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雜憶》

《牛棚雜憶》

《牛棚雜憶》是著名作家季羨林創作的回憶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牛棚雜憶》《牛棚雜憶》

書名:牛棚雜憶(季羨林自選集)

作者:季羨林

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ISBN:780142963X/9787801429636

頁碼:427 頁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出版日:2008年

內容簡介

《牛棚雜憶》《牛棚雜憶》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的讓人不寒而慄。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驗”,讓更多經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季羨林是北京大學資歷最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學者,可其一生經歷坎坷,被勞改、批鬥,見證了許多荒謬之極的歷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羨林以自省之筆,紀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切……讀來讓人感慨萬端。

《牛棚雜憶》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能夠活著把它寫出來,是季羨林畢生的最大幸福,是季羨林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願它帶著季羨林的祝福走向人間。它帶去的不是仇恨的報復,而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見惡和善,醜和美,照見絕望和希望。

作者簡介

季羨林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品目錄

《牛棚雜憶》寫於一九九二年《牛棚雜憶》寫於一九九二年

牛棚雜憶

祝詞

自序

一 緣起

二 從社教運動談起

1966年6月4日

四 對號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來

抄家

八 在“自絕於人民”的邊緣上

九 千鈞一髮

十 勞改的初級階段

十一 大批鬥

十二 太平莊

十三 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轉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餘思或反思

二一 後記

書目序言

季羨林老先生季羨林老先生

劉國龍先生,今世之奇人也。多少年來,他埋首抄書,用工整的小楷幾乎抄遍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認真細緻,一絲不苟,蜚聲文學界、學術界、藝術界、出版界。我萬萬沒有想到,前不久,他竟垂青於我,要抄拙作《牛棚雜憶》,我始而驚,進而喜,最後還是答應了他。

《牛棚雜憶》一書,是率爾之作,有點近於消遣遊戲,決不是什麼慘澹經營,愁苦構思的結果。十幾年前,自己對“十年浩劫”的回憶還比較清晰。文革中是決不敢寫什麼日記的,一寫,倘被發現, 就會由“反革命”升為“現行反革命”,小命就將“殆哉”了。因此,我僅憑記憶,把腦海里的東西轉移到紙上來。當時決沒有想到能夠出版。只不過覺得幾乎把自己的性命賠上的經歷,我一生大概只能有一次,倘若任其飄散消逝,未免有點對不起自己而已。
我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部書竟然出版了。我更萬萬沒有想到, 它一出版就成了暢銷書,不但書店裡能買到,據說連捷運的小書攤上都陳列著。它傳遍了全國,而且傳出了大陸,走向港、澳、台, 連歐美都有。用一句舊話來說,那就是“洛陽紙貴”了。截止到眼前,我總共收到了各地讀者的來信一百七十多封。我的一位朋友廣東著名的作家來信說:“有了這一本書,你那些長達千餘萬字的文章統統可以不要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說我不洋洋得意,那是矯情。但是,最讓我高興的還是,通過這一本小冊子我為我們國家立了一功。一些同我一樣蹲過牛棚,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老同志,雖然後來被“解放”了,平了反,但心裡總是憋著一口氣,無法吐了出來。現在看了我這一部小書,雖然不是自己寫的,好像就是自己寫的,一口氣終於吐出來了,心情比較舒暢了。這樣一來,豈不是大大有利於安定團結嗎?我自己說是立了一功,難道還能說是誇大嗎?
其次,有人當面告訴我,有人寫信告訴我,他們讀《牛棚雜憶》,禁不住淚流滿面,然而他們的子女,在讀了此書以後,卻吃驚地或義形於色地說:季羨林是在寫小說,是在胡編,是在造謠。天底下哪裡能有這樣的事情呢?誰能夠相信呢?聽了這樣的話,孩子們的父母在吃驚,我更為吃驚。試想,這一次“十年浩劫”是中國歷史上最野蠻,最殘暴,最愚蠢,最荒謬的一頁;是中華民族空前絕後(這是我的希望)的大災難。它把我們國家推到了瀕於破產的邊緣上。我們付出的“學費”不可謂不高矣。然而學到了多少東西?得到了多少教訓呢?現在看來,幾乎沒有。才過了二十多年,我們的青年已經視若神話。這能不令我這樣親身參加過而且蹲過牛棚的人驚心動魄嗎?我現在把這場災難的真相寫了出來,儘管是在一個極為狹窄的層面上,但一滴水中可見宇宙,讀者可以舉一反三,聯類推想,不難對全部災難得到一個大體的輪廓,以之為一面明鏡,照見真相,懲前毖後,永不再犯。這一點對青年人尤為重要。我自己說是立了一功,難道還能說是誇大嗎?
劉國龍先生的手抄本,不是一般的印刷品,不是本書的再版,而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藝術品。就算是藝術品吧,它也同樣能起到我在上面說的那些作用。因此,如果承認我寫這一本小書是立了一功的話,劉國龍先生在其中也有一份兒。是為序。

編輯推薦

半天內3500人到北大悼念季羨林半天內3500人到北大悼念季羨林

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了。
——《牛棚雜憶》

我是怎樣研究起梵文來的?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我考慮得最多的反而是另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能倒轉回去五十年的話,我是否還會走上今天這樣一條道路?
——《書齋雜錄

我知道,人世間大概還有一些關心我的朋友,他們有的會想到:“季羨林哪裡去了?”現在這一本小冊子就可以告訴他們:季羨林還活著,不過是經過了一段頗長的疾病的煉獄。現在正從煉獄裡走出來,想重振雄風了。
——《病榻雜記》

媒體推薦

季羨林年輕時代照片季羨林年輕時代照片

文摘
一 緣起
“牛棚”這個詞兒,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稱,卻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在一切講“法治”。講“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創建本身就是同法“對著幹的”。現在想用法來正名,豈不是南轅而北轍嗎?

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並不流行。我們這裡的“官方”叫做“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之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後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裡就
流行了起來。顧名思義,“黑幫”不是“白幫”。他們是專在暗中乾“壞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調的。這一幫傢伙被關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幫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我三生有幸,也住進了大院,—從語言學上來講,這裡的“住”字應該作被動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個月。要說裡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實。但是,像十年浩劫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我但願它也絕後—,“人生不滿百”,我居然躬與其盛,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不得不感謝蒼天,特別對我垂青、加祐,以至於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話,想找這樣的機會,真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我不但趕上這個時機,而且能住進大院。試想,現在還會有人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護,使我得到絕對的安全嗎?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歷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裡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後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傑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髮直豎呢?

我曾有志於研究比較地獄學久矣。積幾十載寒暑探討的經驗,深知西方地獄實在有點太簡單、太幼稚、太單調、太沒有水平。不信你去讀一讀但丁的《神曲》。那裡有對地獄的描繪。但丁的詩句如黃鐘大呂;但是詩句所描繪的地獄,卻實在不敢恭維,一點想像力都沒有,過於簡單,過於表面。讀了只能讓人覺得好笑。回觀印度的地獄則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國人的擴大與渲染,地獄簡直如七寶樓台,令人目眩神馳。讀過中國《玉曆至寶鈔》一類描寫地獄的書籍的人,看到裡面的刀山火海,油鍋大鋸,再配上一個牛頭,一個馬面,角色齊全,道具無缺,誰能不五體投地地欽佩呢?東方文明超過西方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