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概述

全文著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錯失,提出不僅神經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為中也可能因潛意識的內部鬥爭而改變思想行為,從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廣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錯失行為的改正上。弗洛伊德認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發生語誤、筆誤或誤讀等“錯誤”現象或動機性遺忘,是由於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覺得痛苦或難為情的想法、衝動或記憶,從意識的境界,經由不知不覺的過程放到潛意識境界,以免意識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這些被壓抑的東西並未消失,當意識的自我有鬆懈時往往會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現到意識境界來,人們潛意識地給以否認,從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錯誤。作者由此展現了精神命定論的信仰:心智歷程的任何微細動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尋。錯失行為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證明工具。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學說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創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為神經病學家和精神科醫生來從事研究的,其研究對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發現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於生理的原因,而是在於深刻內在的心理因素。他將這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歸結為兒童期被壓抑的性意識,並由此創立了“無意識性本能學說”,認為神經症的發作就是性意識的長期壓抑最後總爆發的結果。弗洛伊德將他的發現加以總結,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最富創見的心理學說,並將這一學說全面推廣到哲學、社會、宗教、文化領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但是弗洛伊德的思想體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他的全部學說貫穿著生物學觀點,否認人性的歷史性,否認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隨著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一些精神分析學家們不斷批判性地發展弗洛伊德的思想,日益強調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逐漸與弗洛伊德的學說分裂和分離。1911年阿德勒就開始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強調社會條件和人際關係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個體心理學。此後榮格也獨樹一幟地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原型理論。尤其是4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新精神分析學派即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因強調社會文化的作用而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形成鮮明的對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妮和弗羅姆等人。其中弗羅姆將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套用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上,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分析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精神分析運動中,儘管出現了不同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精神分析學派總的還是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即強調兒童期的影響,強調壓抑的作用,用病態的觀點來看待現代的人性等。精神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蓬勃發展,深入到西方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各個領域,融合到了整個西方社會之中,成了西方社會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人性造成的狀害,以及後工業社會給人的精神造成的強大壓力之故。
精神分析學說早在30年代就傳入我國,近年來出版界也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精神分析學家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著作,但是都較為零散,未見系統。在我國,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深入,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益增強,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由此造成的精神苦悶越來越多。尤其是兒童,從小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和苦悶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和寬慰,天長日久就會形成心理畸形和性格變態,導致病態人格或神經症。如何緩解精神壓力,如何消除不良影響,如何避免病態人格,如何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社會環境,健康地生活和成長,這是我國學界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基於此,我們組織翻譯了這套《精神分析經典譯叢》,希望能夠給我國學界和廣大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本譯叢共18種,精心選取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荷妮和弗羅姆的經典之作,分別從性慾、社會、生活環境、文化傳統等方面對人的病態心理――大至精神疾患,小至日常筆誤、舌誤等過失進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為我所用,這一點無需我們多說。這套叢書是我們精心組織人力翻譯完成。儘管如此,其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方家不吝賜教。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專有名詞的遺志
第二章 外國字的遺忘
第三章 名詞與字序的遺忘
第四章 童年回憶與遮蔽性記憶
第五章 語誤 
第六章 讀誤和筆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