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軒筆錄》

《東軒筆錄》

北宋人魏泰晚年所著之《東軒筆錄》,記錄了王安石變法等北宋時期的朝政軍國大事,對當時的歷史人物、社會風貌也多有描述,對於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情況,補《宋史》之闕,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基本信息

文章選讀

太祖幸西都,肆赦。張文定公齊賢時以布衣獻策,太祖召至便座,令面陳其事。文定以手畫地,條陳十策:一下並汾,二富民,三封建,四敦孝,五舉賢,六大學,七籍田,八選良吏,九懲奸,十恤刑。內四說稱旨,文定堅執其六說皆善,太祖怒,令武士拽出。及車駕還京,語太宗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張齊賢耳。我不欲爵之以官,異日,汝可收之,使輔汝為相也。”至太宗初即位,放進士榜,決欲置於高等,而有司偶失掄選,置第三甲之末,太宗不悅。及注官,有旨一榜盡與京官通判。文定釋褐將作監丞、通判衡州,不十年,累擢遂為相。陶谷,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然其為人,傾險狠媚,自漢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禍,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太祖雖不喜,然藉其詞章足用,故尚置於翰苑。谷自以久次舊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後,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聞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谷聞之,乃作詩,書於玉堂之壁,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益薄其怨望,遂決意不用矣。
《東軒筆錄》《東軒筆錄》
太祖聖性至仁,雖用兵,亦戒殺戮。親征太原,道經潞州麻衣和尚院,躬禱於佛前曰:“此行止以吊伐為意,誓不殺一人。”開寶中,遣將平金陵,親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胡彬於江南得王師吊伐之體,由聖訓丁寧也。真宗常語宰臣,以河東之役,兵力十倍,當一舉克捷,良由上黨發願之時,左右有聞之者,賊聞此語,知神兵有戢,故堅守不下,至煩再舉也。曹翰以罪謫為汝州副使,凡數年。一日,有內侍使京西,朝辭日,太宗密諭之曰:“卿至汝州,當一訪曹翰,觀其良苦,然慎勿泄我意也。”內侍如旨,往見翰,因吊其遷謫之久。翰泣曰:“罪犯深重,感聖恩不殺,死無以報,敢訴苦耶?但以口眾食多,貧不能度日,幸內侍哀憐,欲以故衣質十千以繼粥,可乎?”內侍曰:“太尉有所須,敢不應命,何煩質也。”翰固不可,於是封裹一復以授,內侍收復,以十千答之。暨回奏翰語及言質衣事,太宗命取其復,開視之,乃一大幅畫幛,題曰“下江南圖。”太宗惻然念其功,即日有旨召赴闕,稍復金吾將軍,蓋江南之役,翰為先鋒也。孫何榜,太宗皇帝自出試題《卮言日出賦》,顧謂侍臣曰:“比來舉子浮薄,不求義理,務以敏捷相尚,今此題淵奧,故使研窮意義,庶澆薄之風可漸革也。”語未已,錢易進卷子,太宗大怒叱出之,自是科場不開者十年。

作者介紹

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從小好逞強行霸,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後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性詼諧,尤好談朝野趣聞。善辮,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徽宗崇觀年間,(1102-1110年),大臣章惇贊其才,欲任以職事、辭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勢,橫行鄉里,邑人深為不滿。又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如借武人張師正名作《志怪集》、《括異志》、《倦遊錄》;借梅堯臣名作《碧雲》。以真名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於世。

宋元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國典、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滿目,真是萬象包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