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

《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

《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是為了貫徹落實《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充分發揮教育在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作用,加快全省教育事業各級各類人才開發力度,大力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緊缺人才以及其他各級各類人才。

意義

《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甘肅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
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甘肅省教育事業各級各類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持續最佳化,專業能力顯著增強,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在認真做好教育事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優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但從全省教育事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現狀看,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基礎教育專任教師數量總體不足,學科、學歷結構不夠合理,學科教學領軍人才、優秀管理人才不足;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數量短缺,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人才吸引力不足,流失嚴重,拔尖創新人才較為匱乏,中青年骨幹教師發展後勁不足;在高層次人才的使用方面,缺乏科學的任用規劃,配套的科研條件較差,高層次人才難以有效發揮領軍作用;職業院校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和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還不適應。
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教育。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對人力智力資源的需求,統籌推進全省教育事業各級各類人才開發力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養和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等各級各類人才。

任務

加快推進全省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工作

1、提升基礎教育教師專業化素質。依託高校辦學優勢和相應學科,大力推進幼兒教師、中國小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工作,改善學科結構,提高學歷層次和專業化水平;培養一批基礎教育課程、學科建設研究專家,造就一批引領基礎教育發展的名教師、名校長;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雙語兼通型師資隊伍培養;建設專家型教育管理隊伍;啟動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全力做好“國培計畫”實施工作。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啟動中等職業學校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依託我省高校積極開展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大力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最佳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加大對中等職業學校省級優秀教師的表彰獎勵工作。
3、推進高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努力形成規模、學歷、職稱和學科結構更為合理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築學科基地,使人才隊伍建設與重點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建設以及創新平台、重點科研基地建設、重大科研項目緊密結合;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戰略抓手,大力推進創新團隊建設,注重中青年人才培養;積極引進一批高校自身建設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高層次人才。

大力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各級各類人才

1、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圍繞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甘肅戰略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並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依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組建學術技術團隊,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開展科研和技術攻關活動,促進產業升級;組織實施創新人才計畫,推進“飛天學者計畫”等人才項目;注重複合型人才培養,加強產學研合作,推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重視企業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
2、大力培養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發展急需緊缺人才。調整最佳化學科結構,大力培養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急需緊缺人才;依託高校學科布局結構,加強社會工作、旅遊、新聞、出版、文藝、宣傳思想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依託重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力培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為建設工業強省、文化大省和生態文明省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撐。
3、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適應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工業強省戰略需要,以最佳化結構為主線,依託高校優勢,加大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培養開發力度,建設一支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職業素養好、市場意識強、熟悉經濟運行規則、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4、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統籌職業教育發展,整合利用現有各類職業教育培訓資源,依託重點職業院校,建設一批示範性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加強職業培訓;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在職業教育中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
5、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緊緊圍繞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發揮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辦學優勢,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以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為重點,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加快培養農業產業化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經紀人;加大對農村發展急需的農業技術人員、教師、醫生等方面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

項目

教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工程

大力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繼續深化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加強對師範類專業學生實習支教的業務指導;認真實施“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做好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畢業生回省就業工作,探索西北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培養工作,繼續推進“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畫”;繼續做好甘肅省中國小特級教師評選工作、省級優秀教師表彰獎勵工作;設立甘肅省特級教師工作室,每年支持50名特級教師集中研修;把隴原名師評選活動拓展到中職學校,培養造就一批基礎教育教學名師、教育專家和能夠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名師和教育專家;大力加強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推進中國小、中職學校校長、教師培訓工作。

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建設工程

1、實施甘肅省高校“飛天學者和創新團隊計畫”。設立飛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每年面向海內外公開選聘16—20名高層次人才,享受特聘教授崗位津貼;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實行重點培養、重點資助、重點使用,力爭每年形成10—12個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具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學術創新團隊。
2、實施甘肅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扶持計畫。圍繞區域發展重大科技和工程難題,每年選拔60名左右學術基礎紮實,具有創新能力和突出發展潛力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3、實施甘肅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扶持計畫。設立甘肅省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扶持計畫,有效激發中青年教師的創造性活動和創新性思維,充分發揮中青年教師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貢獻才智;根據我省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加強與985、211高校的橫向聯繫,有計畫的組織我省高校骨幹教師、研究生導師赴相關院校學習深造,參加各種培訓計畫、項目,培養一批高層次拔尖人才;實施甘肅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國內外訪問學者計畫,每年派80名左右的我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大學訪問、學習。
4、實施甘肅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建設工程。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建好現有的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加大對重點基地的經費投入;建設50個左右的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依託基地設立一批重點項目、一般項目並予以大力扶持。
5、實施甘肅省高校管理人員國內外訪問學者計畫。每年選派30名左右的管理人員赴國內外高水平大學考察、學習,不斷提高我省高校管理人員水平,促進我省高校科學、快速、規範發展。
6、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堅定地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地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為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樂於奉獻、具有較高科學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認真做好國家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計畫畢業生回省就業工作,逐步緩解和扭轉西部和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匱乏的狀況,改善少數民族人才的層次結構,提升少數民族人才的綜合水平。

