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

《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

《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是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著作、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新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這不是歷史的偶然。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面臨的困境決定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結束後,全國許多行業已瀕臨崩潰的邊緣,而農村的問題尤為突出,當時全國有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占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1978年,全國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只有七十多元,有近四分之一的生產隊社員收入在五十元以下,平均每個生產大隊的集體積累不到一萬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造成這種局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左”的錯誤的干擾,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運動不斷,搞得人心惶惶,無心抓生產;二是體制的束縛,“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造成乾好乾壞一個樣,嚴重地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扭轉這種局面,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一是要解放思想,糾正“左”的錯誤,二是要改革束縛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體制。除此沒有其他出路。

圖書前言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這不是歷史的偶然。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面臨的困境決定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結束後,全國許多行業已瀕臨崩潰的邊緣,而農村的問題尤為突出,當時全國有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占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1978年,全國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只有七十多元,有近四分之一的生產隊社員收入在五十元以下,平均每個生產大隊的集體積累不到一萬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造成這種局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左”的錯誤的干擾,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運動不斷,搞得人心惶惶,無心抓生產;二是體制的束縛,“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造成乾好乾壞一個樣,嚴重地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扭轉這種局面,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一是要解放思想,糾正“左”的錯誤,二是要改革束縛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體制。除此沒有其他出路。

精彩書摘

農村改革因何始於安徽成於安徽
鄧小平曾堅定地指出:“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1993年,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來安徽考察期間感慨地說:“安徽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試點起到了先鋒和示範作用,促進了全國農村改革的成功”,“這一歷史性的貢獻,是安徽人民的功勞,是安徽人民的驕傲,也說明安徽人民有革命的精神和創造智慧。”
農村改革,也就是大家平常說的包產到戶。包產到戶是農村改革的起點,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段歷史中的一件大事。萬里說過,仔細研究這一段歷史,寫清楚這一段歷史,無疑對當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還是對整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都具有重大意義。當此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和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召開“1978年至1992年農村改革學術研討會”之際,筆者作為一名黨史研究工作者,我著重思考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農村改革,為什麼始於安徽,成於安徽?安徽農村改革的成功,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何在?
一、窮則思變,安徽人民敢為天下先
安徽是個農業大省,又曾是“左”傾錯誤的重災區。改革之前,“四人幫”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左的東西特別積極,農村的問題特別嚴重,農村經濟落後,民眾生活艱難,一些地區的農民甚至連吃飽肚子這一基本生活要求都很難得到保證。

圖書目錄

農村改革因何始於安徽成於安徽
貴州的包乾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由來與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哲里木盟的成功實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山東的確立
改革土地經營管理體制 推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河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及其影響
廣西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回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上海郊區農村的
建立和完善
20世紀80年代初期瀋陽農村改革述評
新疆農牧區改革的回顧與思考(1978—1992)
河南省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與啟示——以1978—1992年江蘇鄉鎮企業發展為例
1978年至1992年浙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與影響
天津發展城郊型農業的歷史回顧
廣東農村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與發展
廣東山區的開發建設(1978—199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