事的《西遊記》卻並不是這樣的。取經,取經,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為的就是取經,然而,師徒一行千辛萬苦帶回東土大唐的經書卻是殘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有它的寓意,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就當數這丟損了經書的這最後一難了。儘管這場劫難並不在五方揭諦、四值功曹等等諸神為唐僧所記錄的災難簿子裡,可對於唐三藏來說它卻是相當的有必要,必要到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在唐僧好不容易把夢寐以求的經書拿到手之後還必須把這一難給他補上,而沒有大發慈悲地把它免去。
對於唐僧師徒這次重要的經歷,大多讀者卻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把它給忽略了。也難怪,比起取經路上那一個個陰森恐怖的妖洞,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打鬥,一幕幕要吃唐僧肉的兇險,丟損經書的故事多多少少顯得有點兒平淡和乏味--僅僅是讓唐僧在通天河裡泡了個冷水澡,而且製造這個大麻煩的也不是什麼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而是一位窩窩囊囊的老實人大白賴老頭黿--正是那個曾經用自己的身體把唐僧馱過通天河的大白賴頭老黿。然而,這多少顯得有些平淡的一難卻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九九八十一難"當中惟獨這一難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失--讓原本是齊全的經書變得殘缺不全。

西遊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取經嗎?結果到手的經書卻給弄殘了。這個結局令很多讀者深感遺憾!

平淡的故事,缺憾的結果。然而,在平淡和缺憾背後往往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通天河畔那散落的片片經書所揭示的正是著名的"天地不全定律"。

在通天河畔的曬經石旁孫悟空不是對師父唐僧說了嗎:"連天地都是不全的,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正是應了不全的奧妙呀。"是啊!天地本來就是不全、不完美的,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認為頭頂上的天是不全的,那上面肯定有個洞。要不怎么會有女媧鍊石補天的傳說呢?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唐三藏丟損經書的那條通天河底下也有個洞,這個洞原本正是那個大白賴頭老黿的窩,叫做"水黿之第"。真是此河可通天呀!

根據天人合一的原理,這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所謂的完美僅僅存在於人的美好幻想里,是人的一種偏執的追求,一種美妙的夢幻而已。人當然可以做夢,但人不能生活在夢裡。這也正是《西遊記》的精妙所在。

據說法國雕塑家羅丹曾創作了一件人體雕刻作品,完成之後,羅丹忽然感覺到那雕像的手雕得太完美了,以至於搶了整個作品的風采,結果毅然砍去了這隻完美的手。無獨有偶,曾經有很多藝術家想要為愛神維納斯的雕像添上完美的手臂,結果卻發現無論怎么擺布都不如原來那樣殘缺的看上去順眼。原來,最美的藝術品就是看起來有所欠缺的那件,正是她的殘缺使她的意味永遠沒有止盡,在缺憾中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美。美並不等於完美,完美是不可得的,但美卻可以。《西遊記》里那些殘缺不全的經書也正是要說這番話罷!

藝術如此,做事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做到一點毛病沒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點點毛病就出現在事情幾乎已經完成,離勝利只差一小步的時候,就像唐僧的經書正是缺失在已經拿到手,就要帶回家的時候。當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業微軟公司所開發的作業系統軟體的研發過程據說是相當嚴格的--由成百上千名高級技術精英們依照軟體工程學的要求反覆論證共同設計完成。即便如此,不也還是總發現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時不時地發布個補丁什麼的嗎?

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想做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往往是誰都不滿意,所謂世上無完人嘛!所以人的一生無論如何努力都只能求得更好,不可能做到完美,沒有了哪怕萬分之一的缺憾也就沒有了對比,所謂百分之百的完美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做事也罷,做人也罷,還是不要太過於較真兒。"哎,你看,就差那么一點點就完美無缺了。"不必遺憾,這就是通天河所揭示的自然規律--"天地不全定律"。物理學也同樣告訴我們,完美只存在於不受外界任何影響的理想狀態中,而現實中,沒有!

回過頭來再說說通天河裡的那隻老黿,這個角色儘管不那么光彩奪目但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告訴人們不要輕視任何小人物,特別是千萬別欺負老實人。

在《西遊記》里那老黿可以說屬於那種沒什麼本事的小人物。當年他被金魚精打得東躲西藏只有生氣的份兒卻毫無辦法,連自己通天河底下的老窩"水黿之第"也讓人家搶了去。可是誰來完成渡聖僧過通天河的歷史使命呢?恰恰只有他--老黿。當然嘍,這可不是無償服務,老黿有個小小的心愿:想勞駕唐僧見到如來佛祖的時候給諮詢一下自己什麼時候能脫了那件"馬甲"變成一個人?對於這個小小的請求,當初踩在老黿背上過了通天河的唐三藏欣然允諾。可真等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的時候唐長老早把這個舉手之勞的小事兒給撇到腦勺子後頭--忘了個一乾二淨。可見在這位唐長老心裡根本就沒把人家老黿當回事。結果又是誰把唐僧扔進了冰冷的通天河裡?還是老黿。

