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

《投資銀行: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

作者先後在經濟學學術刊物和金融媒體發表文章一百多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代表著作:合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演講集1955~19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專著《價值創造與證券公司的成長——兼談中國證券業的困境與出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005年以來代表性的評論文章有《中國巨觀經濟政策的全面覺醒》系列評論、《資本市場要警惕拉美化風險》、《擴大內需:收入和匯率政策為核心》、《走出負泡沫時代》、《重估人民幣國際角色》等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活中處處充滿博弈,資本市場也如此,批評指責還不如了解並接受它。
滕泰博士的新著《投資銀行——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融其12年的投資銀行從業經驗,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揭開了西方投資銀行的面紗,全面剖析了投資銀行的價值創造、經營風險和業務技術,並從理論與實踐角度探討了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歷史、現狀、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投資銀行課程提供了一部難得的輔助教材。這本書可以有助於中國投資銀行業的成長。

作者簡介

滕泰,出生於1974年,河北人。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銀河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師,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證券業協會分析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媒體評論

生活中處處充滿博弈,資本市場也如此,批評指責還不如了解並接受它。滕泰先生新作《投資銀行——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告訴我們投資銀行中的明規則和潛規則,對於現代金融從業者和學習者來說,這些知識都是非常珍貴的。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
滕泰博士的新著《投資銀行——財富天使VS金錢魔鬼》,融其12年的投資銀行從業經驗,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揭開了西方投資銀行的面紗,全面剖析了投資銀行的價值創造、經營風險和業務技術,並從理論與實踐角度探討r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歷史、現狀、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投資銀行課程提供了一部難得的輔助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郭慶旺
我認為,投資銀行不可能創造財富,但是,可以使她儘量有助於財富的創造。中國的投資銀行和做投資銀行的人們,都需要儘快成長,需要提高技術含量。為了成長,學習和思考是重要的。這本書是學習和思考的結果,也許可以有助於中國投資銀行業的成長。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少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投資銀行的類型一種群龐大的“變色龍”軍團 
 金融分工催生“變色龍”降臨
 物種起源——英國商人銀行與美國私人銀行
 獨立投行大航海時代開啟 
 證券承銷商——發跡於戰時債券
 證券交易商——交易大玩家的百年沉浮史
 經紀商——從遊走於紐約街頭到網上衝浪巨擘
 資產管理者——效力於中產階級的掘金人
 賣方研究機構的崛起——大智慧賺大錢
 商業銀行內部投行——銀行大佬要分一杯羹
 保險公司主導型投行——保險財主閒不住
 重回混業經營格局
 次貸危機如隕石雨 獨立投行成恐龍 
 融入金融控股集團航母戰鬥群
第二章 投資銀行業務變革——“變色龍”掘金術演化史 
 顏色千變卻永不褪色的投行業務
 二戰後重拼傳統業務版圖 
 70年代掘金中產階級崛起大潮
 80年代併購諮詢業務駛入高速路
 90年代的輝煌與不斷擴張的資產負債表
 當貪婪無法滿足——要么走向海外,要么製造泡沫
 滾雪球——抓住時代主題,實現跳躍式發展
 適者生存——法律、政策與投行生態
第三章 破譯投資銀行DNA——組織構架與成長模式 
 直線管理型——權力集中,決策簡單
 事業部制——與跨國巨頭亦步亦趨
 重歸混業——多維矩陣式重裝上陣
 外部成長PK內部成長
 內部成長的典型——高盛和雷曼
 花旗集團——外部成長高手
 美林——最忙碌的併購者
 摩根史坦利的併購足跡
 UBS與瑞士信貸溯源
 投行進退之道——成長空間和最優規模
第四章 利益相關人、社會約束與經營目標大博弈
 合伙人制——薑還是老的辣
 變形公眾持股公司
 內部人控制與天價薪酬
 信披、監管一個都不能少
 利潤最大化與市場規模最大化——誰更重要
 綁架政府——天使變魔鬼
 魔鬼藏在貪婪背後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隱身金融控股公司 
第五章 證券交易與經紀業務的魔力。
 歷史最悠久的專家經紀人
 疑似“莊家”的交易成全人——做市商
 電子通訊網路制——後發者的選擇
 不同交易制度造就不同交易與經紀業務模式
 從經紀人到投資顧問
 資產管理“助跑”經紀業務
 融資融券——給我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市場 
 誰家的貨架最豐富——券商“理財超市
 潘多拉魔盒——金融衍生品
 信息技術革命革——動了經紀商的乳酪
 高頻交易異軍突起
 誰還停留在佣金戰的原始階段?