實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層次人才

1、加強研究生創新平台建設,設立研究生科研創新計畫。每年設立5個研究生創新實驗室和創新中心,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設立甘肅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畫,鼓勵研究生緊緊圍繞我省區域發展戰略和重大項目,積極踴躍參與科學研究活動。
2、啟動甘肅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支持、鼓勵優秀研究生的學術活動和創新實踐,每年分別評選出10篇、70篇左右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並給予專項獎勵,激勵優秀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
3、加大套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探索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鼓勵學術性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不斷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力度;進一步推動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建設工作,每年建設10個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把研究生培養與產學研緊密結合,主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套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加強與985、211院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領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層面的合作,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對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生態環境、節水技術、城鎮基礎設施以及現代物流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重點地開展聯合招收、培養工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定向培養一大批急需優秀人才。
4、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每年培養和選拔30名左右優秀導師和10個優秀導師團隊,建成20門左右的省級精品研究生學位課程,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教育創新及高層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多渠道吸引人才,建立兼職導師隊伍。

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工程

1、建設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和研發中心。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每年在有關高校設立3個左右與我省重點產業緊密銜接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和研發中心,切實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2、成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依託高校每年成立3個左右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分層次、大規模的開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工作,不斷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培養造就一大批市場經濟意識強,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企業家和高素質企業管理者。
3、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中心,加強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每年建成3個實訓基地,大力提升和推進我省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培養一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各類高技能人才隊伍。
4、設立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先進技術套用能力為核心,依託有關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設立3—5個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廣泛開展農村各類人才培訓,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5、推進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依託有關高校社會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及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立3—5個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專業知識培訓和崗位實踐鍛鍊,努力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6、設立旅遊職業教育培訓基地。依託省內高校旅遊學科設立3-5個旅遊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加大旅遊策劃、旅遊管理等高端人才培養培訓力度,推進旅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培養、培訓工作,強化從業人員的崗前和崗位培訓,形成全省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新格局。

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支撐工程

1、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加強原有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培育新的國家重點學科;大力支持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建設150個左右的省級重點學科。充分發揮重點學科輻射和引領作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
2、切實推進優勢學科建設。將學科建設與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支柱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學科和現代工程技術學科,鼓勵傳統特色學科與其它學科領域的交叉,並向套用方向延伸和發展。選擇40個左右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學科,建成“重中之重”學科,使學科結構更為科學,布局更趨合理,充分發揮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理論與技術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領導體制

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加強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培養的組織領導,健全教育事業人才管理的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統分結合、上下聯動、協調高效、整體推進的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培養工作運行機制。在省教育廳的統一領導下,各有關單位、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共同做好中長期全省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培養、培訓和引進工作。重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工作;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人才觀,引領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帶動不同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協調發展。

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確立人才投入優先的觀念,優先保證對教育事業人才發展的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人才開發、培養、培訓和引進經費的體制;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必要的資金,加大對全省教育事業各級各類人才開發、培養、培訓和引進的經費投入,確保人才發展資金投入適度增長,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培養、培訓和引進工作;進一步完善經費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構建培養開發培訓機制

堅持以區域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構建人人能夠成才、人人得到發展的教育事業人才開發、培養和培訓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經濟結構調整、優勢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動態調控機制,調整最佳化學科布局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突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高水平套用型人才。

改革評價任用機制

完善全省教育事業人才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對人才不求全責備,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教育事業人才評價方式,創新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水平評價辦法,拓寬人才評價渠道,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把評價人才和發現人才結合起來,改革各類人才選拔任用方式,科學合理使用人才,促進人崗相適、用當其時、人盡其才,形成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教育系統幹部掛職、交流的長效機制,促進幹部有序流動,合理配置,拓寬工作視野、提高管理能力。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

完善激勵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於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全省教育事業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發展營造一個寬鬆的內外部環境,提供相應的事業平台與工作條件;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實施的評估考核制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