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唯一》

《曾經的唯一》

《曾經擁有》即《曾經》(once),是一部2006年愛爾蘭音樂電影。由愛爾蘭搖滾樂隊“The Frames”前貝斯手約翰·卡尼編導,《The Frames》主唱與吉他手葛倫·漢瑟和捷克女歌手瑪琪塔·伊葛洛瓦主演。該電影講述的是一對失意於現實生活中的陌生男女,在一次意外的相遇之後,發現兩人都對音樂有著共同的愛好,隨後為之合錄了一張音樂專輯。在這個過程中,彼此在對方身上找到生活的方向與勇氣,然後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夢想這樣一個故事。電影中的音樂除了一首外,其它皆由漢瑟與伊葛洛瓦共同創作、編寫、演唱。影片獲得2項葛萊美獎與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單曲《Falling Slowly》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曾經的唯一》海報 《曾經的唯一》海報

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街頭,有一名年輕的賣唱藝人(格倫·漢薩德飾),他每日白天在父親的維修店裡幫人修吸塵器,用以維持生計,到了晚上就拿一把吉它到街頭彈唱,掙錢並非首要目的,真正的用意是以歌喉傾訴心聲。一天,男孩結識了一個在此地庸碌生活的捷克女孩(瑪卡塔·埃爾格羅瓦飾),女孩是一名單身母親,為了照顧年邁母親和年幼女兒,做著辛苦的工作,惟一的樂趣就是彈鋼琴和創作歌曲,但由於負擔不起,每天只能在琴行老闆的善心下到琴行里彈一會兒鋼琴。這一天,兩個人相遇了,女孩聽出了男孩歌聲背後的靈魂,男孩也被女孩的真誠回應所打動。一來二往中,兩人漸漸向彼此敞開了心扉,男孩講起前女友拋棄自己前往倫敦的傷心際遇,女孩則訴說了身為貧窮移民和單身母親的生活艱辛,但是對音樂的熱愛,讓兩人對生活始終飽含熱情與信心,這場完美相遇讓兩人情愫暗生。

男孩和女孩通力合作創作歌曲,又號召起街上的其他藝人組成一支樂隊,租下錄音棚,錄製了一張專輯。但在向大唱片公司推廣這張專輯過程中,受到百般拒絕,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更為專業人士所不恥,但最終,男孩和女孩憑藉對音樂赤誠的熱愛和過人的音樂才華。

創作背景

回憶起創作本片的起源時,約翰·卡尼說:“關於影片拍攝計畫的討論是從2005年在都柏林的Frames樂隊演唱會上開始的,作為一名具有著音樂背景的電影人,我一直希望拍攝一部非傳統音樂片,用大量的歌曲去講述一個現代而簡單的愛情故事。我希望找到一個簡單的背景和情節,選取一些現代觀眾能夠接受的歌曲。最終,我選定了在都柏林街頭賣唱的歌手,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我構思了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並讓Frames樂隊的主唱格倫·漢塞德創作了很多適合情節發展的歌曲。幾個月後,格倫和我互相交換了成果,10首原創歌曲和長達60頁的劇本。我的意圖是拍攝一部新穎別致的電影,就像影像化的音樂專輯一樣,但核心是真實的愛情故事。在我們的世界中,3分鐘的歌曲就能相當於10頁的對白,片中的人物用歌曲取代了交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故事中不存在三幕式戲劇結構,只是比普通電影更偏向於歌曲,歌曲是展開情節的關鍵。”

幕後花絮

 《曾經的唯一》劇照 《曾經的唯一》劇照

在撰寫《曾經的唯一》的劇本過程中,導演約翰·卡尼融入了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人生感受,片中關於男主角與前女友分居都柏林、倫敦兩地的情節,正是卡尼自己一段戀愛經歷的寫照,而影片中在男孩回憶女友的閃回片段中,演員也正是卡尼現實生活中的女友。在編寫劇本時,男主角漢薩德也曾為卡尼出謀劃策,故事凝聚了兩位都柏林音樂人長達十年的城市記憶。在拍攝過程中,卡尼也以儘可能展現都柏林真實風貌為主旨,如在開場的全景展觀長鏡頭,便是在街頭拍攝的,大多數路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被卡尼盡收在攝像像機里。

由於影片講的就是發生在創作型樂人身上的故事,片中歌曲大部分皆由男主角格倫·漢薩德親自創作演唱,更彰顯了其身為唱作音樂人的優勢。漢薩德為電影的配樂能力勿庸置疑,其之前的名曲《Your Face》就曾被《魔法灰姑娘》等電影收為配樂,這次給足創作空間,漢薩德更是大過樂癮,為影片親手譜寫了九支配樂,並在片中真人演唱了十首之多,真正做到唱演兩不誤。