 價格戰陣營分化——全服務型、折扣型和深度折扣型 
 證券經紀商四大競爭模式
第六章 一手締造神話的融資業務
 融資業務——字典里沒有不可能
 化腐朽為神奇的股權融資
 融資一哥——債券
 “進可攻、退可守”的可轉債
 權證——餡餅還是陷阱
 “一箭N雕”的私募融資
 資產證券化——數學天才競折腰
 承銷與發行——緊張熬人的戰鬥 
 路演推介——上市前的面試
 定價——高難度規定動作
 過橋貸款——企業資金橋風投試金石
 綠鞋——發行價安全帶
 發行上市—一投行大考日
第七章 併購諮詢——沒有硝煙的戰爭
 投行業併購鼻祖——約翰皮爾彭特摩根
 併購流程ABC
 目標企業估值三桿秤
 投資銀行——併購戰的靈魂
 併購業務賺錢術
 明媒正娶VS搶親
 反收購防禦術
 收購與反收購
 垃圾債券與桿槓收購——蚍蜉撼大樹
 併購——內幕交易高發區
第八章 買方業務——高等級魔法 
 買方業務是把雙刃劍
 證券自營投資——市場景氣定成敗
 風險投資(VC)——投行變身“天使”
 搶灘布局私募股權(PE) 
 地產泡沫投行造? 
 大宗商品大鱷
 量化投資——在數學家的領地開疆拓土
 代客理財捨我其誰
 亡羊補牢的《多德-弗蘭克法案》
第九章 獨特的價值創造體系
 經紀業務是不是鹽鹼地
 證券融資和併購的價值魔方
 買方業務——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加速器
 投行的綜合價值——把“死變活”,把“小變大”
第十章 金融服務主守資本經營主攻
 是靠服務賺錢,還是靠玩資本賺錢? 
 資產負債的匹配與對沖
 成全業務還是賺取利差
第十一章 不會經營風險只能固守中介?
 “沒了風險才行動永遠一事無成” 
 如果每一分錢的占用都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左手市場份額,右手風險報酬
 傳統風控理論——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風控不該是戰略決策失誤的替罪羊
第十二章 從軟價值創造到軟財富掠奪 
 一級增值——把硬財富變成軟財富
 二級增值——用軟財富改變價值創造的方式
 三級增值——用軟財富加速價值實現的過程
 四級增值的可能性——軟財富與軟價值
 四級增值VS財富掠奪
第十三章 魔鬼終結者——壟斷、欺詐、內幕交易與金融操縱
 不完全競爭帶來的超額利潤
 難以界定的欺詐行為——正面我贏,反面你輸
 內幕交易與金融操縱——誘惑難以抗拒 
第十四章 燃燒的火鳥——中國投資銀行二十年 
 脫胎銀行、信託——出生先天不足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
 倒閉潮涌——涅架不期而至
 上市潮換裝新引擎
 加入“航母”戰鬥群——向綜合經營進軍 
 先開放後國際化
第十五章 “後壟斷時代”何去何從
 陣痛加劇中的經紀業務
 融資業務變革大潮拍
 併購諮詢業務雄起 
 戰略性擴張買方業務 
第十六章 資本經營涉世未深,成長模式尚在摸索 
 跳不出中介定位窠臼難言蝶變
 資產配置戰略戰術 
 資產配置的三大原則 
 外部資本進入與規模擴張——時機選擇有門道
 中國式成長——“靈魂”跟不上腳步 
第十七章 成長與變革——空間廣闊
 背靠中國崛起的廣闊空間 
 如何成為財富“天使”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魔鬼撒旦(Satan)曾經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負責在人間放置誘惑,後來他覺得自己強大到可以挑戰上帝耶和華了,於是在欲望的蠱惑下,反叛上帝,最終墮落成為魔鬼。投資銀行百年興衰史表明,它可以成為企業甚至國家創造財富的天使,而一旦過分被金錢所驅使,也有可能墮落為魔鬼。
正是出於對十年前中國證券業太多財富掠奪、太少價值創造的認識,我在2003年出版了專著《價值創造與證券公司的成長——中國證券業的困境與出路》,在對比了西方投資銀行和中國證券公司的業務結構之後,準確地預言了2005年中國證券行業的全行業虧損和倒閉。
在那本書中,我尚把西方投資銀行的價值創造能力作為中國投資銀行學習的楷模。可是2005年以後,隨著美國投資銀行深度捲入次級按揭貸款相關的金融衍生品,西方投資銀行的經營風險顯著增加。除了價值創造的回報,在投資銀行的收入中越來越多地摻雜了通過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進行的巧取豪奪。
