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做人必須學會的選擇》

《放下,做人必須學會的選擇》

人總是希望得到的多失去的少,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取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不懂得放下有關,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是太執著,而徒增了很多煩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放下是一種智慧,放下了一時的恥辱,就能捲土重來;放下是一種清醒,放下了一時的誘惑,就不會翻船;放下是一種成功,放下了失敗的痛楚,就能尋找新的出路;放下是一種快樂,放下了煩惱和憂愁,就搭上了幸福的快車。人只有一隻手,不可能什麼都抓到,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口,我們要權衡利弊,善於放下。放下就意味著釋懷,釋懷就意味著無憂無慮,這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內容簡介

懂得放下,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久。放下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下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下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下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下各種蒙住你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慧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充分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題明確地奔向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目錄

第一章人生三分是選擇,七分靠放下01.卸下行囊,輕鬆上路02.該得則得,該放則放03.貪得是禍,不貪為寶04.權衡利弊,舍小取大05.放棄享樂,就是選擇幸福06.人生在於選擇07.放棄執著,靈活變通08.把苦難當成墊腳石09.慎重擇友,寧缺毋濫10.別和生活過不去11.選擇積極的心態12.放棄是一種智慧第二章善於放下,逆境中求生存01.忍今日之恥,求明日之伸02.適時而退是一種大智慧03.抓大放小,難得糊塗04.放棄眼前富貴,激流勇退05.忍一時之氣,方能成就大事06.冷靜對待人生的成與敗07.善於放下,懂得隱忍08.放下是一種豁達的心態09.放他人一馬,絕處能逢生10.放下面子,成就自己11.吃點眼前虧,留下更多福祉第三章恰當定位,做出最明智的取捨01.認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02.適合的就是最好的03.揚其長而避其短04.堅持走自己的路05.有過則改之06.發現自己的閃光點07.找準人生坐標,理智地放棄08.不要追求十全十美09.拋棄恐懼,行動起來10.消除需要得到讚許的心理11.失敗來自於自我設限12.挖掘自身的潛能第四章把握方向,放下是一種成功01.確定自己的目標02.理想是成功的階梯03.放下的另一面是堅持04.真正的敵人是自己05.善於放權,精於決策06.不為薪水而活07.放下也是一種成功08.做事不能猶豫不決09.把握方向,不被小利所誘惑10.有了理想就要立即行動11.選擇正確的堅持下去第五章變換思維,讓放下卓有成效01.撞了南牆及時回頭02.改變自己,適應環境03.打破常規,逆向思維04.機會在抱怨中失去05.否定過去,勇於創新06.換個角度看禍福07.為別人點燈,替自己打算08.不要一條道走到黑09.換位思考更有效第六章捨得:敢於放下就會獲得01.勇於捨棄,才會獲得02.有一種愛,叫作放手03.懂得放棄小利益04.放棄是另一種開始05.敢於承認錯誤06.放棄該放棄的07.利益均沾,獲得雙贏08.捨得,是一種智慧09.給人滴水之恩,會得湧泉相報I6810.告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11.捨得投資才會有回報第七章得失: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01.人生處處有得失0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03.敢於捨棄,善於抉擇04.得中有失,失中有得05.越想得到,越難得到06.坦然面對得與失07.有小失,才能有大得08.失去的就讓它失去09.用理性度量得失10.做人不可患得患失11.名利如包袱,該放下時且放下第八章欲先取之,必先子之01.欲先取之,必先予之02.學會與入分享03.與人方便,與己方便04.奉獻越多,得到越多05.“虧”中也有黃金屋06.種瓜得瓜,種豆得豆07.幫助他人不圖回報08.給予,即是愛09.幫別人就是幫自己10.付出真心,才能收穫真愛11.先播種,後收穫第九章滌盪心靈,放下就是怯樂01.放下,就是快樂02.放下是一門學問03.學會給自己減壓04.失意時把心放寬05.忘記是快樂之源06.怨恨別人等於毒害自己07.知足,才能常樂08.健忘也是福09.清掃心靈上的灰塵10.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11.懂得放下,遠離煩惱

前言

人總是希望得到的多失去的少,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取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不懂得放下有關,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或是太執著,而徒增了很多煩惱。人只有一雙手,不可能什麼都得到,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生活中應該學會放下。懂得放下也是一種智慧,它會使你顯得豁達豪爽,讓你變得更有智慧和更有力量。懂得放下,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久。放下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下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下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下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下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慧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充分地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體明確地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是充滿欲望的動物,如果你不懂得放下,勢必會在各種誘惑中迷失自己,從而跌人慾望的深淵,或者把自己裝入一個個打造精緻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里。

