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時間》

《暗時間》

這本書便是從劉未鵬8年的部落格文章中精選出來的,主要關於心智模式、學習方法和時間利用,《暗時間》的書名便來自於此。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作者:劉未鵬
暗時間暗時間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2011-8
頁數:251
定價: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9787121140068

內容簡介

2003年,劉未鵬在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並開始寫部落格。最初的部落格較短,也較瑣碎,並夾雜著一些翻譯的文章。後來漸漸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總體上在這8年裡,作者平均每個月寫1篇部落格或更少,但從未停止。
劉未鵬說——
寫部落格這件事情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夠堅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頻率多低,最終總能取得一些很可觀的收益。而另一個體會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堅持得足夠久,“堅持”就會慢慢變成“習慣”。原本需要費力去驅動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飯,雲淡風輕。
這本書便是從劉未鵬8年的部落格文章中精選出來的,主要關於心智模式、學習方法和時間利用,《暗時間》的書名便來自於此。

作者簡介

劉未鵬: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
現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
興趣愛好: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認知科學
部落格名Mindhacks的含義:
-MindHacks是一本書
-MindHacks是一系列思維工具
-MindHacks有一個漫長的前生—一個有著近6年歷史的技術部落格
-在CSDN上有超過120萬的訪問量

目錄

序言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第一篇 暗時間
暗時間
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
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學習密度與專注力
一直以來伴隨我的一些學習習慣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維改變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親身經歷才能明白?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視覺錯覺到偏見
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
理智與情感
書寫是為了更好地思考
為什麼你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寫部落格
我不想與我不能
遇到問題為什麼應該自己動手
什麼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亞學解題
跟波利亞學解題
錘子和釘子
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為什麼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爾、哥德爾、圖靈—永恆的金色對角線
數學之美番外篇:快排為什麼那樣快
數學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貝葉斯方法
索引
參考文獻

