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與慈禧》

港版《德齡與慈禧》的海報港版《德齡與慈禧》的海報

1.德齡簡介

2.《德齡與慈禧》梗概

3.編劇何冀平對《德齡與慈禧》的創作

4.香港導演楊世彭談《德齡與慈禧》的創作

5.中戲版《德齡與慈禧》

1.德齡簡介

清朝末年,故宮中有兩位特殊的人物——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清朝前駐法公使裕庚的女兒德齡和容齡姐妹。德齡和容齡曾隨父親出使過日本和法國,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陶。在宮中,兩姐妹與慈禧太后朝夕相處了兩年,大到慈禧接見外國使臣,小到慈禧的生活瑣事,德齡姐妹都要參與。

德齡:一位從晚清宮廷走出的美籍華人女作家,她是清末三品外交使臣裕庚的三女兒。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清朝,那個絕大多數中國女人裹著小腳、目不識丁的年代,德齡跟隨父親出使國外,學會了八國語言,還學會了插花、芭蕾舞,是“現代舞之母”鄧肯的親傳弟子。
1903 年,德齡和妹妹榮齡進宮成為慈禧的御前侍女。姐妹倆在晚清皇宮裡與古舊的體制不可避免地發生對撞。然而德齡同時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寵愛,擔任慈禧的御前翻譯、光緒的英語老師,陪伴慈禧化妝、遊玩、看戲、學車、寫字、觀花、賞狗、擲骰……兩年後,隨著德齡的宮廷婚姻失敗和父親去世,姐妹倆出宮。
德齡遠走美國,後據其兩年皇宮經歷相繼出版了7 部英語作品。德齡筆下的慈禧更細節、更女人,讀來很有趣。

2.《德齡與慈禧》故事梗概

十八世紀末,一個生長在西方,受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齡跟隨父親回到中國,來到了重門封鎖的紫禁城。面對專制的慈禧,絕望的光緒,一群爭風鬥氣的後宮宮眷,迂腐不堪的八旗官僚,她青春逼人,充滿活力;她觀念中的西方文明與宮中的陳規舊律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德齡與慈禧這兩個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一老一少,一尊一卑,相遇在此歷史的一刻,她們相悖相惜,引發一段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3.編劇何冀平對《德齡與慈禧》的創作

編劇:何冀平。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專職戲劇創作。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
編劇何冀平也很喜歡德齡筆下的清宮,在晚清一味挨打的歷史中,唯有這一段在她看來是“光明”的。早在創作《天下第一樓》前,何冀平就想把德齡和慈禧的故事搬上舞台。然而原著很瑣碎,無從下手,直到8 年後,何冀平才做好了創作《德齡和慈禧》的準備。何冀平的作品比她本人的名氣大。
最早她是人藝編劇。1988 年,她用3年時間完成的《天下第一樓》上演,這部以全聚德烤鴨店為背景的話劇成就了她。當年她只有30 多歲。徐克看了這部戲後,開始找兩樣東西—北京烤鴨和何冀平。兩人的合作催生了《新龍門客棧》,後來又有了《黃飛鴻》。1989 年,何冀平離開人藝到香港發展。在香港高速運轉的編劇機制下她創作了《香港故事》、《楚留香》、《新白娘子傳奇》等影視劇。1997 年,何冀平應邀成為香港話劇團的駐團編劇。當時香港話劇團只有兩個駐團編劇,其中之一就是何冀平。
香港回歸前夕,何冀平終於對寫《德齡和慈禧》有了一點衝動:“我決定把劇本定位在兩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女皇’,一個是年輕女子。她倆的對比反差非常強烈,一主一仆、一老一少、一古一今、一中一西,加上她們的心態對比,傳統和現代的對比,這樣就有戲了。”
劇中慈禧由盧燕扮演。我曾看過2006 年的大劇場版本,當時盧燕78 歲,穿著花底鞋,小女兒嬌羞般地牽著榮祿的手,跟榮祿撒嬌抱怨那些主張變法的大臣。
在舞台上裝嫩很容易演砸,但盧燕演得活靈活現。君王的威嚴、喜怒無常,女人的苦悶、單純,母親的柔軟、包容,這些變化的尺度分寸,盧燕拿捏得非常精到。當她厲聲訓斥奴才時,她就是個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但轉瞬,她便充滿好奇、躍躍欲試地想登上火輪車;夜間,她和光緒促膝回憶童年點滴,完全讓人忘記了她和皇帝間有著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但也讓人害怕,不知道她溫存的臉龐哪一瞬就會變得猙獰。
《德齡和慈禧》在香港獲得5 項大獎,4 度重演。這在香港舞台界是相當少見的。這齣劇的成功來自何冀平的劇本、盧燕的演繹。今年7月3 日-6 日,作為“相約北京-2008 奧運文化活動?港澳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德齡與慈禧》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演出。
 在舞台上裝嫩很容易演砸,但盧燕演得活靈活現。君王的威嚴、喜怒無常,女人的苦悶、單純,母親的柔軟、包容,這些變化的尺度分寸,盧燕拿捏得非常精到。當她厲聲訓斥奴才時,她就是個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但轉瞬,她便充滿好奇、躍躍欲試地想登上火輪車;夜間,她和光緒促膝回憶童年點滴,完全讓人忘記了她和皇帝間有著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但也讓人害怕,不知道她溫存的臉龐哪一瞬就會變得猙獰。
《德齡和慈禧》在香港獲得5 項大獎,4 度重演。這在香港舞台界是相當少見的。這齣劇的成功來自何冀平的劇本、盧燕的演繹。2008年7月3 日-6 日,作為“相約北京-2008 奧運文化活動港澳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德齡與慈禧》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演出。

