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法律科學》是西北政法學院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主要發表法學學術理論文章,注重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本刊連續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類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學類最重要的核心期刊”。2002年榮獲全國百強人文社科學報,列入中國人文社科學報類核心期刊。2002年在全國人文社科類學報轉載率排名中排全國人文社科學報第5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法律科學》創刊於1983年10月,距今已有23年了。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法律科學》高品位的學術性與現實性密切結合,凝重厚實、質樸實無華的風格特色。凝重厚實強調理論觀點根基深厚,論證深入,資料翔實;質樸無華,則要求踏踏實實研究問題,老老實實做學問,力戒浮躁虛誇。《法律科學》這一特色已經得到法學界的認可。徐國棟教授在給《法律科學》編輯部的來信中指出:“該刊在欄目設計、選題策劃、內容選擇上相當精心,辟有學術論壇、立法研究、司法實踐、國外法學評介、法律制度比較研究等欄目。既有各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化研究,又有根據法學研究動態開設的前沿性專題,努力做到將基本理論研究與熱點研究相結合,讓期刊與法學發展與時俱進。每期都有知名法學學者的鼎力之作,又有中青年專家的精彩論述;既有對國外先進學說和制度的介紹評述,又有對國內問題的深入探究。同時盡力在學術理論和司法實踐、法制建設之間建立起經常的聯繫,促進三方的互動溝通,彌合純理論與純實踐兩個極端之間的鴻溝,使法學能有效地指導實踐、服務實踐,同時使立法與司法實踐雙方促進法學的發展。《法律科學》的特點是內容豐富,選編精緻,兼收並蓄,緊扣時代。”陳興良教授指出:“《法律科學》作為法學雜誌中的重鎮,以其法理性自立於法學雜誌之林,對於我國法理學以及部門法理學的發展功不可沒。”郝鐵川教授評價《法律科學》雜誌時指出:“20年來,她清純的學術特色、不變的法律理想追求、嚴格的學術規範,在法學界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周國均教授指出:“據十年的閱讀和考察,我認為,《法律科學》是一份與時俱進、不斷攀高、質高飾美的高校法學學術期刊。”

《法律科學》堅持學術創新,以發表長篇理論稿件為主,形成了高品位的學術性與現實性密切結合,凝重厚實、質樸實無華的風格特色,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法律科學》創刊以來共出刊158期,發稿3000餘篇,其中有許多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轉。《法律科學》的摘轉率自1990年以來一直位於全國法學學術期刊前列在政法院校學報中多次名列第一;2000年的摘轉率超過60%,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中排名第10位,2002年在該項排名中名列第5位。連續被北京大學圖書館評定為法律類核心期刊。1999年在全國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學報評比中名列全國百強學報第三名。1992年獲陝西省高校學報編校質量二等獎。1996年榮獲陝西省高校學報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1999年被評為陝西省“十佳”學報(名列文科學報第二名)、優秀學報一等獎。2001年獲執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規範優秀證書。被有關方面連續列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法律科學》自1994年陝西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局開始評審期刊質量以來一直保持著陝西省一級期刊的地位。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公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法律科學》列為法律類核心期刊,名列第5位;按影響因子在陝西省期刊排序中,該刊名列陝西第一。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中心(CSSCI)公布的核心期刊排序中該刊連續被評為法律類核心期刊,連續名列第三、或四位。2002《法律科學》又被評為陝西省優秀人文社科學報一等獎,名列第二。2002年5月份在全國優秀人文社科學報評優中《法律科學》再次被評為全國百強學報,列為學報類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法律科學》被評為陝西高校“五佳”社科學報。2006年在經教育部社科司同意的全國人文社科學報評比中《法律科學》被評為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法律科學》開辦的“法律文化與法律價值”研究欄目,被分別評為全國人文社科學報優秀欄目。

評論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法律科學》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思路、措施及成效
《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認識高校學報的地位與作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刊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高層次學術理論刊物,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連續、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學科研成果,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示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視窗,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樑,是發現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是塑造學校形象、創造學校品牌的重要途徑,在推動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承擔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神聖職責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在開展法學研究的同時,努力發揮為教學服務的功能。作為學報它為教學工作服務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院內外法學學術理論文章的發表與交流,通過有組織有計畫的法學學術專題研究,及時反饋法學學術理論研究的新動態和新材料、新方法、新成果,提高教師的學術理論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激發學術活力,培養科研隊伍,提高人才素質,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推動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更新和質量的提高,使學報成為出成果、出人才的搖藍。同時通過學報的公開發行與校際交流,使學報成為展現學校教學科研成果和水平,校園學術文化建設風貌的視窗,成為樹立學校形象的一張“品牌”,成為學校與社會聯繫的一個重要渠道。

圍繞上述基本思路,在服務教學工作方面《法律科學》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堅持高品位的學術性,為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新知識,促進教學內容更新和知識創新。

