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

《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

《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中的人物始於帝制崩潰的民國元年,而止於再次崩潰中的民國,那是一個槍桿子裡出政治的時代,一個想和諧而不得和諧的時代,一個想共和而不得共和的時代。我們的人物經歷著許許多多令人費解卻又讓人好奇的故事,其中有些奇異的巧合、偶然的突發事件,順應或改變著歷史的進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他們的一生,風雲變幻,集體見證了一個尷尬年代的悲歡歲月;他們的故事,離奇曲折,美國《時代》封面從此出現中國面孔。他們,都曾經深深影響著中國!

內容簡介

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
《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中的人物始於帝制崩潰的民國元年,而止於再次崩潰中的民國,那是一個槍桿子裡出政治的時代,一個想和諧而不得和諧的時代,一個想共和而不得共和的時代。我們的人物經歷著許許多多令人費解卻又讓人好奇的故事,其中有些奇異的巧合、偶然的突發事件,順應或改變著歷史的進程。這裡,我們精選出那個尷尬年代的若干人物,以饗讀者,將讀者的視角引向那些叱吒風雲的精英領袖、軍政要員背後的風雲際會、文人雅士與矛盾年代的痛苦磨合、撲朔迷離背後的人為或巧合……見證他們身上折射出來的高貴與卑賤、真理與荒謬、狂傲與博才、聰明與愚昧、歡欣與悲哀……的影像。

作者簡介

古敏,原名張敏鵬,字拙之,號等閒居士,國學作家。曾主編《曾國藩家書》、《大話中國人》、《四大家族發家秘笈》、《昌明大師全傳》等著作;即將出版的國學叢書有《哲人的智愚》、《英雄的悲喜》、《美人的憂歡》、《帝王的成敗》。現客居北京香山。

目錄

隆裕
南北對峙中的帝國女人
溥儀
在帝制崩潰後一再消長
宋教仁
醉心“政黨內閣
宋嘉樹
接近基督的大商家
熊希齡
從統一黨理事到平民教育家
戴季陶
喜歡喊“殺殺殺”的政客
韓復榘
土皇帝加軍閥
張靈甫
名將與他的絕色佳人
李宗仁
“我們都是失敗者”
張學良
少帥的行為特點
陳獨秀之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李叔同
出家是儒家的一句宣言
張伯駒
最難消化的“民國四公子”之一
徐悲鴻
一意孤行的畫壇才子
梅蘭芳
貫穿著時代精神
吳宓
本身就是殘缺的歷史
豐子愷
“無常”的象徵
俞平伯
自雲腰斬《紅樓夢》有罪
陳寅恪
絕世獨立

前言

引言:歷史縫隙中的中國故事
在這裡,一切評判都是多餘的。
也沒有必要沉思,沒有必要地企盼。
並不是我們無法企及,而是時代使我們無法企及。正像當初他們也有我們的無法企及、無法企盼一樣。
然而,透過這些歷史的碎片,就會油然產生久違了的強烈的歷史感。
因為這些歷史的碎片,並不是遼遠而朦朧的拾遺,也不是秦磚漢瓦、旗亭驛館、殘垣斷壁上的題寫。
只是斗轉星移,物是人非而已。
雖然,本書中的人物是始於帝制崩潰的民國元年,而止於再次崩潰中的民國。但其中人物的精神及其命運,卻還在崩潰的風景線上顫抖。可是,一切的慨嘆,正如一切的爭鬥一樣,都是無濟於事的。因為那是槍桿子裡出政治的時代。我們從書中那些文人雅士、軍政要員,伶人商家,畫匠收藏者身上,即可以見證高貴與卑賤、真理與荒謬、狂傲與謙卑、聰明與愚昧、歡欣與悲哀……的影像。
這是一個想和諧而不得和諧的時代,這是一個想共和而不得共和的時代,而《我們時代的歷史人物》恰恰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這樣的夾縫中,構成了極易使他們開展起伏沉浮的戲劇化人生。

精彩書摘

溥儀:在帝制崩潰後一再消長
溥儀,和他萎縮的帝國,在弱勢中不斷消長,這也是各派政治及勢力的消長。最終,溥儀一再心儀的帝國消亡了。
這原本是崩潰了的帝制,只因歷史時代的人物,大多還捨棄不掉。尤其是溥儀自己,更難割捨“皇帝”的稱號。
深受帝師影響的“人君形象”
在大民國“小朝廷”的年代裡,溥儀的復清思想,源於帝師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豉庵,晚號聽水老人,福建閩縣(今閩侯)人。1911年6月奉朝廷命派在毓慶宮授宣統帝讀書。辛亥革命以後仍矢忠遜清皇室,不忘“皇恩”,甘當遺老;長期與溥儀相處,既是“帝師”,又是“智囊”,深受倚重,對溥儀前半生的經歷有過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親見、親聞、親歷的故事,渲染當年“太平天下”的景象。陳師傅的這些說教,最後還要歸結到溥儀身上,一面讓“小皇上”“敬天崇祖”、“尊君親上”,一面又以“龍種自與常人殊”開導之,使其養成“捨我其誰”的帝王思想。
陳寶琛也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善於識別“貳臣”。據溥儀回憶,陳寶琛曾列舉許多“貳臣”的名字。如既當民國總統又兼清室“太保”的徐世昌,既為清東三省總督又任民國奉天都督的趙爾巽,既已官至清朝江寧布政使並暫護兩江總督又接受民國總統委派出任參政院參政兼參議、顧問的樊增祥,既巳當了清朝的道台又出任民國印鑄局局長的易順鼎等等,認為這些人都不是伯夷、叔齊,他們做了民國的官,拿了民國的錢,是遺老中的變節分子,只能列名於“貳臣傳”。面對袁世凱上演“洪憲皇帝”醜劇的一幕,陳寶琛更認為是大叛逆,指袁世凱為“元兇大魅,自作孽,必不得善終”,同時為淖儀安全計,又暗中替他求神問卜。陳寶琛這種辨別忠奸的觀點,深深地影響著溥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