4.導演楊世彭談《德齡與慈禧》的創作

談談《德齡與慈禧》的三度製作

香港版《德齡與慈禧》香港版《德齡與慈禧》

-- 楊 世 彭 --
導戲至今,應該將近七十了,但三度執導某齣戲,至今不過五次,現在卻將面臨第六次這樣的經驗。這齣戲就是編寫《天下第一樓》的劇作家何冀平女士的近年新作《德齡與慈禧》,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七日間將屆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與觀眾三度見面。
此劇原為第二屆華文戲劇節在香港召開的揭幕盛典特意編寫,當初是以四面觀眾圍坐的「圓周劇場」(arena stage) 型式展演,由於陣容堅強製作精緻,更因我們能在不容吊景、極難換景的情況下呈現大型清宮戲的華麗,博得各地與會的華人戲劇工作者由衷贊賞,也榮獲該年度香港戲劇協會的多項大獎。2001年一月我在香港話劇團榮休之前,也曾將粵語組重排重演,觀眾的反應也依舊熱烈,這也種下此劇在今冬三度演出的因子。
可是,這次的製作與上兩次卻大不相同。以往的兩次演出,我算是「自縛雙手」,想在幾乎沒有後台及吊景空間的狹窄場地打出一條通路,呈現劇本要求的十三個場景,居然僥倖的交了卷。這次在「鏡框式舞台」(proscenium stage) 的大劇場裏,當然可以揮灑自如地運用傳統式吊景換景手法,充分呈現劇中應有的華貴。方便之餘,倒也不免擔心這次的演出,會不會讓看過以往演出的觀眾,或有「今不如昔」的感覺。
但在看過佈景設計師何應豐先生的設計草圖及臨時模型後,我這份擔心消除了大半。應豐本是當初首演的合作夥伴,他既能在那觀眾圍坐、缺乏換景空間的環境裏以虛代實,漂亮的完成任務,現在束縛盡去,自然得心應手,但卻也能保持我們當初定下的簡約原則,以兩組可以前後推動的「紫禁城門樓」及「宮殿扇櫳」組成佈景的主要部份,加上若隱若現的皇座,及一些簡單的桌椅宮燈之流,在燈光的襯托下顯現十幾種不同的場景變換。這套設計,充分展現了近代舞台用景虛擬、換景暢順的原則。
服裝設計師陳俊豪先生也是首演時的合作夥伴,他在設計亞洲各大五星級旅館室內裝璜大紅大紫之餘,還能抽空為香港劇界服務,真是我等的福份,而他為此劇設計的華美服裝頭飾,當初就令人眼睛一亮,這次精益求精,當會讓觀眾驚艷激賞。燈光設計師簡立人教授是我的新夥伴,今年六月曾為我台北的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設計燈光,成績斐然;在他的「點染」之下,應豐的門樓及扇櫳必會賞心悅目,劇中的各類情緒也可經由燈光充分渲染。

