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世界上已報導的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已超過萬餘種,其中約有二百餘種已在醫藥、工業、農業、畜牧、養殖、食品保藏與科學研究等領域廣泛套用,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本書是《實用天然產物手冊》中的一本。本書匯集了國內外報導的已闡明化學結構的2200餘種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的來源、作用及主要生物和理化特性,並註明文獻來源,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內容簡介:天然產物是指天然存在的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礦物、昆蟲、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也有學者將動物、植物、昆蟲、海洋生物和微生物體內的組成成分或其代謝產物以及人和動物體內許許多多內源性的化學成分統稱作天然產物,其中主要包括蛋白質、多肽、胺基酸、核酸、各種酶類、單糖、寡糖、多糖、糖蛋白、樹脂、膠體物、木質素、維生素、脂肪、油脂、蠟、生物鹼、揮髮油、黃酮、糖苷類、萜類、苯丙素類、有機酸、酚類、醌類、內酯、甾體化合物、鞣酸類、抗生素類等天然存在的化學成分。

創作背景

天然產物是指天然存在的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礦物、昆蟲、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也有學者將動物、植物、昆蟲、海洋生物和微生物體內的組成成分或其代謝產物以及人和動物體內許許多多內源性的化學成分統稱作天然產物,其中主要包括蛋白質、多肽、胺基酸、核酸、各種酶類、單糖、寡糖、多糖、糖蛋白、樹脂、膠體物、木質素、維生素、脂肪、油脂、蠟、生物鹼、揮髮油、黃酮糖苷類、萜類、苯丙素類、有機酸、酚類、醌類、內酯、甾體化合物、鞣酸類、抗生素類等天然存在的化學成分。
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首先接觸的和賴以生存的都是這些天然物質,給我們提供了食物、衣物、防病治病的藥物和日常使用的東西。早期人類就是利用大自然為我們提供的這些天然物質生存、繁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漸對大自然加深認識,懂得了如何利用這些天然物質,改造加工這些天然物質,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逐漸地對組成這些天然物質的化學成分或其代謝產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從分子水平上認識這些天然物質,並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利用價值,從而發現人類生存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用以防病治病的藥物、防治病蟲害的農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香料、甜味料、色素、保健飲料以及化學工業用的各種化學原料等。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上掀起了回歸大自然的熱潮,天然產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天然產物似乎成了人們最為依賴和信任的朋友。

節選

在自然界中有些生物體在生活中互相依存,互相幫助,這種現象叫做“共生”。也有些生物碰到一起就互相鬥爭,一種生物產生某種物質來殺害另種生物,從而取得生存鬥爭勝利,這種現象叫做“拮抗”。拮抗現象在微生物之間尤為普遍,抗生素就是利用此種現象來防治微生物感染,為人類造福的工具。
一、人們利用拮抗現象同疾病進行鬥爭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2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利用豆腐上的“霉”來治療瘡癰等疾病。到十三四世紀時,當時的醫生曾用“丹曲”治療赤白痢和濕熱瀉痢。在明末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記有“凡丹曲一種,法出近代。其義臭腐神奇,其法氣香變化。世間魚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塗抹,能固其質於炎署之中,經歷旬日”。在國外數世紀前也曾用發霉的麵包、玉米等來治療潰瘍、化膿創傷、腸道感染。
1683年vaneuwenhoek發現細菌,為後來的細菌學奠定了基礎。1876年Tyndall發現細菌懸液表面的黴菌可以使渾濁的懸液變清,指出:黴菌與細菌間,為了生存而競爭。1877年Pasteur觀察到空氣中的一些細菌,可促使炭疽桿菌迅速死亡。發現同時給動物接種無害的細菌和炭疽桿菌,可以抑制炭疽病狀的發生,認為:細菌除致病之外,還有可能醫治疾病。1889年Emmerrich從綠膿桿菌陳舊的培養液中,提取出一種抗菌物質,命名為綠膿桿菌酶,能溶解多種細菌,如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鼠疫桿菌、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等。

目錄

"使用說明
緒論
a英文名稱按abc排序的物質
b以阿拉伯數碼為首排序的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c以英文字母與數碼排序的抗生素和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盤點有關微生物書籍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雖然個體微小但我們對其的研究對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著重大的作用。本任務就是讓大家來收集有關微生物的書籍。
《工業微生物》
《微生物製藥》
《微生物學》
《海洋微型生物生態學》
《微生物學:生命科學新視野5》
《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目錄》
《微生物生物技術》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學與微生物學檢驗》
《農業微生物技術》
《微生物酶轉化技術》
《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試驗規範》
《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
《食品微生物》
《簡明微生物學教程》
《生物催化和生物降解》
《茶園微生物與茶園病害微生物控制》
《微生疑跡》
《微生物獵人》
《藥用微生物》
《奇妙微生物》
《微生物奇觀》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
《微生物工程》
《微生物技術》
《醫學微生物學速記》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世界》
《農業微生物》
《微生物礦化》
《微生物菌種資源描述規範彙編》
《微生物生理學》
《微生物分析》
《獸醫微生物菌種資源描述規範及技術規程》
《環境微生物》
《動物微生物》
《烹飪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學》
《走進微生物》
《微生物基礎》
《嗜極微生物》
《微生物與寄生蟲學》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操作指南》
《Brock微生物生物學》
《微生物生物膜》
《微生物肥料的生物學及生產技術》
《現代微生物生物技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測定方法及其套用》
《抗生素與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
《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
《科普微生物與人類的日常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