高等學校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學問創造知識,教師對教學內容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和創新。學報作為學術性期刊,是專門發表高校的學術理論文章的,是創造性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傳播的媒介。因此,高校學報是高校教師創造新知識,獲取新知識,實現教學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源泉。因此,學報就必須堅持把高品位的學術性作為其基本的價值定位,開發選題意義重大、新穎,在理論上有新的突破或重大發現,見解獨到、理論深刻、結構嚴謹、方法科學,對前人的學術見解有所修正、有所發展,或對前人未曾解決的、未曾研究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開拓性研究的文章,從而為教學科研提供新視角、新方法、新材料和新信息。為了推動學術創新,我們不僅從編輯方針上作出強調,而且在具體的編輯工作中,每期定稿都注重選擇有創點(即由創新觀點)、有交點(即有交鋒的觀點,能夠引發學術爭鳴)、有熱點(即關注學術前沿和法學熱點問題)、有亮點(即新穎獨特、引人注目的文章)。例如,關於民法的體系問題,我校寇志新教授提出了民法法理邏輯結構的創新體系,《法律科學》在1991年第六期經過反覆修改發表了寇志新老師的《論民法的法理邏輯結構》一文,在1992年的法學研究年鑑中,被梁慧星教授評論為民法學研究的創新成果,後來1998年、2004年我校編寫的民法學教材,都以這一成果套用於教材的編寫,按照民法的法理邏輯構築新的民法教學體系,一改過去單純按照法條注釋的體系,使我校的民法教材和教學體系有鮮明的特點。再如關於民法中法律行為的本質合法說的爭論,我刊也是較早開展這一問題的討論的,在1996年、1998年、2002年先後發表本校教師高在敏撰寫的關於法律行為本質合法說質疑的系列研究文章,同時還發表了校外作者的有關文章,如周林撰寫的《論法律行為的邏輯運行機制》(99年第四期)等,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我們的教材中,我們區分了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將法律行為的本質定位於意思表示,而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同時對傳統民法中關於法律行為制度與我國民法通則中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關係及其概念的來龍去脈作了交代。使我們的教學內容得以更新。雖然這裡所舉的兩個例子發表的文章比較早,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且一旦轉化就具有持久性。這些研究成果目前還正在我們的教學中套用。為了促進法學創新我們還開闢了法學新問題研究專欄,專門針對社會、經濟法和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法學新問題進行研究,例如基因資源、電子商務、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分時度假等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刊發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為教師關注新問題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平台。

第二、不斷開發新的選題,促進學科建設。

《法律科學》不斷根據本院法學學科建設的實際和國家法制建設的需要提出選題計畫,開闢研究專題。比如我們依託我校法理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在全國法學界最早開展“法律文化法律價值”,“中國法制現代化”等專題研究,刊發了校內外大量高水平的專題研究文章。國內知名的學者呂世倫、公丕祥、郭道暉、徐國棟等,院內教師邵誠嚴存生趙長生劉作翔、葛洪義、劉進田李琪瑞宋瑞蘭朱繼萍、賀曉榮等都發表了本專題研究文章,而且這一研究持續了多年,不斷向縱深發展,2004年我們已經在長期開展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將其確定為重點欄目進行建設,由專題走向欄目這是一個飛躍。該欄目在2006年已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和陝西高校學報優秀欄目,其專題意義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法學界的肯定和好評,有力地促進了西北政法大學的法理學科的建設。為了促進法理學科的建設我們還開設了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的專欄,這也是我校法理學科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專題,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舉辦一次以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為主題的全國性的研討會,並出版一本著作。為了使這一研究專題能夠經常和更加廣泛的開展下去,我們開闢這個欄目,比較集中的、連續的刊發有關文章。本校教師葛洪義、李其瑞、劉治斌、諶紅果、柯藍等都在本刊發表過本專題文章。為了促進法史學科的建設,我刊立足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特意開辦長安法史專欄,專門刊發以研究周秦漢唐及陝甘寧邊區法制史為主要內容的文章。我校法史學教師馮卓慧、閆曉軍、汪世榮、劉全娥、陳濤等都發表過有關專題的文章。為了促進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結合,我們開辦部門法理學專欄,注重對部門法理學的研究,例如,我刊發表過的張瑛《論經濟法的價值〉〉、朱曉哲《從資本主義精神透視民法中的人》、徐國棟《尋找丟失了的人格》、《從身份到理性----民法行為能力制度沿革考》、劉敏《民事訴訟法修訂的基本原理》、馮曉晴《著作權法激勵理論研究》、衣家奇《基督教原罪論對現代刑罰的啟蒙》等論文都是有關部門法理學的優秀論文,通過這一欄目的開辦對於促進部門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理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憲法學和政治學學科發展,我刊針對我國人權入憲的背景,開設了人權與法制欄目,從憲法、政治學、刑法、民法、國際法等多個學科加強對人權問題和我國法制建設的研究。目前這些欄目已受到法學界的關注和好評,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再如圍繞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學報《法律科學》組織刊發了大量專題研究文章,引導教師和學生關注刑訴法和刑法的修改的有關問題的學術討論,校外知名學者高銘暄、王作富、陳興良、趙秉志、張智輝、張明楷、姜偉、孫力、余欣喜等,校內段立文、陳明華、張瑞幸、王昌學、賈宇、宣炳昭許發民林亞剛楊旺年等教師都在《法律科學》發表關於刑法修改方面的專題研究文章。由於討論的深入,使教師及時了解有關動態,在刑訴法和刑法修改完成後,能夠儘快的更新教學內容,從而有效促進了刑法、刑訴學科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該刊還結合我國法制建設需要,先後組織發表了“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法律問題”專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專題文章。率先組織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筆談,組織了“民法典: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等筆談。其筆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摘登,取得了重大的社會反響。2001年該刊又連續推出了“網路法律問題研究專題”、“證據認證專題”、“物權立法專題”、“司法考試制度改革專題”等,2002年開展過法律教育專題,2003年開展過21世紀的法學創新筆談,民法典研究專題,2004年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50周年開展了紀念人民代表大會50周年專題筆談。另外,我們還注重對新興學科如勞動社會保障法學、環境和自然資源法學的研究成功的發表,促進這些學科的教學。這些專題研究欄目的開闢和專題文章的刊發為相關學科的教學提供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更新課程內容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積極扶持校內作者,培養教師科研能力,提高研究水平。教師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豐富,有力地促進了教學。

