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敗葉》

《枯枝敗葉》

《枯枝敗葉》是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上校和他的親人對慘遭不幸的人們無可奈何的冷漠心情。該小說的構思新穎,想像奇特,情節跌宕,筆法多變,往往蒙著濃重的恍惚迷離的色彩且偏重刻畫人物變態心理。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枯枝敗葉》發表於1955年,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處女作。該作品描述了馬孔多的一家祖孫三代,在一個上吊身亡的大夫死後,到其居所為其收殮的半小時內,三人各自的所見與所思。小說敘述視角在三人間不停轉換,折射出具有象徵意義的馬孔多鎮被香蕉公司侵入後二十多年來的變遷。香蕉公司好似一陣鏇風颳到馬孔多,在小鎮中心紮下根來, 尾隨其後的是“枯枝敗葉”。

作品特色

《枯枝敗葉》在結構上呈片斷性,完整時間被分成若干碎片散落於不同人的回憶中。面對大夫的死亡,上校、上校女兒伊莎貝爾及外孫三個人對過去事件各自展開回憶, 把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將大夫在馬孔多近30年的生活,通過上校一家面對大夫裝殮入棺不到一個小時的意識活動中敘述出來,達到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的巧妙融合。小說從第一句“這是我第一次瞧見屍體”到最後“看見棺材懸在燦爛的陽光里”,完成了一個死者慢慢升天的儀式。

《枯枝敗葉》不僅宣告了馬孔多的誕生,讓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第一次出場,甚至在其中預示了《百年孤獨》的結局,並且奠定了幾乎所有未來作品的主題——孤獨。

寫作背景

1951年,23歲的馬爾克斯陪母親回了一趟家鄉。馬爾克斯認為,這趟旅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經驗之一,最終確定了他的文學誌向,並催生出他認為第一部嚴肅的作品,即《枯枝敗葉》。馬爾克斯說:“前往阿拉卡塔卡(馬爾克斯的家鄉)的那一趟旅程,真正令我領悟到,童年的一切都具有文學價值。從開始寫《枯枝敗葉》的那一刻起,我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沒有人可以阻攔我。”

中國出版

馬爾克斯的處女作《枯枝敗葉》在2013年1月11日開幕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推出,該書一直被認為是《百年孤獨》的序曲,此前在中國從未出版過單行本。《枯枝敗葉》在當年未得到作家授權的情況下曾被譯介到中國,但主要是收錄於《加西亞·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選》中,並未出版過單行本,因而真正讀過這部作品的人並不多。

此次中文單行版首次授權出版,採用了原廣播電視部副部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著名西班牙語翻譯家劉習良先生及其夫人合譯的譯本,劉習良先生根據馬爾克斯指定的版本親自做了修訂。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8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