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詞》

此組詩的第二首(“樓頭桃李疏”)也是宮怨詩。“樓頭”一作“樓前”。此詩通過“桃李疏”“芙蓉落”表明光陰流逝,不可挽回。“織錦”尚“未成”而“蛩聲”已入“羅幕”,令人感嘆。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託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清劉大櫆說第一首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按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劉說可備一說。這是此詩的藝術特點。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怨詞》的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的類似之處,構成確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作人權利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王昭君詩《怨詞》

作品信息

【名稱】《怨詞》
【年代】西漢
【作者】王昭君
【體裁】四言古詩

作品原文

怨 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⑴。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⑵,既得行雲,上游曲房⑶。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⑷。
雖得委禽⑸,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⑹。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⑺,高山峨峨,河水泱泱⑻。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注釋譯文

【注釋】
⑴苞桑:叢生的桑樹。
⑵形容:形體和容貌。
⑶曲房:皇宮內室。
⑷頡頏(音xiéháng協杭):鳥兒上飛為頡,下飛為頏。指鳥兒上下翻飛。
⑸委:堆。
⑹來往:此處指皇內夜夜將佳麗送去給帝王寵幸。
⑺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⑻泱泱:水深廣貌。
【譯文】
秋天裡的樹林鬱鬱蒼蒼,滿山的樹葉一片金黃。
棲居在山裡的鳥兒,歡聚在桑林中放聲歌唱。
故鄉山水養育了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
天邊飄來的五彩雲霞,把她帶進天下最好的深宮閨房。
可嘆那離宮幽室實在空曠寂寞,金絲鳥般的嬌軀總也見不到陽光。
夢想和思念沉重地壓在心頭,籠中的鳥兒卻不能自由的翱翔。
雖說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兒徘徊茶不思來飯不香。
為什麼唯獨我這么苦命,來來去去的好事總也輪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飛向那遙遠的西羌。
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遠方。
叫一聲家鄉的爹和娘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
唉!你們可憐的女兒呀,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

作者簡介

王昭君
姓王名嬙。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36年,漢元帝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公元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請求和親。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次年初夏,王昭君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卒後,葬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後人稱其墓為“青冢”。

崔國輔詩《怨詞》

作品信息

【名稱】《怨詞》
【年代】盛唐
【作者】崔國輔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怨 詞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詩(“妾有羅衣裳”)寫的是宮怨,通篇作一個宮女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很像戲劇的獨白。它能使人想像到比詩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約剛剛翻檢過衣箱,發現一件敝舊的羅衣,牽惹起對往事的回憶,不禁黯然神傷,開始了詩中所寫的感嘆。封建宮廷的宮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歡心,常獲賜衣物。第一句中的“羅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宮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歲月的一段經歷。第二句說衣裳是“秦王在時”所作,這意味著“秦王”已故,又可見衣物非新。唐詩中常以“漢宮”泛指宮廷,這裡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後兩句緊承前兩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說羅衣曾伴隨過宮女青春時光,幾多歌舞;第四句語意陡然一轉,說眼前秋涼,羅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兩句對比鮮明,構成唱嘆語調。“不堪”二字,語意沉痛。表面看來是嘆“衣不如新”,但對於宮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麼,向來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白居易《繚綾》)。可見這裡有許多潛台詞的。劉禹錫的《秋扇詞》,可以作這兩句詩的最好註腳:“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可見《怨詞》中對羅衣的悼惜,句句是宮女的自傷。“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華的變換。“為舞春風多”包含著宮女對青春歲月的回憶:“秋來不堪著”,則暗示其後來的淒涼。“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謂:正因為有昨日寵召的頻繁,久而生厭,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這二者並無因果關係,細味其中卻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李白《妾薄命》)之意,“為”字便寫出宮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此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衣和人之間是“隱喻”關係。這是此詩的藝術特點。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怨詞》的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的類似之處,構成確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作人權利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托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清劉大櫆說第一首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按崔國輔系開元(713-741)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742-756)年間被貶,劉說可備一說。
第二首詩(“樓頭桃李疏”)是閨怨詩。“樓頭”一作“樓前”。此詩寫“桃李疏”、“芙蓉落”,表明光陰流逝,不可挽回。思婦“織錦未成”,寫相思之意,表悲愁之情。
讀第二首詩,就要先弄懂“織錦”這個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十六國時前秦秦州刺史竇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蘇蕙思之,織錦為回文鏇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皆成章句,詞甚悽惋。後人稱之為“迴文錦”、“璇璣圖”。圖共八百餘字,可讀成詩二百餘首,或雲七千九百餘首。因此,“織錦”,即織錦以寄相思之意。由此可知,詩中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遊宦,或征戌,不必坐實。
“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讀者可以想像這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鳳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其惆悵為何如。舒亶《虞美人·寄公度》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於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淒涼氣氛。在古詩詞中,蛩聲往往同織婦聯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蟋蟀》詠蟋蟀云:“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抒。”陸龜蒙《子夜變歌》:“蟋蟀吟堂前,惆悵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雲將暮,又是一年,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姜齋詩話》也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共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下,一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餘韻悠然。

作者簡介

崔國輔
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開元(713-741)進士,官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部。天寶(742-756)年間貶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馬。以五言絕句著稱。其詩多擬南朝樂府民歌,寫宮閨、田園兒女之情,含思婉轉,風格清新活潑。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