一般地講科研能力強,科研成果多的教師,其教學能力也強、教學內容新穎、豐富,教學效果好。學報《法律科學》在編輯方針上對校內老師的科研成果歷來採取扶持政策,在確保論文質量的前提下,對校內老師的稿件優先發表。對有修改基礎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見,經修改後予以發表。學院的大部分教師都在學報發表過論文,各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的大部分科研成果發表於學報《法律科學》,在學報《法律科學》的扶持下迅速成長。學報成為師資培養,特別是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評定職稱、申請課題項目、攻讀學位等事項大都依靠在學報法律科學發表的成果。例如,許多青年教師都是先在法律科學上發表文章,逐漸成為科研上的優秀人才的。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如刑法的周少華、王政勛舒洪水等,刑訴的楊旺年、民法的張翔、經濟法的李永寧、民訴法的劉克毅、行政法的王麟、王周戶,法理學的李其瑞、劉治斌、何柏生等。對於青年教師讀博士我們也給與大力支持,對其讀博期間的成果予以發表以滿足答辯的要求,例如,舒洪水、韓紅俊、郭曉東、諶紅果、朱繼萍、徐文星、王政勛、張翔、黃河、柯藍、劉萍等在讀博期間都在《法律科學》發表過文章,對其完成學業起到過幫助作用。為了促進學科發展,實現編輯部與教學的互動,編輯部鼓勵編輯擔任教學任務,參加學科建設,同時也吸收優秀教師參加編輯部的編輯工作。編輯部韓松主編曾擔任民法教研室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主持民法課程建設,主編撰寫《民法學》教材,獨立編著《民法總論》教材,由他主持的民法課程建設2004年獲校級精品課程,2005年獲陝西省精品課程。何柏生、周少華、劉克毅、馬治選等編輯都分別到法理、刑法、民訴、民法等教研室任教。同時刑法副教授舒洪水博士、國際法副教授翁傑也參加編輯部的工作。這樣就將編輯部的科研信息及時反饋到學科建設和教學活動中。

第四、通過嚴謹的辦刊作風,促進學風的最佳化,樹立良好的學分,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學風環境。