第5節:孫猴兒就是你的心(1)
取經路上,唐僧渡過多少條河數也數不清,可您注意到了嗎?惟獨只有通天河渡過兩次,為什麼?就是為了告訴讀者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載舟亦覆舟啊!你看老黿窩窩囊囊不起眼兒不是?馱你過河通天的是恰恰就是這樣普通的小人物。

不過,你一定要把他放在心上噢!成功後不要忘記當初對他的許諾,哪怕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要求,那對老黿們來說也許很重要。如果你忘了這個小小的要求,即使你成功了,老黿們還是能把你拉下水的。也許老黿們不是存心想害死你,可能就因為托你辦的那件小事兒你沒幫他辦,讓他感覺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很傷心,很失落。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老黿們也一定要讓你不舒服一下兒--感受感受透心兒涼的滋味。

能把你拖下通天河的人往往正是當初馱你過通天河的人,即使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你身邊也是躲不了的。對於想成大事的人尤其要注意:沒成事兒的時候要想到會有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幫你渡過難關,不過成了事以後你可千萬得記著,這也許不是無償服務,當初人家幫你的時候有沒有半開玩笑似的託付你什麼願望?這個小願望比起你的豐功偉績來說也許太微不足道了,但對幫助你的小人物來說卻可能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噢!如果你把他忘了,他還是有能力讓你下水泡個涼水澡的。雖說不一定能淹死,但至少也灌你一個透心涼,嚇你一大跳,說不定還會給你帶來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最後還要補充一點,東西沒到家就沒完事兒呢!即使拿到手了也可能還會有一些小麻煩。不是嗎?很多時候問題往往都出在幾乎要完成的時候。千萬多加小心!能過了這一劫,差不多就可以過河通天了!

孫猴兒就是你的心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常聽人們說一句俗話,叫做"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這話大概來源於《西遊記》,因為好像這大千世界裡只有《西遊記》里的No.1--天產石猴孫悟空才是從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

如果問一百個人對孫悟空的印象是什麼?可能會得到一百種答案:什麼勇敢無畏啦,神通廣大啦,熱愛自由啦,幼稚急躁啦,自以為是啦,居功自傲啦,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人們會對孫悟空有種種不盡相同的印象呢?其實就是因為這孫猴兒代表的是一顆心,一顆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動,千變萬化,自然印象各有不同了。

何以見得?你看,孫猴兒長著一個桃子臉,永遠不停地蹦來蹦去,不正是一顆在一刻不停地跳動著的心嗎?孫猴子學藝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靈台"和"方寸"其實都是指"心"的意思。至於"斜月三星",你拿張紙來畫畫看,一鉤斜斜彎彎的月亮上有三顆星星,多形象的一個"心"字呀!順便提一下,這裡所說的"心",是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心",主宰著人的思想意識,就是那個人們常說的"心想事成"、"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奉獻愛心"的"心"。這裡可並不是指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臟,從沒有聽誰說過"奉獻愛腦"、"全腦全意"的吧?

孫悟空有五大專利: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當然,還有那個令他深惡痛絕的緊箍咒,每一項專利都與"心"密不可分,每一項專利都有其深刻的寓義。請看:

首先,這"七十二般變化"代表的正是人們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既然孫猴兒代表的是"心",那么,孫猴兒身體的變化也就意味著人的心思、念頭的變化。孫猴兒學會了七十二變,就是掌握了心思、念頭的變化方法。無論天上地下什麼東西都是通過"心"的變化來體現他的形象的。所以人們看到了不同的孫悟空,時而是神仙,時而是妖精,時而是飛鳥,時而是魚蟲……從而對孫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覺:勇敢、急躁、自大、單純、幼稚……

再說這"筋斗雲",它代表了人的意念、念頭。四之外,一日游遍。"筋斗雲"給人的印象就是快。世界上什麼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頭!無論多么遙遠,念頭一動,心就到了。在《西遊記》里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而到達"靈山"的距離也恰恰是十萬八千里。"靈山"再遙遠,念頭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靈山"取經,正是修心的歷程。
第二部分
如此柔弱的沙和尚還是那個曾在靈宵殿上威凜凜的捲簾大將嗎?是的!那回六耳獼猴將唐僧打昏,沙和尚去花果山

《看罷西遊不成精》《看罷西遊不成精》
找孫悟空討要行李,一怒之下打死了假沙和尚,衝出重圍去南海普陀落伽山找觀音菩薩的時候又看到了孫悟空,這時的沙和尚等不得說話,就擎降妖杖望孫行者劈臉便打,嘴裡還亂罵道:"我打你個十惡造反的潑猴!你又來影瞞菩薩哩!"只這一句就表露了沙和尚純淨的本性。

第三部分
儘管朱紫國國王上任以後一直愛崗敬業,工作也卓有成效,但仍然沒能彌補上自己早年無意中的過失。您說您射什麼鳥兒不好,非要射孔雀大明王的兩個孩子,不是給自己找事兒嗎?滅法國國王就因為有個和尚說過自己幾句壞話竟然殺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個和尚,可什麼報應也沒有呀!僅僅是讓孫猴子給剔了個禿瓢就算完了。而且,這事還是觀音特意親口告訴唐僧的,可見觀音心裡一清二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