精彩書摘

第一章人生三分是選擇,七分靠放下01.卸下行囊,輕鬆上路人生就如登山,背負的太多就難以登上高峰,只有適時地卸下行囊,才能輕鬆地趕路,爬得更高。用“放”的態度看待人生,你會發現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在你心靈疲憊的今天,選擇放下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只有放下才能讓心靈淨化,才能輕裝上陣,輕鬆地趕路。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裡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人生就如登山,每個人都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往袋子裡累積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權力、財富、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裡堆積東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於身心俱疲。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擁有得太多有時並非是好事,擁有得太多,顧慮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其實有些東西早該丟棄,拖著只會成為自己的累贅,所以我們要學會選擇,懂得放下。學會選擇,懂得放下,你才能看清人生路上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從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收穫對自己有益的東西,放下讓心靈疲憊的一切,這樣才能輕鬆地趕路。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重負,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因氣力不支,墜地而死。小蟲什麼都不捨得放下,只知道往身上堆積東西,以至於被重物壓死。其實我們又何嘗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呢?較之物類,人更是貪婪,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執著於人生的完美,想得到太多,背負的包裹也就沉重了,其實適當的放下何嘗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棄該放棄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獲得自己該得到的。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也許有時我們只看到了放下時的痛苦,而忘記了那些如果我們不放下就會得到的更大的痛。就如那隻小蟲一樣,什麼都不想放下,結果不但沒有翻過高牆,還墜地而死,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要卸下沉重的行囊,輕鬆地上路。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只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為採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長,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懂得放下,才能擁有更多人生的精彩,才能輕鬆地一路走下去……02.該得則得,該放則放凡事都有一個度和量,過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更多。該得則得,該放就放,一張一弛乃人生一大智慧。人生即哲學,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時,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貴;但有時也需要用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淡泊。宋代林逋在《省心錄》中說:“飽肥甘、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在我看來,老子和林逋這兩位智者勸導人們要知足、節制、知止,其實質上就是說人生要學會選擇,要懂得去放棄,要該得則得,該放就放。做人該得則得,該放則放,就能更清醒科學地悟透人生的內涵,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使人生不至於走向極端,從而使人生更充滿活力、更健康、更有利於社會,進而使人更有意義。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就是得和放的分寸。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在科學上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論叫黃金分割,德國的科學家刻卜勒則稱之為神聖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學價值的比例,也就是我們人類的視覺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實在生活當中,黃金定律幾乎無處不在。旗幟的長寬、人體上下部的長短、窗子的大小、一天當中氣溫冷暖的比差,甚至陽光的強弱,都有一個科學的定律在發揮作用,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掌握好了進退的分寸,我們才知道什麼該得什麼該放。什麼都不肯放下,不但會勞損自己的筋骨,還會惹禍上身。范蠡、文種幫越王勾踐復國雪恥滅了吳國,范蠡功成身退,做買賣去了。他曾勸文種離開,可文種還是迷戀於功名,不聽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後被勾踐所殺。可見,做人還是掌握好得和放的分寸較好。實際上,懂得放下而使人生免災的例子也實在不少。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攻克太平軍幾個重要城市,最後攻陷金陵,曾國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這時,曾國藩發現他的湘軍總數已經達到30萬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只聽命於他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歷史上,有不可盡數的立下絕世功勳的人都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曾國藩與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及時地把握好了得和放的分寸。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因為有一個完美的尺度,我們的世界才端莊和諧。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因為有一個人生的分寸,才使我們的人生既有失敗的懊惱,也有成功的歡欣。把握好了得和放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要想成大事就要正確地分析自己、分析形勢,做到該得則得,該放則放。“有所得”是主動選擇,積極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所放”是敢於放棄。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再強、精力再多,也不可能無所不為,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收為己用。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只會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做不好。選擇好屬於自己的,做自己該做的才是最關鍵的。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須有所揚棄。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們只有一雙手,每隻手只有五個手指頭。有時候我們兩隻手不能都伸出去,一隻手的五個指頭不能什麼都抓住,所以我們應該去抓該抓的、值得抓的東西。當然,該得則得,該放則放,並不是要人們簡單地放棄,而是需要智慧的輔助,需要胸有全局、高瞻遠矚。胸有全局就能分清輕重緩急,做出正確取含,科學規劃、科學設計。高瞻遠矚是考慮得長遠,並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待自己的選擇。該得則得,該放就放,一張一弛乃人生一大智慧。03.貪得是禍,不貪為寶貪得是禍,不貪為寶。一味地貪得無厭,不能以道德克制,就會玩火自焚;懂得適時放下,不被欲望牽著鼻子走,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人生命運。“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人一出生,從吃第一口奶開始,就離不開欲望,想呼吸、想進食、想睡覺、想成功。追名逐利,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欲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然而,有了實現欲望的機會,如果不懂得適時放下,不能以道德克制,一味地貪得無厭,就會玩火自焚。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裡,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只好躺在一張長凳上。窮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吝嗇鬼……”這時候,上帝在窮人的身旁出現了,說道:“好吧,我就讓你發財吧,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上帝又說:“這錢袋裡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覺得夠了時,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說完,上帝就不見了。在窮人的身邊,真的有了一個錢袋,裡面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裡面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窮人一直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了。他想:啊,這些鐵已經夠我用一輩子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