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詩詞]

《梁父吟》[詩詞]

梁父吟(父音“甫”,fǔ)是中國古代山東一帶流傳的民謠,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嬰以權謀幫助齊景公剷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據說三國時代政治家諸葛亮喜好梁父吟,在躬耕隱居南陽的時期時常吟唱,可能是因為懷鄉的關係(諸葛亮是山東琅琊人),也可能是對政治操作上有所領悟,而發為感嘆。《梁父吟》又稱《梁甫吟》,音調悲切悽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

詩詞正文

《梁父吟》《梁父吟》
梁父吟
葉適
依大麓之遺址兮,儲后土之神靈。
樂天地之休嘉兮,皇涓潔而薦誠。
集后土之雍容兮,刺百聖之禮文。
卻大輅而御蒲秸兮,惟儉德之是崇。
端一心而燔燎兮,卜仁義乎永年。
刻玉檢而請命兮,何事秘而弗傳。
嘉梁父之草木兮,被赫然之寵榮。
咨梁父之遺老兮,悲忽不睹乎穆清。
維千乘萬騎之雜沓婉兮,猶彷徨其行聲。
夫天運之適合兮,雖聖其猶莫知。
彼河之洋洋兮,雖美而不濟。
泰山之椒既風雨又艱險兮,乃登封以類告。
豈其不可一兮,伊所遇之獨異也。
《梁父吟》《梁父吟》
雖伊周之輔世兮,曾何足以自喜。
喟餘生之孔棘兮,邈不及夫七十二君。
日月幽而不明兮,遭玄夜之方長。
競鈇銊而日弊兮,逐亡鹿而裂其脾肩。
漢氏之為的兮,而不遺其餘民。
余既樸陋而不能謀兮,又怯耎而畏兵。
縉珽琄於盜賊兮,何不朽之可幾。
曾死亡之幾何兮,苟亂世以自免。
幸此土之平樂兮,依鎮南之不遠。
余耕兮隆中,地沃衍兮宜稑種。
相原隰而下上兮,町厥壤之百畝。
彼二代之民樂兮,豈不愛其皆有此。
偷予腹之獨飲兮,視歲行其在酉。
天既溉之以雨露兮,余又滋之以澮畎
禾穰而同穎兮,或一稃而二米。
《梁父吟》《梁父吟》
霜露下此秷{左禾右悤}兮,余與牧之豎柀之。
雀鼠敗其秉穗兮,余與鄰之父刈之。
龠合於許下兮,尚玉食之萬一。
俾君父之啟魏兮,相祀事而勿失。
昔文王之盛德兮,奔走商之暴虐。
蔑君臣而自恣兮,吾何用乎此粟。
黻冕茅蒲,袞衣兮襏襫
餘力耕而胼胝兮,藉豐草而一息。
牸角而長歌兮,聲中雲門之律。
歷山已蕪兮,鳥下啄其鳧茈。
有莘之臣日以遠兮,野老鋤頭其故泥。
計其食此兮,月不能一鍾。
恥一夫之釋耒兮,故為無所用於耕。
嗟聖賢之心兮,余或識甚微隱。

詩文注釋

《梁父吟》《梁父吟》
1、《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樂府相和歌辭楚調曲有諸葛亮《梁父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云:“亮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時人未之許”。然李勉《琴說》曰:《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頌》:“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梁甫:又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2、長嘯:吟唱。

3、朝歌屠叟:指呂尚(即呂望、姜太公)。《戰國策·秦策三》:“臣(范雎)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又《秦策五》:“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韓詩外傳》卷七:“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又《韓詩外傳》:“太公望……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封於齊”。

4、經綸:《易經·屯卦》:“君子以經綸”。經綸:喻治理國家。

5、三千六百釣:指呂尚在渭河邊垂釣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風期:風度和謀略。

6、大賢:指呂尚。虎變:《易經·革卦》九五:"大人虎變。"喻大人物行為變化莫測,驟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7、高陽酒徒:西漢人驪食其。《史記·驪生陸賈列傳》:“驪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為里監門吏。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縣中皆謂之狂生。……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驪生。驪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驪生。驪生入,則長揖不拜。”驪生嘗自稱高陽酒徒。隆準:高鼻子。隆準公:指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趨風:疾行如風前來迎接。《史記·驪生陸賈列傳》載:楚、漢在滎陽、成皋一帶相持,驪生建議劉邦聯齊孤立項羽。他受命到齊國遊說,齊王田廣表示願以所轄七十餘城歸漢。