試讀:暗時間

如果你有一台計算機,你裝了一個系統之後就整天把它擱置在那裡,你覺得這台計算機被實際使用了嗎?沒有。因為CPU整天運行的就是空閒進程。運行空閒進程也是一天,運行大數據量計算的程式也是一天,對於CPU來說同樣的一天,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腦也是如此。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我們經常聽說“心理年齡”這個詞,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齡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領悟一個道理,因為他們是被動領悟—只有當現實重重撞到臉上的時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後還是不記得時時提醒自己,結果很快時過境遷拋之腦後,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個坑的時候早忘了曾經跌過跟頭了,像這樣的學習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則遺忘的效率總是大過吃虧長的記性。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則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變成硬編碼的行為習慣。
每個人的手錶都走得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保護室里,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途徑,度過了18年,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認為別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專業,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數來衡量,很容易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投入了不少時間,然而其實,“投入時間”這個說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實際投入的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你可以“投入”很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面,卻發現毫無進展,因為你沒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學習的東西常駐在你的大腦中,時刻給予它最高的優先權。你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做夢的時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這件事情,你的CPU總是分配給它,這個時候你的思維時間就被利用到了極致,你投入的時間就真正等於了實際流逝的時間,因為你的CPU是滿載的。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個沙漏,每個人的沙漏里裝的沙子總量是相當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長),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如果你有做總結的習慣,在度過一段時間之後總結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了多少時間,建議千萬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後拿起書來翻看過,因為這樣你也許會發現書倒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時間不少,收益卻不見得那么大。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占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遊、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這段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龐大的效應。7
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遠。比如我就經常發現一些國外的牛人們為什麼不僅學習牛逼,連“業餘”玩兒的東東也都搞得特牛逼,一點都不業餘(上次在《HowWeDecide》①上看到斯坦福的一個牛人,理論物理學博士,同時是世界撲克大賽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計獎金拿了六百多萬刀),你會奇怪,這些傢伙到底哪來的時間,居然可以在不止一個領域做到卓越?
程式設計師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需要耗費許多額外的花銷,通俗地講,首先需要保存當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夠順利切換回來,然後要載入目標任務的上下文。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之間來回倒騰,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上下文切換上,無形中浪費了很多時間。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專注的人比不專注的人在時間利用效率上高得多的原因。任務切換的暗時間看似非常不明顯,甚至很多人認為“多任務”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時候的確是),但日積月累起來就會發現,消耗在切換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另外,大腦在開始一件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來“熱身”,這個時間因人而異,並且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舉個例子,你看了一會書之後,忽然感到一陣無聊,忍不住打開瀏覽器,10分鐘後你想起來還要繼續看書,但要回復到當時理想的狀態,卻需要一段時間來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記憶中相關的知識全都激活起來,從而才能進入“狀態”,因為你上了10分鐘網之後這些記憶已經被抑制了。如果這個“熱身”狀態需要一刻鐘,那么看似10分鐘的上網閒逛其實就花費了25分鐘。
如果閱讀的例子還不夠生動,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其實有更好的例子:你寫程式寫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開了一通會,寫到一半的代碼擱在那兒。等你開完會回來你需要多久才能重新進入狀態?又或者,你正在調試程式,你已經花了20分鐘的時間把與這個bug可能相關的代碼前前後後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構建了一個大致的地圖,就在這時,呃,你又被叫去開了個會,開完會回來,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時間來回想一下剛剛弄清的東西了。
迅速進入狀態的能力是可以鍛鍊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至少可以縮短到3~5分鐘。但要想完全進入狀態,卻是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的。所謂完全進入狀態,舉個例子:你看了3個小時的書,或者調試了半個小時的程式之後,往往滿腦子都是相關的東西,所有這些知識都處在活躍狀態,換言之,你大腦中所有相關的記憶神經網路都被激活了,要達到這樣一種忘記時間流逝的“沉浸”狀態(心理學上叫做“流體驗”),不是兩三分鐘的事情。而一旦這種狀態被破壞,無形間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傾向於創造大塊的時間來閱讀重要的東西,因為這樣有利於“沉浸”進去,使得新知識可以和大腦中與其相關的各種既有的知識充分融合,關聯起來,後者對於深刻的記憶非常有幫助。
要充分利用暗時間,不僅要能夠迅速進入狀態,另一個很重要的習慣就是能夠保持狀態多久(思維體力)。《ThePsychologyofInventionintheMathematicalField》②(中譯名《數學領域中的發明心理學》)上有一段關於龐加萊的思考習慣的介紹,很有代表性。龐加萊經常在去海邊休假或在路上走的時候在腦海中思索數學問題,很多時候解答就在這些時候忽然閃現。雖然我和龐加萊是沒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這真是一種愉悅的體驗。
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後,要處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園,環境簡單,生活單純,能夠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擾。工作之後的狀況就是,首先需要處理的事情變多,導致時不時需要在多個任務之間切換;另一方面,即便能夠把任務的優先權分配得比較合理,也難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還沒做的焦慮來,因為沒做完的事情會在大腦中留下一個“隱藏的進程”,時不時地發個訊息提醒你一下,中斷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這裡就涉及到最後一個高效的習慣:抗干擾。只有具備超強的抗干擾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種種暗時間。抗干擾能力也是可以練習出來的,上本科那會經常坐車,所以我就常常拿著本大部頭在車上看,坐著看或站著看都可,事實證明在有干擾的環境中看書是非常鍛鍊專注能力的一個辦法。另外,經常利用各種碎片時間閱讀和思考,對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幫助。記得很久以前曾經和朋友們饒有興趣地討論“馬桶時間”的利用,包括在衛生間放個小書櫃。估計很多讀者朋友都心有戚戚焉吧。
註:
① 本書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做出決策的思維機制及漏洞;書中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和心理學實驗。
② 本書的作者本人是著名數學家,數學家寫數學創造的心理學,還有比這更適合的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