港版《德齡與慈禧》中的慈禧與榮祿港版《德齡與慈禧》中的慈禧與榮祿

更加難得的就是此劇的演員陣容了。我們將會遵照1998年首演的規格,以粵語及普通話兩組演員同排同演。粵語組以話劇團全體演員飾演全劇大小三十幾個角色,自然整齊紮實。德齡一角由新進演員黃慧慈擔綱,跟以前的陣容略有不同,但精彩可期。普通話組請來國際影星盧燕女士再度飾演慈禧,目前華語演員中無人可及。德齡一角由近年活躍香港及國內劇壇的焦瑗小姐擔綱,也會令觀眾有驚艷之感。國際影星曾江先生為我們飾演九門提督榮祿一角,兼演粵國語兩組,精彩可期,而他與慈禧的愛情戲,乃此劇獨有者,觀眾大可拭目以待。國語組的光緒一角,請到京昆演員兼導演耿天元先生助陣,也將會令香港的話劇觀眾耳目一新,認識這位優秀的演員。
最後應該談到這齣戲與一般清宮戲的不同之處。劇作家曾說這是她寫作以來最得意的作品,我個人也覺得它比何女士的成名作《天下第一樓》更勝一籌,主要是她寫到了歷史人物極富人性的一面。我本身對清史及清宮人物頗感興趣,也看了不少小說傳奇,高陽撰寫的十幾部以清宮或晚清人物作為題材的小說我全部讀過,有關德齡郡主的幾本專書,諸如《御香飄緲錄》、《宮中二年記》等,我亦早己讀過。當初為了這齣戲的製作,我更閱讀不少有關太監宮女、清宮生活、甚至光緒秘史之類的書籍,在這些閱讀中,我發現不少前所未知或不曾留意的資料,諸如帝後的實際生活,竟是如此的辛勞乏味。
光緒的皇后隆裕是最好的例子。她是慈禧的內侄女,面貌平庸,言語無味,素來不得皇帝的歡心,有些書上還說他倆從未真正洞房。慈禧每晨五時起身,皇后必須事先梳妝整齊到寢宮伺候,慈禧進膳時她亦須伺候,等她老人家吃完之後再與其他宮眷站著吃剩下的飯菜。慈禧午休時她才能回宮略事休息,然後再回「老祖宗」身邊陪侍。晚飯也是站著吃,一年之中祇有一天可以坐下吃飯,就是每年一次陪侍皇帝進膳。現代婦女還有年假公休及週末假期,清宮的皇后卻無這種享受。夫妻感情若好還則罷了,但光緒對她卻又不理不睬,這位皇后腹中怨氣之多,大家可以想像。
光緒在珍妃死後日子十分難過,眾所週知,他的怨氣,又該向誰發洩?其實大權在握的慈禧,她的精神生活卻也相當空虛。鹹豐皇帝過世之後她花了四十幾年扶養同治及光緒,親子及養子都不貼心。九門提督榮祿是她青梅竹馬的至友,在本劇中更是她的情人,但在禮教體制的束縛下絕不允許這對戀人結合,她那芳心的空虛,也在情理之中了。她與光緒雖有政治上的異見與鬥爭,但光緒自四歲起就由她親手扶養,這份親子之間的母性,也是自然的流露。這些,都是《德齡與慈禧》著筆的重點,有些也是我在參閱資料之際心絃震動,隨即說動劇作家溶進劇情裏的素材。這齣清宮戲因之也頗富現代氣息,在交待德齡與慈禧這對忘年之交的傳奇裏,更揭露了光緒、隆裕、慈禧這三位悲劇人物極近人性的一面。這些場景在何女士筆下顯得極其動人,無怪乎此劇乍一首演,她就榮獲當年「最佳劇本」的獎項,也讓香港劇壇增添了一位優秀的生力軍。為了這次的三度演出,何女士在整理劇本之餘更加寫了一場戲,香港觀眾不妨拭目以待。
這次返港排戲,真是一件賞心樂事。在排練場上目睹粵語國語兩組演員同時排練輪換上陣,在短短三星期內即已純熟,他們的辛苦、努力與驚人效率,真使我暗中欽佩。兩組的主角分別在另一組擔任太監宮女,這在其他華語劇壇應是難見的現象。我在激賞他們賣力創作之餘,不禁私下慶幸能有這群優秀的演藝專材與我齊心合作,也相信這齣大型原創劇的第三次製作,應會得到觀眾的歡迎。
(本文作者楊世彭博士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榮休教授,香港話劇團榮休藝術總監。)
5.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大戲《德齡與慈禧》

導演:任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曾先後導演話劇五十餘部。
編劇:何冀平。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專職戲劇創作。
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

中央戲劇學院04級表導混合班畢業大戲中央戲劇學院04級表導混合班畢業大戲

故事梗概:
十八世紀末,一個生長在西方,受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齡跟隨父親回到中國,來到了重門封鎖的紫禁城。面對專制的慈禧,絕望的光緒,一群爭風鬥氣的後宮宮眷,迂腐不堪的八旗官僚,她青春逼人,充滿活力;她觀念中的西方文明與宮中的陳規舊律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德齡與慈禧這兩個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一老一少,一尊一卑,相遇在此歷史的一刻,她們相悖相惜,引發一段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演出:導演系2004級導表混合班
演出時間地點:
2008年1月6日——1月15日,每晚18:45進觀眾,19:15開演。
地點: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