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的詩篇》

《情境教育的詩篇》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專著。《情境教育的詩篇》濃縮了李吉林老師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艱苦求索的心血歷程,這部充滿詩意的原創性、敘事風、紀實體的作品,從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三個曾面生動地再現了李老師直面挑戰、搏擊人生、實現教育人生三次飛躍的生命旅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情境教育的詩篇》《情境教育的詩篇》

作者:李吉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
ISBN:704014070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頁數:480頁

印張:1次
所屬分類:圖書>社科>教育>教育理論>教育與其他學科

內容介紹

《情境教育的詩篇》《情境教育的詩篇》

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你視野更寬、立足更高、設計更精、操作更細;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你立意更新、目標更清、改革更深、人氣更旺。“李吉林主張”,鑄就情境教育的“詩魂”;二十多年的堅持,展現出創意的美麗人生。用有限的生命,探索無涯的情境教育;以不懈的追求,永續教育改革的詩篇。本書為“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中的一本,從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這三個角度闡述了教育的理念,書中許多觀點新穎,發人深思,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教師閱讀。

作者介紹

《情境教育的詩篇》《情境教育的詩篇》

女,漢族,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38年出生,1956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國小高級教師、江蘇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1978年,李吉林開始了情境教學的探索。她利用節假日,放棄療養和出國考察的機會,吸納中國民族文化“意境說”精髓,創造性地運用於基礎教育中,歷經30年之久,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探索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途徑。從上世紀70年代起,李老師投身於情境教育理論的探索與研究,創立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構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國13次獲一等獎,其中蟬聯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首屆、二屆兩個一等獎,成為全國教師中獲獎最多的人。2006年,她撰寫的360萬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她創造的“情感與認知結合的理論”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教學論的空白。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美、英、日等國專家及國內眾多著名學者稱“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教育思想體系,是“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李吉林是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三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光榮稱號。

目錄

《情境教育的詩篇》《情境教育的詩篇》

第一部分起步的故事
——情境教學的探索
一、序篇
力的源泉
二、天高任鳥飛
教育改革的弄潮兒
三、第一篇論文
改革呼喚學術
四、靈感屬於有準備的大腦
外語情景教學的啟示
五、關鍵的一步
民族文化引領,走自己的路
六、上海名師從天而降
實際工作者需要理論滋養
七、讓藝術走進語文教學
滿足兒童的審美需求
八、反思產生頓悟
來自實踐的概括
九、“見好就收”?
全面豐收卻又欲罷不能
第二部分發展的必然
——情境教育的構建
一、順其自然
從單科走向多科
二、大膽地往前走
“三個面向”催生情境教育
三、北京來了一個團
高層領導、資深學者走進情境教育
四、和盤托出
構建情境教育基本原理
五、北戴河帶回的好運
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誕生
六、“李吉林主張”
“九五”課題通過鑑定,專家高度評價
第三部分細化的功夫
——情境課程的開發
一、課程並不神秘
“十五”課題翻開新的一頁
二、課堂教學的真諦
學科情境課程的操作
三、兒童過節的快樂
主題性大單元綜合課程
四、田野上的課堂
走進源頭,開發野外情境課程
五、讓一年級新生喜歡國小
幼小銜接的過渡課程
六、情境課程是塊富礦
老師們捲入課程開發熱潮中
第四部分播種的快樂
——情境教育的推廣
一、熱心的記者
改革需要媒體的支持
二、教師應該是思想者
自己拿起筆記錄思想的軌跡
三、多情的播種人
“情境教育”的種子在蘇北農村開花
四、我身邊的年輕人
後來者居上,展示情境教育的美好前景

書摘

《情境教育的詩篇》《情境教育的詩篇》

我辛辛苦苦,認認真真當了十年老師。想不到1966年,一場野蠻而殘酷的浩劫開始了。其時,雖在初夏,但人的心卻是冰冷的,冷淡、冷眼、冷漠 ,人與人之間都隔了一堵牆。那年我28歲。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有一句名言:“18歲屬於人只有一次”,告誡人們青春年華的可貴。而我以為28歲對於人生來說,則更為可貴,因為她開始理解人生開始走向成熟,那是鮮花盛開的年華。冷風冷雨,卻讓花兒凋謝。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一夜間成了“修正主義黑苗子”,成了“國小里的反動學術權威”。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麼!?夜深人靜,我問蒼天,蒼天不語,我問大地,大地無聲。無情的打擊接踵而來,大字報、批判、圍攻、無限上綱、抄家……連小學生的作文也未能逃脫厄運。我不得不忍痛把那些積攢的備課筆記和公開課的教案一把火點著了,淚汪汪的雙眼看著那些凝聚著十年心血,凝聚著一個國小教師對孩子、對國小語文教學的真摯情感的文字,在火光中變成灰色的蝴蝶,化成灰燼,淚水簌簌而下。此時此刻,心灰意冷,困惑、彷徨、消沉、哀怨中夾雜著憤怒。 快開學了,一個搞政工的幹部一本正經地對我說:“城裡的學校,你不能呆了,你應該到農村去,那裡才是你思想改造的地方。”於是我去了農村國小。我沒有錢買腳踏車,每日步行半個多小時才能到校

那個冬天,風雪特別多,無情地向我襲來,我踩著泥濘的小路向鄉下走去。淒風苦雨打濕了我的衣服,泥水滲進了我的鞋襪。有一次,我竟迷路了,一條小河擋住了我的去路,學校就在河那邊,我望河興嘆,辛酸的淚水往肚裡咽…… 後來“上面”有精神,打擊的重點是“當權派”。於是,不久我又從農村回到二附小,但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直到1975年,市里要開“教育工作會議”,工宣隊說:“大會發言稿由你執筆,你的經驗可以寫進去,但是還不能署你的名,發言的人我們另外安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