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解釋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杯水車薪出處

《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杯水車薪原文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械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①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注釋】

①與:助。

杯水車薪典故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裡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車著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沖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但絲毫不器起作用,火越來越大,最後柴車化為了灰燼。

杯水車薪寓意

杯水車薪,自然是無濟於事。不審時度勢,反省自己是否盡到了努力,而是自以為火不可滅,灰心喪氣,放棄鬥爭。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實際上是助紂為虐。

孟子簡介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燈謎

謎面:最節省的救火方式

《杯水車薪》《杯水車薪》

謎底:杯水車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