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這首詞妙趣橫生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寫買花、贊花。詞人用擬人的手法,刻畫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輕施素粉,腮染紅霞,面掛曉露。人們慣用鮮花來比喻少女,詞人此處卻用少女來比擬鮮花,別開生面,絕。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詩詞正文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注釋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枝將要開放梅花。

淚染:眼淚濡濕,這裡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紅色彩霞。這裡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詞作動詞,即插於發中。

徒:只。

比並:放在一起比較。

評價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這首詞妙趣橫生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寫買花、贊花。詞人用擬人的手法,刻畫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輕施素粉,腮染紅霞,面掛曉露。人們慣用鮮花來比喻少女,詞人此處卻用少女來比擬鮮花,別開生面,絕妙傳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會覺得嬌艷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麗,但又不肯甘拜下風,於是便把鮮花簪在鬢邊,同春花比美,要讓情郎品評一下,自己與鮮花到底哪一個漂亮。“徒要教郎比並看”一句,寫少女的心理活動,做到了率真與含蓄的和諧統一──口中說要與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麗。這樣,花襯人,人扶花,少女與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輝。整個下片四句中,無一句是直接描繪少女的容貌,但通過間接描寫,卻出神入化地表現了她那羞花閉月的美貌和嬌憨純真的情態。統觀全篇,筆法虛實相映,直接寫花處即間接寫人處,直接寫人處即間接寫花處;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兩個藝術形象融成了一體。

近人趙萬里認為,這首詞“詞意淺顯,亦不似他作”,故將此指為偽作。(趙萬里輯《漱玉詞》 )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從詞風來看,它明麗婉約,與早期易安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格調逼似,從觀察生活的細膩,刻畫少女心理活動的真切以及提煉口語入詞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趙氏之說,恐系過分拘於禮教陳規,而厭棄此作描寫女子心理之大膽率真所致。

詞牌簡介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又名【木蘭花玉樓春、減字木蘭花、偷聲木蘭花木蘭花慢

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型,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作者簡介

《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1084.2.5.~1155.4.10.)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

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淒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減字木蘭花--蘇軾

減字木蘭花·立春

(圖)《減字木蘭花》《減字木蘭花》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裡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