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灣》

本書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代表作品之一。這是一部關於非洲的充滿悲觀情緒的小說,凸現了一個古老大陸在本土化與普遍化之間的艱難處境。主人公薩林姆是一個穆斯林,出生於一個已在非洲生活了幾百年的印度商人之家。在剛果河拐彎處的一個小鎮上,薩林姆接手了一個商店,並獲得了成功。然而,這是個前途渺茫且不屬於任何人的地方,大人物控制了一切,為所欲為,使得他以及無數像他這樣的芸芸眾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奈保爾在書中表達了對於殖民地國家建立民主體制的懷疑。他以平實的文風和清醒的洞察力,向我們揭示出邊緣世界裡被掩蓋了的真實歷史存在。

基本信息

小說簡介

本書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代表作品之一。這是一部關於非洲的充滿悲觀情緒的小說,凸現了一個古老大陸在本土化與普遍化之間的艱難處境。主人公薩林姆是一個穆斯林,出生於一個已在非洲生活了幾百年的印度商人之家。在剛果河拐彎處的一個小鎮上,薩林姆接手了一個商店,並獲得了成功。然而,這是個前途渺茫且不屬於任何人的地方,大人物控制了一切,為所欲為,使得他以及無數像他這樣的芸芸眾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奈保爾在書中表達了對於殖民地國家建立民主體制的懷疑。他以平實的文風和清醒的洞察力,向我們揭示出邊緣世界裡被掩蓋了的真實歷史存在。

作者簡介

作者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於加勒比地區特立尼達島(位於向風群島最南端、委內瑞拉東北部海岸外)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祖父1880年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北部漂洋過海移民特立尼達。奈保爾年幼時,父親憑自學謀到特立尼達英語《衛報》記者之職,於是舉家從鄉間小鎮搬遷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的市井生活才是年輕的奈保爾眼中“真實的世界”。但另一個世界也許更為真實,那就是英國文化與文學的世界。奈保爾的父親喜愛英國文學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讀書讀到精彩處就要念給兒子聽,讓他一同欣賞。奈保爾在《閱讀與寫作》(1999)一書中回憶道,他十二歲之前就已經記得英國文學中很多片斷,它們主要來自莎劇《裘力斯·凱撒》、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爾貝》和《大衛·科波菲爾》、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蘭姆的《莎士比亞故事集》和查爾斯·金斯利的《英雄》。至於他當時對印度的印象則完全來自英國作家(毛姆、艾克利和奧爾都斯·赫胥黎)筆下的印度。換句話說,他自幼就從英國人的視角來認識與他沒有直接關聯的印度。 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立志做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