2007年,我在美國花半年多時間潛心研究美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回國後,在2008年1月份,撰寫了深度報告《次按危機與全球五年牛市的結束》,這篇報告在一周之內先後被《21世紀經濟報導》和《中國證券報》分別作了整版報導。2008年,我偶爾翻閱國內大小書店琳琅滿目的介紹美國金融風暴的書籍,每次都失望地發現:不論是國內原創的著作,還是從西方快速翻譯過來的著作,大部分都只是把有關金融風暴和投資銀行倒閉的新聞報導、相關故事和網站數據拼湊起來而已。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報導和著作都無視投資銀行的價值創造能力,對西方投資銀行採取了全面否定的態度,甚至用“陰謀論”的思想去加以“污衊”。這對於國內投資銀行的創新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早在我2003年出版的《價值創造與證券公司的成長——中國證券業的困境與出路》一書中,就引用了2001年全美國投資銀行業的財務數據:“當年全美投資銀行淨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是3.21%,平均財務槓桿是30倍以上。”為什麼那時候它們不倒閉?2002年30多倍的槓桿也不倒閉,2003年、2004年、2005年也是30多倍槓桿而不倒閉,直到2008年才倒閉?如果不是後來資產負債表中有太多次級按揭貸款相關的衍生品,這樣的高槓桿是不是可以持續100年?
國內金融界人士看到西方投資銀行危機,就簡單攻擊它們資本槓桿太高了——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很多人並不知道10年前它們就有30多倍的財務槓桿,也不知道它們通過什麼渠道獲得這么多倍的融資。按照相當於淨資本30倍的總資產規模,只要有3%的總資產價格下跌就能夠造成這些投資銀行的資不抵債,投資銀行們到底有什麼絕招讓它們在金融風暴之前長期穩定地運行且賺取暴利?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了解國外投資銀行的類型、業務演變過程、競爭和兼併的歷程、具體產品結構和風險對沖安排、資產負債各項目的明確含義,以及資金來源和資產配置的關係。所以,從2008年我想就寫這樣一本書,這本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用最通俗的表達方法,解決國人對西方投資銀行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問題。就算有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西方投資銀行,也不妨學習一下它們業務中的技術含量。
除了徹底揭開西方投資銀行的面紗之外,本書還想對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歷史、現狀、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做一個理論和實踐性相結合的探討。西方投資銀行的倒閉從很大程度上延緩了中國證券業的創新步伐,讓它們在中國資本市場高速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著壟斷利潤而沾沾自喜。然而,有戰略眼光的人已經意識到,這個行業的又一次危機正在逼近。
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的平均佣金已經接近萬分之八,甚至更低,全國證券營業部已經增加到4000多個,如果平均佣金進一步降低到萬分之五,交易量進一步萎縮,營業部增加到5000個以上,占中國券商收入80%的經紀業務會不會大面積虧損?如果市場階段性低迷,100多個證券公司將如何搶奪每年總承銷費約百億元的融資和再融資項目?絕大部分中國證券公司尚沒有足夠大的資產管理業務和併購諮詢業務,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還在試點,股票自營規模不敢擴大,資產證券化業務、大宗商品業務、金融衍生品業務還沒有形成主要收入……僅僅仰仗牌照壟斷和幾項業務專營權,還不能算真正的投資銀行。
那么,中國證券業應如何轉型?怎樣才能算真正的投資銀行呢?真正的投資銀行僅僅是“服務業”,還是經營資本的企業?它們的收入是服務費,還是資本經營報酬?真正的投資銀行是一味迴避風險的“中介機構”,還是必須創造、吸收、對衝風險並賺取風險報酬?真正的投資銀行僅僅是靠某項資格收取交易佣金或保薦承銷費,還是應該成為交易成全人、流動性創造者、融資擔保人和產業整合顧問?此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聽說過只有1倍槓桿就敢號稱是金融企業的——而我國證券公司平均只有不足1倍的財務槓桿,連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都不具備,卻為什麼站在那裡嘲笑美國投資銀行的倒閉?所以,本書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寫給中國證券公司的董事們、高管們以及關心行業發展的行業監管部門以及數萬名證券從業人員,希望此書能夠為推動中國證券業的進步貢獻微薄之力。
