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真詮》

《正教真詮》

中國伊斯蘭教漢文著作。王岱輿撰。繫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系統闡釋伊斯蘭教義的宗教哲學專著。全書分上下兩卷,共40篇。上卷有真二、原始、前定、普慈、真慈、性命、正教等20篇。下卷有五常、真忠、至孝、參悟、正命、今世、後世等20篇。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漢文著作。王岱輿撰。繫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系統闡釋伊斯蘭教義的宗教哲學專著。全書分上下兩卷,共40篇。上卷有真二、原始、前定、普慈、真慈、性命、正教等20篇。下卷有五常、真忠、至孝、參悟、正命、今世、後世等20篇。上卷講述伊斯蘭教哲學,下卷講述宗教功修、倫理及兩世論等。該著特點為:(1)“理道悉本尊經,參以典籍”。其理論根據是以《古蘭經》、聖訓為本,並參考歷代伊斯蘭教義學家、教法學家的著作。(2)作者嫻熟地運用中國思想史的有關資料,闡明伊斯蘭教的教義、功修與禮儀規範,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3)從維護伊斯蘭教的立場出發,對佛教與道教的“空無寂滅”之論與宋儒的理、氣之說的某些觀點作了辨析,以“大明正教之理”。(4)構建了中國伊斯蘭教哲學思想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教義學的有關命題、概念、範疇,奠定了中國伊斯蘭教的理論基礎。該書使伊斯蘭教義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對宣揚教義、促進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團結,都有一定的良好作用。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哲學思想的寶庫。有明崇禎壬年(1642)本,收有明朝太祖、成祖、武宗、世宗等對伊斯蘭教及回回的褒揚之詞及其他書籍對“回回教”、天方國、回回曆等的記述資料。清代嘉慶年間有粵東城南重刻本,民國時期有馬福祥刊印本(與《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合刊)、中華書局刊印本等。1988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刊印了余振貴點校的《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合刊本。

問答紀言

書成,覽者日:“子之書將以明道也,但言清真之道,使曉然明白.或正或偏,自有能辨之者,何必援引諸家,彼此辯論,不幾樹敵乎?然則.是子區區苦心終無一人驚之者矣。”夫清真教道,指迷歸正,勸人作善,止人為非,乃人道當然,無此則人道為不備,予既真知正學而不言,是為隱匿斯道。即作書言之,而不能愷切誠懇,猶無言也。如醫家用藥,不以受病之由與其患苦之所在,明告病者,彼必疑其不按吾病而妄投醫藥,雖有丹砂,瓦礫置之矣。且大操戈同室,而欲不披髮纓冠而救,非木石則奸頑人也。予即不肖顧敢為此哉!

又曰:“二氏無論矣,儒者之道博大淵微,至於性理尤來賢精粹之所在,於所引論,特其浮淺糟粕耳。其微,子固未深求也。”子曰:‘’天下事有不齊,理無二是。子不計人我,但論同異而已。夫國有君、府有牧、州有守、家有長、世界有主,道~也。儒者紛紛,以理氣二字盡之,是天下國家可以無君長而治也。予辯其異吾道者而已,不暇計其殘深也,淺者異則愈深愈異也。

若夫孔孟之道,修身、齊家、治國與吾同者,予焉敢妄議其是非哉!”又曰:“於既深論二氏,乃子之書中多引用二氏之語,幾於入宗入直,何也?”曰:“清真之經典不乏,而教外莫有能知者。以文字之各殊也。予特著論以彼達此,悉屬借用,顧其理何如耳,其詞何一非借,又奚以二氏為異乎?

獨是於學間淺薄,言詞鄙俚,篇無倫次,則深有愧焉。然亦力所僅及,不能強也,大要予不得已之辯,獨懼夫道之不明,欲以盡吾心焉耳,烏能望人之盡信而從之乎?且孔子尚有知我罪我之說,予復何人,知與罪所下放知,知之亦不能究竟也。”因復記其問答如此,並告夫世之惠規予書者。
岱輿氏又識

自述

予祖屬籍天房,緣入貢高皇帝,訂天文之精微,改曆法之謬誤。高測九天,深徹九淵,超越前古,無爽毫末,帝心欣悅,以為非有正學真傳不能及此。遂授職欽天,賜居此地,準免搖役,與國始終。

三百年來,雖於此習熟之久,然而溯本推原,不敢有忘也。自於幼時,未習儒者之學。及乎成立,粗能識字,亦不過往來書記而已。至於壯盛,自慚庸鄙,始閱性理、史鑑之書,旁及百家諸子,稍通大義;覺其議乖道異,各相牴牾,揆之清真,懸殊霄壤。不自揣度,謬欲立言明厥至理。或晤諸家多滋辯論,彼恆不竟,為予理屈。

於是諸君子之悅服者,每以不得全覽正教上書為恨,予時有動於中,歸而取所論記之,更於閒時漫然有作,集之數載,紙墨遂多,存要芟蕪,得四十篇。其中理道悉本尊經,參以典籍,不敢自徇胸臆,毫髮增損,間於諸家。或有過激,總為斯人胞歟;不欲以越人之關弓視之,所謂美折不如藥石也。獨是私愧有者,此間經典,較之中極天房,未得萬億之一;予所習學,未得此間百千之一。至於斯論,又未能達於所學十百之一也。

若猥居作者之俸,是猶涉滄海者得其涓滴,便以為滄海在涓滴也,豈不為有識者笑哉。乃親友之呼我者,忘其為石也,竟以謂奇璞在焉。授之剞劂,不復能辭。是予遂居於作者之詩也歟哉。雖然論著固予一人之私,而理則天下之公。苦以謙讓之虛美而使天下公理廢而不傳,實非十之初心也。抑更有說焉,清真之書,儒者罕見。或因予之未備,而使後之有志者益暢其說,未必非予開之也。

又或者於祖以論訂天文而得聖主之欣悅;予不佞亦得以闡發至道,而使大下正人君子略其蕪蔓之同,大明正教之理。不負於祖之西來,與歷代高曾克承正學之德,是亦予繩祖武之一端也小愛於篇首敘次其始末焉。
真回老人自識

真詮弁言

道以仕名,教以道立。古今人止有一性.即止有一道,止有一教也。後之人或為死生所怵。或為利慾所誘,如亡家之子,籍他鄉為故國,漸睽漸遠,愈遠愈迷,遂至分鑣殊軌,家法戶幟,而黃面青牛家言縱橫天下,仰吾人真性源頭不復澄徹。

清真教古正學也,厥指一主於昭事上帝。而佛老之座,隻字不容躪入。其入其志,固不在子輿氏距楊墨之下,然其教流傳雖久,並無漢書可傳,或者疑之。王子岱輿日:“謂無語言文字者,彼鬢之妄也,吾教大者在欽崇天道,而忠信孝反略與儒者同。可以揭日月而行中天,可以垂金石而昭來許,自古無漢書可傳,以典籍皆天房國本,不及譯故耳。”

於是毅然有開迷導悟之志,乃從經旨中括其大要.統其指歸,得四十篇、宣義精暢,取譬淵遠,此教有此書,不猶適海者之有舟,夜行者之有燭乎?而王於且兢兢遜讓未逞,以為此之所述,於吾道中不過一葦之航,爝火之光而已,敢自居作者哉!王子恂恂粥粥,舉止不妄,真有道者也。
有有道之行,必有有道之言,觀此書旮,當不以予言為害矣。
鶴湖丁彥題

參考資料:http://www.mslqn.cn/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mslqn.cn/viewthread.php%3Ftid%3D527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