8、鏇蓬:在空中飄鏇的蓬草。狂客:指驪食其。

9、攀龍:《後漢書·光武帝紀》:耿純對劉秀說:"天下士大夫所以跟隨大王南征北戰,本來是希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就功名"。後人因以攀龍附鳳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業。

10、雷公:傳說中的雷神。砰訇:形容聲音宏大。

《梁父吟》《梁父吟》
11、帝旁投壺多玉女:《神異經·東荒經》載:東王公常與一玉女玩投壺的遊戲,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則天為之笑。天笑時,流火閃耀,即為閃電。三時:早、午、晚。倏爍:電光閃耀。晦冥:昏暗。這兩句暗指皇帝整天尋歡作樂,權奸和宦官弄權,朝廷政令無常。

12、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閽者:看守天門的人。《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這兩句指唐玄宗昏庸無道,寵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報國無門。

13、杞國無事憂天傾:《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二句意謂皇帝不理解我,還以為我是杞人憂天。此自嘲之意。

14、猰貐:古代神話中一種吃人的野獸。這裡比喻陰險兇惡的人物。競人肉:爭吃入肉。騶虞:古代神話中一種仁獸,白質黑紋,不傷人畜,不踐踏生草。這裡李白以騶虞自比,表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

15、接:搏鬥。飛揉、雕虎:比喻兇險之人。焦原:傳說春秋時莒國有一塊約五十步方圓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淵,只有無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16、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時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驕橫。世俗人看不起我。

17、力排二句:《晏子春秋》內篇卷二《諫》下載:齊景公手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皆力能搏虎,卻不知禮義。相國晏嬰便向齊景公建議除掉他們。他建議景公用兩隻桃子賞給有功之人。於是三勇士爭功,然後又各自羞愧自殺。諸葛亮《梁父吟》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墳?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李白用此典意在諷刺當時權相李林甫陷害韋堅、李邕裴敦復等大臣。

《梁父吟》《梁父吟》
18、吳楚句: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反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領兵討伐。周到河南見到劇孟(著名俠士),高興地說:吳楚叛漢,卻不用劇孟,注定要失敗。咍爾:譏笑。

19、張公:指西晉張華。據《晉書·張華傳》載:西晉時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令雷煥掘地得雙劍,即古代名劍干將和莫邪。雷把干將送給張華,自己留下莫邪。後來張華被殺,干將失落。雷煥死後,他的兒子雷華有一天佩帶著莫邪經過延平律(今福建南平市東),突然,劍從腰間跳進水中,與早已在水中的幹將會合,化作兩條蛟龍。這兩句用典,意謂總有一天自己會得到明君賞識。

20、風雲感會:即風雲際會。古人認為雲從龍,風從虎,常以風雲際會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業。大人:有才幹的人。*倪屼:不安。此指暫遇坎坷。

詩文賞析

《梁父吟》《梁父吟》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悽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髮。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裡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淒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兇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只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儘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么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谷險灘一樣,鏇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藉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梁父吟》《梁父吟》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猰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構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么“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迴盤鏇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干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布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面描寫,起“以古為鑑”的作用,接著藉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代表作評

《梁父吟》《梁父吟》
梁甫吟
年代:漢
作者:無名氏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注釋
①齊城:齊都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八里。 

②盪陰里:又名“陰陽里”,在今臨淄城南。 

③累累:連綴之貌。這二句是說三墳相鄰,墳形大略相似。 

④田疆古冶子:據《晏子春秋·諫下篇》載,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齊景公,以勇力聞名於世。晏嬰因他們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他勸景公設計除掉他們,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見,因將二桃贈給三士,讓他們計功食桃。公孫接自報有搏殺乳虎的功勞,田開疆自報曾兩次力戰卻敵,於是各取了一桃。最後古冶子說:“當年我跟隨君上渡黃河,戰車的驂馬被大黿魚銜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會游水,卻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殺死了大黿魚。當我左手拿著馬,右手提著黿頭跳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人們都誤認為是河伯。人們可以說最有資格吃桃子,二位何不還回桃子?”公孫接、田開疆二人聽後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見此,悽然地說:“二友皆死,而我獨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義;所行不仁又不義,不死則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⑤排:推也,這裡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齊城南面的牛山。

