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民》

《沙漠之民》

《沙漠之民》是由宮崎駿著作的早期作品,於1969年在報紙上以秋津三朗的筆名進行連載發布,作品描繪的是發生在絲綢之路上架空的民族紛爭的故事。

基本信息

概況

《沙漠之民》——宮崎駿的“成人化”兒童漫畫

這一部漫畫是宮崎駿以“秋津三朗”為筆名發表的首次原創漫畫(當初被稱為繪物語)作品,跟後面的二戰系列和飛行員系列的風格迥乎不同,但卻幾乎算是《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和《修那之旅》的奠基。

資料

原名:砂漠の民

中文名:沙漠之民

英文名:Peopleofthedesert

作者:宮崎駿(以筆名“秋津三朗”)

類型:漫畫

篇幅:26話/52頁

發表時間:1969年9月—1970年3月

登載刊物:《周刊少年少女新聞》(ShonenShojoShinbun)

介紹

《沙漠之民》《沙漠之民》

《沙漠之民》(砂漠の民/Peopleofthedesert)是宮崎駿為一份面向兒童的報紙(《ShonenShojoShinbun》,即《周刊少年少女新聞》)所作的一部漫畫。

相對於“漫畫”,它更像一篇用圖畫寫的小說,因為其絕大部分的文字內容都是寫在畫框之外。並且連“對話框”(dialoguebubbles)在《沙漠之民》中也是十分罕見的(雖然在故事的末尾恢復了傳統的漫畫形式)。

然而讀《沙漠之民》你很快就會難以理解宮崎駿把這樣的故事寫給了孩子們。《沙漠之民》的內容不斷與戰爭帶來的毀滅、背叛行徑和絕境下人類本性的醜惡打交道,而且其中主人公的戀人、親友、恩師依次悲慘地死去,連最後一絲希望也消散,與宮崎駿以後的作品相比,其絕望的人生態度令人吃驚。

宮崎駿曾經就《沙漠之民》中殘酷的描寫,與他本人“想要為了孩子們製作動畫”的志向之間的關係做了解釋:“我認為漫畫和電影電視不一樣的。電影的現實感比較強。因為電影被強制表現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的故事。而孩子們會將用畫來描繪的世界作為真的故事。不喜歡漫畫的話,可以立刻跳過這一頁或者直接扔掉,而由於電影中的強制力和強大的現實感,即使是簡單的流血畫面也需要加以謹慎的考慮”,“說到在紙上的漫畫,正因為是紙張,因此有著free的部分”。

宮崎駿的《穿長靴的貓》(1969年1月—3月)和《動物寶島》(1971年1月—3月)大約在同時期以漫畫形式在《中日新聞》和《東京新聞》晨報上連載。因為大概是為了同時期公開的長篇劇場版動畫的宣傳而畫,它們是與前作完全不同的純真的冒險漫畫。

在《沙漠之民》中你能看到手塚治虫的風格(它創作於1969-1970)甚至還能看到宮崎駿後來一些作品的風格和創作初衷,可以說,《沙漠之民》是《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的原型,是《修那之旅》的原點。

故事簡介

《沙漠之民》《沙漠之民》

《沙漠之民》以11世紀初亞洲中部的“飢餓沙漠”為舞台,圍繞絲綢之路的民族紛爭,講述經營商隊的少數民族索克托人,抗擊霸權主義的遊牧民奇茲塔魯人入侵的故事。那種時**證和世界觀給人以確實的感覺,仿佛將人們帶到了越南戰爭和圍繞石油利益的中東紛爭

11世紀的非洲中部的大草原“飢餓沙漠”上,索托克族(Soqute)男孩Tem和他的父親過著帳篷外的牧羊生活。一天,父子倆發現了一位受傷的索克托人,並把他帶回了帳篷。這個名叫Kughil的傷者被整個“飢餓沙漠”的主宰——故事中最強大的遊牧民族奇茲塔魯人(Kittarl)所追捕。

Tem的父親不願丟下傷者不管,但卻被隨後而至的奇茲塔魯士兵殺害了。只有Tem和Kughil成功地逃離了險境,並向索克托族的中心城市培吉特市(Pejite)進發。原來Kughil正盡全力組織義軍反抗奇茲塔魯人,可他的篷車卻落到了奇茲塔魯士兵手裡(這就是追兵能追來的原因吧)。

在前往培吉特市的路途中,這隻雙人隊伍又加入了一位尋找著她哥哥的少女,Sasan。

達了目的地,不料培吉特市已落入奇茲塔魯人手中,索克托人成為了奴隸。於是Kughil和Tem設法發動一場反對奇茲塔魯人的叛亂,然而二人皆陷入困境,由於一個向奇茲塔魯人泄密的間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