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戰鬥上不要平均使用兵力》

《戰役戰鬥上不要平均使用兵力》

《戰役戰鬥上不要平均使用兵力》是毛澤東主席於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寫的,告誡劉鄧大軍勿要克服戰役上及戰鬥上平均用力、普遍求勝之輕敵觀念。

內容

鄧小平
鄧小平

劉鄧[1],並告各首長:
(一)劉、鄧馬戌[2]電悉。慶祝你們殲敵兩個師的大勝利[3]。
(二)望集中主力至少十八個於路北休整,補充新兵,以利再戰。
(三)大戰方開始,你們必須準備在三四個月內打七八個大仗,一切補充休整應以此為目標。
(四)凡無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則必勝;凡與頑正規軍作戰,每戰必須以優勢兵力加於敵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四千人打一千人,四萬人打一萬人),至少是三比一,殲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個擊破之。望以此教育幹部,克服戰役上及戰鬥上平均用力、普遍求勝之輕敵觀念(此觀念在許多幹部中是存在的)。
軍委
未養

注 釋

[1]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貝,
[2]馬戌,即二十一日戌時。
[3]指晉冀魯豫野戰軍一九四六年八月十日至二十二日進行的隴海路戰役。此役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五師一個半旅和第六十八師一部。

出處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1]

人物簡介

劉伯承

劉伯承
劉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2]

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