主創介紹

飾演男主角的格倫·漢薩德,今年37歲,其本行並不是演電影,而是愛爾蘭樂壇骨灰級的唱作一體樂人,單說格倫·漢薩德這個名字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要提他的樂隊The Frames,絕對稱得上如雷貫耳,漢薩德的名曲《Every Time》曾風靡全球,樂隊在愛爾蘭乃至整個歐洲都有極高知名度。在本片之前,漢薩德也曾兩次“觸電”經歷,但都純屬龍套客串,一次是在大導演艾倫·帕克的影片《追夢者》中客串一名吉它手,另一次則是在一部劇集中充當穿場敘述人,都算不上真正的表演經歷。

而這次身為純音樂人格倫·漢薩德之所以能榮升為電影男一號,則是因為本片的導演——約翰·卡尼曾經正是The Frames樂隊的成員之一,和漢薩德堪稱拜把兄弟。導演約翰·卡尼自小就都對電影、電視興趣深厚,是一名個性獨特的愛爾蘭獨立影人,執導的每一部影視作品都由自己親自編寫。這次卡尼寫出《曾經》這個劇本,就是以格倫·漢薩德的外形特點和個性量身打造的,因為故事本身所要彰顯的就是自然派氣質,對演技要求並不算高,加上男主角天才樂人和土生土長都柏林人的身份,正與漢薩德一一吻合,漢薩德實為出演此角的第一人選 。

影視評價

 《曾經的唯一》 《曾經的唯一》劇照

《曾經》是一部非常清新淡雅的愛情小品,小範圍上映以來獲得如潮好評。它沒有熟悉的明星面孔和花哨的攝影技巧,卻以真摯的生活氣息和生活感悟扣人心弦。如果你熟悉理察·林克萊特的《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兩部大名鼎鼎的談話愛情電影,應該會對導演約翰·卡尼對《曾經》採用的自然派表現方式並不陌生,它的獨特氣質就在於隱去所有電影技術方面的浮誇,讓真實感十足的場景和對話本身自然凸顯出來,加上猶如天籟般配樂的輔助,看片過程就像一次妙不可言的心靈旅程。兩位主演雖然是第一次出演電影主角,但一點看不出表演稚嫩的痕跡,因為編導約翰·卡尼目的就是激發出他們最生活化的一面,所以在觀者看來,他們演的就是自己,他們的情感故事,可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任何人身上的平凡愛情,因而越發能激起共鳴,打動人心……

一句話評論

《曾經》並非一部完美的影片,尤其是開頭的部分,是整部作品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處理得不夠穩妥,但在華麗的音樂的襯托下,故事隨即進入了一段美麗的愛情中,很容易就讓觀眾忽略了那么一點小瑕疵。

——電影手冊

這是一部成熟飽滿的音樂電影,內容與歌曲的銜接嚴絲合縫,一點都不突兀。

——綜藝

用一雙電影人的眼睛、一顆詩人的心,創作出這個動人的愛爾蘭故事,影片中更是包羅了多首經典的歌曲。

——紐約時報

約翰·卡尼的執導方式謙遜、不裝腔作勢,能夠看得出來,影片的原始劇本肯定短的要命,剩下的,就用音樂來說話吧。

——電影威脅

影片通過音樂製造了一個獨特的故事環境,這裡有一對通過歌聲來表達情感的情侶,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不求回報的,就像音樂本身一樣,有時候安靜舒緩,有時候盪氣迴腸。

——噪音評論

電影原聲

電影劇照這部由愛爾蘭Brit老將——前TheFrames樂隊的靈魂GlenHansard同捷克年輕才女——鋼琴家和唱作人MarketaIrglova共同譜寫的愛情讚歌同樣是以音樂為主線來詮釋浪漫愛情與音樂之間“傳統”般的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電影的原聲大部分來自GlenHansard的06年專輯TheSwellSeason,這張也是同MarketaIrglova合作的、Hansard離開TheFrames後個人的處女專輯,專輯中所有鋼琴及合聲都由MarketaIrglova一手包辦,而這些應該被看成是Once這部電影的一部分計畫。不管怎么說,以音樂為主線來貫穿電影的結構是一件相當討巧的事情,畢竟不用費心去選擇那些難纏的主題音樂,聽聽音樂談談情還有什麼比這更浪漫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