本書目的之三是幫助經濟和金融專業的學生們更完整地了解投資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為此,在寫這本書之前,我翻閱了國內不同版本的“投資銀行論”的教科書,發現的確比15年前廣發證券董事長陳雲賢博士的《投資銀行論》有一定進步,但是,大部分還是有些簡陋、雷同和陳舊,絕大部分著作沒有反映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投資銀行的變化,也沒有總結出投資銀行百年歷史中不同階段的成長規律,更沒有充分揭示投資銀行賺錢的本質和不同類型投資銀行的競爭策略。本書希望結合12年的投資銀行從業經驗和對西3-投資銀行和中國證券業的研究,寫成一本能夠作為高等財經院校金融專業投資銀行課程的輔助讀物。而這本教材與國內其他同類學術著作的不同之處是:力求做到內容的前沿、原創並有實踐價值,而表現形式卻儘量簡單易懂——拋棄傳統學術著作的結構,全借鑑通俗書的寫法。
年初的計畫是在7年前的專著《價值創造與證券公司創造》的基礎上更新、改寫。按照這個改寫計畫,金融分析師許力平博士幫我蒐集準備了大量數字和文字資料。在後期決定重寫之後,中國人民大學的初晨、林海、何振福同學,中央財經大學的曹又丹同學先後參與了部分章節的文字處理工作。尤其在第二篇的業務介紹部分,由於涉及大量材料、數據和案例工作,上述四個同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成稿後期的文字表述、修飾等方面,本書還得到了中國證券報鹽資深編輯楊光先生、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王永長先生等人的幫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當然,由於涉及資料和數據較多,難免有錯漏之處,責任全部由我一人承擔。
滕泰
2010年10月於北京

精彩書摘

在這過程中,投行積累了原始的資本和業務經驗,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國債的大量發行給投資銀行帶來快速發展的機會。華爾街投資銀行的幫助使北方政府在籌集軍費上占據優勢,這是北方在戰爭中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紀中後期,美國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投資銀行發行鐵路債券的業務不僅支持了美國鐵路的大發展,而且成為當時投資銀行證券承銷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投資銀行為實體經濟融資,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逐漸顯現。
早期的美國金融業處於原始的分業經營狀態,投資銀行主要從事證券的發行和承銷業務,而商業銀行則主要從事資金的存貸業務,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種局面發生了改變。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業的重心逐漸由間接融資(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轉向直接融資(主要依靠投資銀行)。企業一方面更多地從資本市場融資,另一方面抽回銀行存款,投資於資本市場。商業銀行為了應對挑戰,開始依託雄厚的資金實力,涉足投資銀行業務。直到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之後,社會公眾普遍認為商業銀行存款變相進入證券市場是造成股市泡沫的重要原因,而商業銀行自身也不能承受泡沫破裂後的擠兌風潮。
1933年,為了保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經濟的穩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頒布,銀行資金流向證券市場的通道被切斷,金融分業經營體系形成。
當時的金融巨頭摩根公司被迫分割成摩根史坦利和JP摩根兩家子公司,分別獨立從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而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選擇成為專門的商業銀行,所羅門兄弟和高盛等公司則選擇繼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演變的背後處處存在著社會分工細化的影子。正如亞當·斯密(Adamsmith)所概括的那樣,專業化生產者的出現有賴於需求和市場範圍的擴大,當對某一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的生產者就會出現。喬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1975)概括了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產業形成初期,市場規模小,通過內部分工來實現,多是全能型企業;隨著產業和市場的擴大,原有企業通過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實現規模的擴大則導致企業數的增加。
