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兵馬》

洗兵馬,作者:杜甫,七言古詩。此詩於759年(乾元二年)春二月,即長安和洛陽收復之後、唐軍兵敗相州之前,作於洛陽。當時平叛戰爭形勢很好,大有一舉復興的希望。所以詩中有很多欣喜願望之詞。此詩共有四轉韻,每韻十二句,自成段落。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洗兵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餵肉葡萄宮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
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
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征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復道諸山得銀瓮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乾,布穀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常不用。

作品格律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日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
祗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餵肉葡萄宮。
○○●○⊙●●,●⊙●○○●△。○○○⊙⊙●●,⊙●⊙●○○△。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
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
○⊙○●○●●,●⊙○⊙●○▲。⊙○○●⊙○●,●○●●○○▲。
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禁通霄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
○○●○⊙●●,●⊙⊙●○○▲。●⊙○○●●●,○○●●○○▲。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
○○●●●●⊙,○●●●○○△。●●●○○●●,○○⊙●○○△。
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
征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
○●●●○○●,○○●○○●△。○○●●⊙○●,●●○○●●△。
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復道諸山得銀瓮。
●●●○○●●,○○●●○○▲。⊙○○●●●○,●●○○●○▲。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乾,布穀處處催春種。
●●○○●○●,○○●●○○▲,○○⊙⊙●●⊙,●●●●○○▲。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這首詩的韻腳是:一東;可“一東二冬”通押。

作品賞析

現代的讀者接觸古詩,常常認為具有現實批判性的作品名篇很多,而“頌”體詩歌難得佳作。杜甫《洗兵馬》是個例外。詩中有句說“詞人解撰河清頌”(424年——453年期間,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河、濟俱清,鮑照作《河清頌》讚美),這首詩本身就可說是熱情洋溢的《河清頌》。
第一段(從“中興諸將收山東”至“萬國軍前草木風”)以歌頌戰局的神變開端。唐室在中興諸將的努力下,已光復華山以東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報晝夜頻傳。三句借用以說克敵極易,安史亂軍的覆滅已成“破竹”之勢。當時,安慶緒困守鄴城,所以說“祗殘鄴城不日得”。復興大業與善任將帥關係很大,“獨任朔方無限功”既是肯定與讚揚當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平叛戰爭中的地位和功績,又是表達一種意願,希望朝廷信賴諸將,以奏光復無限之功。以上有很多敘述的地方,“京師”二句則描繪了兩個顯示勝利喜慶氣氛的畫面:長安街上出入的官員們,都騎著產於邊地的名馬,春風得意;助戰有功的回紇兵則在“蒲萄宮”備受款待,大吃大喝。“餧(餵)肉”二字描狀生動,客觀鋪寫中略微寓含諷意。從“捷書夜報”句至此,句句申明戰爭克捷的意思,節奏急促,幾乎使讀者應接不暇,也猶如帶有破竹之勢。以下意思略微轉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結束上面的意思,當時河北尚未完全克復,說“清海岱”顯得用詞有分寸;“常思仙仗過崆峒”一句啟下,意在警告唐肅宗居安思危,勿忘當初“鑾輿播遷”、往來於崆峒山的艱難日子。緊接以“三年笛里”一聯,極概括地寫出戰爭帶來的創傷。安史之亂三年來,笛咽關山,兵驚草木,人民飽受亂離的痛苦。此聯連同上聯,撫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壯,在歡快的用詞中小作波折,而不一味流走,極盡抑揚頓挫的情致,將作者激動而複雜的心情寫出。
第二段(從“成王功大心轉小”到“雞鳴問寢龍樓曉”)逆接開篇“中興諸將”四字,以鋪張排比句式,對李豫、郭子儀等人致詞讚美。“成王”收復兩京時為天下兵馬元帥,“功大心轉小”,讚頌其成大功後更加小心謹慎。隨後盛讚郭子儀的謀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書王思禮的高遠氣度。四句中,前兩句平直敘來,後兩句略作譬喻,鋪述排比中有變化。贊語既切合各人身份事跡,又表達出對光復大業卓有貢獻的“豪俊”的欽仰。“二三豪俊為時出”,總束前意,說他們本來就是為重整乾坤,應運而生的。“東走無復”以下六句承接“整頓乾坤濟時了”而展開描寫,從普天下的喜慶寫到宮禁中的新氣象,調子輕快:做官的人彈冠慶賀,不必棄官避亂;平民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如鳥歸巢;春天的繁華景象正隨朝儀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宮禁,天子與上皇也能實施“昏定晨省”的宮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氣象。
第三段(從“攀龍附鳳勢莫當”至“後漢今周喜再昌”)一開頭就揭示一種政治弊端:朝廷賞爵太濫,許多投機者無功受祿,一時有“天下盡化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對此輩作申斥語,聲調一變而為憤激。繼而又將張鎬、房琯等作為上述腐朽勢力的對立面來歌頌,聲調復轉為輕快,這樣一張一弛,極富擒縱唱嘆之致。“青袍白馬”句以南朝北來降將侯景來對比安史之亂中的叛將,說明叛將不堪一擊;“後漢今周”句則以周、漢的中興比喻時局。當時,房琯、張鎬都已經罷相,詩人希望朝廷能復用他們,所以特加表彰,與讚揚“中興諸將”互為表里。張鎬於758年(乾元元年)五月罷相,改任荊王府長史。這裡說“幕下復用”,措意深婉。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從“寸地尺天皆入貢”到篇終)先用六句申明“後漢今周喜再昌”之意,說四方皆來入貢,海內遍呈祥瑞,舉國稱賀。以下繼續說:隱士們也不必再避亂遁世,文人們都在大寫歌頌詩文。至此,詩人是“頌其已然”,同時他又並未忘記民生憂患,從而又“禱其將然”:時值春耕逢旱,農夫盼雨;而“健兒”、“思婦”還未得團圓,社會的安定,生產的恢復,均有賴戰爭的最後勝利。詩人勉勵圍困鄴城的“淇上健兒”要“歸莫懶”,寄託著希望他們早日成功的殷勤之意。這幾句話雖不多,卻唱出詩人對人民的關切,表明他是把戰爭勝利作為安定社會與發展生產的重要前提來歌頌的。正由於這樣,詩人在篇末唱出了他的強烈願望和詩章的最強音:“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這首詩的基調是歌頌祝願性的,熱烈歡暢,興致淋漓,將詩人那種熱切關懷國家命運、充滿樂觀信念的感情傳達出來了,是一曲展望勝利的頌歌。詩中對大好形勢下出現的某些不良現象也有批評和憂慮,但並不影響詩人對整體形勢的興奮與樂觀。詩章以宏亮的聲調,壯麗的詞句,浪漫誇張的語氣,表達了極大的喜悅和歌頌。杜甫的詩原本以“沉鬱”的詩風見稱,而此篇是杜甫古風中的別調。
從藝術形式看,採用了華麗嚴整、兼有古近體之長的“四傑體”。詞藻富贍,對偶工整,用典精切,氣勢雄渾闊大,與詩歌表達的喜慶內容完全相宜。詩的韻腳,逐段平仄互換;聲調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張,熱情奔放中富有頓挫之致,詞句清麗而能有蒼勁之氣,詩句跌宕生姿,大大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感染力。
北宋王安石選杜甫詩作,標榜此篇為壓卷之作(見《王臨川集》卷八四《老杜詩後集序》)。現代學者認為,無論就感情的充沛來說,還是就結撰的精心來說,《洗兵馬》都是杜詩的一篇力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引引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繫自己,也聯繫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彙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