學報的刊風是一個學校校風和學風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外界評價一個學校校風學風的視窗。學報的刊風正,就會促進學風的端正,否則,刊風不正就會助長學風的不正。《法律科學》始終把端正刊風、樹立良好的學風作為辦刊和編輯部管理的首要任務。在學報編輯方針上,強調學報要樹立創新意識和精品意識,努力打造法學研究的品牌期刊,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要立足本校發揮學科優勢,辦出個性和特色,辦好重點欄目,多出精品力作,但同時強調學報《法律科學》必須放眼全國甚至全球法學界,及時了解和掌握法學各學科研究的動態和發展趨勢,重視前沿問題,重大現實理論問題,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要打破封閉辦刊和千刊一面的局面。學報發表的文章重在它的學術創新性和品位性,反對隨波逐流,政治上盲目跟風,炒作熱點,將嚴肅科學的學術問題簡單化,貼政治標籤。我們堅持不刊登領導講話之類的空泛應景文章。在學報的用稿定稿上實行三審定稿制、匿名審稿制,充分尊重編輯審稿的自由,遵守嚴格的程式,一般稿件要經過編輯初審、複審,主編終審,再報學校主管領導審批,但在審批中學校領導主要是檢查政治方向有無問題,對於編輯部的選稿,從不干涉,對於這一點,學校歷屆領導班子認識清楚,從不給學報交辦關係稿件,凡托學校領導給學報《法律科學》轉送稿件的,都特意交待“文以質取,不要照顧”。由於主管領導和其他校級領導能夠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帶頭抵制非學術因素對學報審稿用稿的影響,帶頭支持學報工作,所以,《法律科學》多年來就形成了公正嚴明的用稿機制,這一點在法學界是有口皆碑的。我們自1989年以來就實行開放辦刊,不給學報提出內稿外稿的比例要求,絕不把學報當作本校教師發表職稱稿件的自留地。在這方面開始一些教師不理解,對學報編輯部意見很大,但學校領導始終旗幟鮮明地支持學報,堅持文以質取,開放辦刊。我們認為學報要服務於學校的教學科研就是要通過學報的載體作用(傳播先進文化和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視窗作用(展示學校學術水平的重要視窗)、橋樑作用(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樑)、園地作用(發現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品牌作用(塑造學校形象、創造學校品牌)綜合地推動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而絕不是單純地多發內稿。強調多發內稿,排斥外稿是違反學術研究規律的,這樣做只能低水平重複,不可能提高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和塑造學校的良好形象。經過長期的努力,《法律科學》形成了凝重厚實、質樸無華的風格特色。凝重厚實,強調理論觀點的根基要深厚,論證深入,資料翔實;質樸無華,則要求踏踏實實研究問題,老老實實作學問,力戒浮躁虛誇。這樣一種刊物風格無疑對於樹立良好的學風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第五、積極參與和促進學院學術活動的開展,激發師生學術活力,營造濃郁的學術文化氛圍。

學報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層次。《法律科學》能夠積極參與校園學術文化活動,利用學報的傳播功能和宣傳功能促進校園學術文化活動的開展。例如在1992年5月經濟法系組織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與加強企業法制建設”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法律科學》積極參與,就會上提交的論文精選出版了一期專刊,其中有多篇論文被複印轉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95年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舉辦了全國性土地及房地產法學學術研討會,該刊對會議情況作了報導。1998年學院主辦了全國民法經濟法研究會學術年會,《法律科學》及時刊發了會議學術觀點綜述,使廣大師生很快了解了會議情況。2000年學院主辦了“中匈法律研討會”,《法律科學》刊發了會議情況,並將會議論文出版了專刊。2000年8月由經濟法系參與主辦的全國性的“西部大開發法制理論”研討會,《法律科學》派出學術記者參加了會議,采寫了會議簡述,及時作了報導。2001年春天,學院法學研究所邀請前來西安參加教育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活動的八位全國知名學者在七天之內為研究生、本科生舉辦了八次大規模、高品位的學術講座,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法律科學》以學術隨筆形式刊發專文對這一空前的校園學術活動作了評論性報導。學報還利用自己聯繫全國各地作者的優勢,利用一些可能的機會邀請有關專家給教師和學生作報告,活躍學術氣氛。2005年學報曾邀請崔建遠教授到西安給學生作了三場學術報告,2006年學報曾邀請法學研究編輯部張廣興給教師和學生作了《關於學術規範與法學論文寫作》的報告。2006年我們利用承辦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年會的機會,安排著名的期刊主編陳桂明、孫長勇、王人博、林亞剛、李建華等為師生作了五場學術報告。對於各學院組織的學術沙龍編輯都積極參加,例如,經濟法學院組織的青年經濟法論壇劉克毅、馬治選編輯都參加過論壇主講。總之《法律科學》在促進校園學術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服務教學科研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六、為教師科研和教學以及學生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資料服務。

學報出版後,學報編輯部及時將學報投放圖書館閱覽室、各院系資料室確保教師和學生能及時看到,對法學教師基本按人頭配發到各院系。本科生在三年級要作學年論文,四年級要作畢業論文,許多學生都到學報編輯部查閱資料,把《法律科學》刊發的文章作為其重要的資料來源和學習論文寫作的範本。另外,對於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生刊物編輯部也經常給與指導。這些學生刊物主要有《西部法苑》、《西部法律評論》、《國際法探索》等,其每屆編輯換屆後編輯部都應邀給予培訓指導,韓松主編、付玉明編輯都多次參加學生刊物編輯部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報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論文寫作質量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通過上述活動,學報《法律科學》有力地服務了教學科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法律科學》刊發的學術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為培養師資隊伍,激發學術活力,營造濃郁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傳播學術研究成果,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內容更新,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