金融分工和金融深化既是催生投資銀行的原因,也是投資銀行演變的主要動力。
從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混業經營到專業的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中分離出來,從最初的業務混雜的投資銀行到證券行業出現專業投資銀行、證券經紀商、證券交易商、證券諮詢服務公司、折扣經紀商、資產管理公司等明顯的專業分工,從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幾百家投資銀行發展到90年代的7000多家投資銀行,這些無不體現分工和專業化導致投資銀行規模和數量的增加過程。
中國證券業的發展也遵循著同樣演進過程。從最初銀行和信託公司兼營到分離出專業的證券公司,從無差別的證券服務到目前逐漸體現出差別化的特色,從十幾家證券公司到目前上百家證券公司,從最初註冊資本幾千萬到目前整個行業上千億元資本規模,正是社會分工專業化和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
物種起源——英國商人銀行與美國私人銀行
雖然美國是投資銀行業最發達的國家,投資銀行的真正發祥地卻是在歐洲的英國。在英國,投資銀行本來指的是商人銀行(MerchantBank)。英格蘭商人銀行最早的定義是“一個向別人提供信貸的商人”,與同時期產生的英格蘭銀行、北美銀行等商業銀行相比,商人銀行的業務更多地與商業票據相聯繫。其最初的業務是為商人的票據進行承兌,爾後逐漸從原來的貿易融資服務發展到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長期的信貸資金以及其他專業性的服務和諮詢。商人銀行在經營銀行信貸業務的同時,進一步涉足鐵路債券、企業股票、政府債券發行、投資管理、投資諮詢等證券業務,於是逐漸發展成現代投資銀行。
16世紀中期,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的擴張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擴大,客觀上對融資服務機構產生了迫切需求。18世紀中葉,作為商人銀行的雛形——由商人家族開辦的承兌所,開始陸續出現,主要對商人之間開出的商業匯票進行承兌,從而承擔對外貿易中的財務風險,滿足貿易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用需求。同時,承兌所還協助貿易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即最初的發行承銷業務。
19世紀,大部分商人銀行停止了自營買賣貨物,其業務更多地與發行證券和承銷票據聯繫起來。巴林家族、海姆布魯斯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等,在證券市場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巴林兄弟公司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商人銀行的代表,從最早的木材貿易逐步轉向金融業務,在1717年正式開始從事商人銀行業務,並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得到了迅速發展。1803年,英國巴林銀行協助美國政府進行融資,使美國以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裡購買了215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州,這使美國幾乎擴大了1倍的疆土。
黎塞留公爵(DukeofRichelieu)在與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曾說,在歐洲有6股偉大的力量: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巴林兄弟。公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100多年後的1995年2月27日,巴林銀行卻因為一個名叫李森的交易員而宣告破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