⑥絕:畢,盡。地紀:猶“地綱”。“天綱”與“地紀”,指天地間的大道理,如“仁”、“義”、“禮”、“智”、“信”等。這二句是說三士文武兼備,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並且深明天地綱紀的真諦。一說,三士以勇力出名,無所謂文,“文”當作“又”。這兩句詩,似本《莊子·說劍篇》 :“此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莊子》兩句都是說劍,這兩句都是說勇。“地紀”就是“地基”。

⑦一朝:一旦。

⑧晏子:齊國大夫晏嬰,歷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乃齊國名相。

賞析

《梁父吟》《梁父吟》
此詩為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一作《泰山樑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這首古辭從寫墳開始,保留了葬歌痕跡,但從內容看,與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詠史詩,所詠為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土的故事。故朱乾《樂府正義》解釋說:“(此詩)哀時也,無罪而殺士,君子傷之,如聞《黃鳥》之哀吟。後以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時”之作,成為“葬歌”是後來的事。據《晏子春秋·諫下篇》記載:春秋時齊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同事齊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國相晏嬰“過而趨之,三子者不起”,這使晏嬰甚為難堪,便在景公面前進讒,說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乃“危國之器”,應該除掉。景公以為然,便由晏嬰設計,以二桃賜三人,讓他們自己表功爭桃。公孫接、田開疆先自報功勞,各取一桃,最後古治子說:“我的功勞比你們都大,桃子該給我吃。”說罷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聽了都感到羞愧,認為自己功小爭桃,是貪,爭得不對又不死,是無勇。於是二人退還桃子,自殺而死。古治子見自己動武爭桃而使二人羞愧以死,也自責不仁不義接著自殺。

歷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殺的事例極多,而此詩之所以以《梁甫吟》為題,特別選定二桃殺三士之事進行歌詠,是因為這件事太具有戲劇性了,太使人震驚了,能夠引起人們更多的警覺和深思。詩的前四句,先從位於齊城(今山東淄博)東南盪陰里(一名陰陽里)之三壯士冢寫起。“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步出”與“遙望”相呼應,人未到而兩眼視野先到,表明了對三墳之專注。“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這是已經來到冢前,看清了三墳相連,形狀相似。累累,起伏相連的樣子。這三墳相似,也象徵著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於君,皆使氣好勝,皆被讒不悟。接下去六句轉而寫墳中三人的遭遇。“問是誰家墓”,明知故問,是為了突出所詠對象。答曰:“田疆古冶子”,這是以兩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孫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緊承上句,盛讚三人勇力絕倫。排南山,推倒南山(齊城南之牛山)。絕地紀,語出《莊子·說劍篇》:“此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這裡指折斷地脈。

《梁父吟》《梁父吟》
這樣的勇士,結局卻又如何呢?“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一朝,既言時間之速,也表明此陰謀之輕易得行。“讒言”二字,傾向性極明,既是對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對主謀者的有力譴責。二句寫得斬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個力能推倒南山、折斷地紀的勇士來,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實現殺掉三士的目的。詩句所構成的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驚心動魄!詩至此,似可結又實未結,因為還留下一個疑問,這就是“誰能為此謀”?答曰“國相齊晏子”。結尾再一次用問答句式,波瀾突起,把做國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點出來。二句看似客觀敘述,不著議論,不含感情,實則皮裡陽秋,有深意在。一問,意在提醒讀者注意設此不尋常之謀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為謀之人。“國相”,字面上是點明其身份,實際上是譴責這個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肩負溝通上下、協調文武之責的“國相”,何以不容人至此?這樣的行為與“國相”的地位、氣度、職責該是多么的不相稱!“齊晏子”,是直點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遠展出示眾,使人們知道,這個善機變、巧謀劃的“名相”,竟乾出了這樣的事。

關於此詩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說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應該有晏嬰這樣的能臣。其實讀一讀《晏子春秋》原文就十分清楚了,晏嬰進讒純出私怨,讒言中加給三土的罪名皆屬無據。晏嬰是歷史上多謀的“名相”,但人無完人。《晏子春秋》尚如實記載,後人也就不必曲為之說了。

從詩的主題和語言看,這首古辭當是出於文人之手。在漢樂府詩作中,此詩顯得樸拙了一些,但結構還是比較嚴謹的,詩從望盪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層層推進,語語相銜。詩中兩用問答句式,都處在詩的關鍵處,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氣免於平實。語言雖質樸而少文彩,但句句簡潔,文雅而不艱澀,明白而不淺俗,可見是經過一番錘鍊之功的。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