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莫福夫人》

《德莫福夫人》

這是一個冰清玉潔的美國少女和一個法國名門望族的花花公子的婚姻故事。年輕的美國人郎莫爾到了巴黎,愛上德莫福夫人。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一個冰清玉潔的美國少女,嫁給了一個法國的花花公子德莫福男爵。雖有花容月貌,但仍挽不住丈夫尋花問柳之心,這時,年輕的美國人朗莫爾闖入了她平靜的生活。但德莫福夫人斷然拒絕了郎莫爾的求愛,仍忠於丈夫。幾年後,浪子回頭的男爵向妻子懺悔,並真的愛上了她,但也遭到了她冷峻的拒絕。這樣一個傳奇故事一定值得大家去讀。

內容簡介

德莫福男爵終日花天酒地,荒淫無度,並有個法國情婦;他甚至還鼓勵郎莫爾去勾引自己的妻子。德莫福夫人斷然拒絕了郎莫爾,仍然忠於丈夫。幾年後,郎莫爾才知道,德莫福男爵終於向妻子懺悔,並真的愛上了她;但遭到了她冷峻的拒絕。德莫福男爵最終因絕望而自殺。

作者簡介

詹姆斯,H.(HenryJames1843-1916),小說家。1843年4月15日出生於紐約。父親亨利是哲學家、神學家,長兄威廉是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偽創始人。他生長在一個富有教養的家庭中,象當時許多有素養的美國人一樣,羨慕古老的歐洲文明。自幼往來於歐美之間,1875年起定居倫敦。1915年因美國一時未曾參加世界大戰,忿而加入英國籍。1916年2月28日於倫敦病故。
詹姆斯幼年在家庭教師指導下學習。1862至1864年在哈佛法學院求學,並與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威·迪.豪威爾斯相識。1864年開始寫作文學評論與短篇小說。1875至1876年在巴黎結識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莫泊桑、福樓拜、都德和左拉,以及英國作家羅·路·斯蒂文森等。他因殘疾未能在南北戰爭時服役。長期以來勤奮寫作,著作浩繁。191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1912年獲得牛津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稱號。1916年英國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職勳章。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遊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交往之間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這表明作家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這是深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所懷有的人文主義傾向,而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對貧苦大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作者讚美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個人品質和他人利益高於一切。
重要的長篇小說有《一個美國人》(1876-1877),《貴婦人的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5-188g),《卡薩瑪西瑪公主》(1885-1886),《波音敦的珍藏品》(1896),《梅西所知道的》(1897),《未成熟的少年時代》(1899),《聖泉》(1901)和後期的三部作品《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
著名的中短篇小說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遺稿》(1888),《真正的貨色》(1890),《小學生》(18992),《螺絲在擰緊》(1898),《叢林猛獸》(1903),《快樂的一角》(1909),以及一組描寫作家、藝術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說。
詹姆斯寫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國作家,如喬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東尼·特羅洛普、霍桑、愛默生、巴爾扎克、喬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國詩人和小說家》(1878),《一組不完整的畫像》(1888),《觀感與評論》(1908),《有關小說家的短評》(1914),《筆記與評論》(1921)等。他的遊記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圖景》(1883),《在法國的一次小小旅遊》(1885),《在英國的時候》(1905),《美國所見》(1907),《在義大利的時候》(1909)。自傳三種:《童年及其他》(1913),《作為兒子與兄弟》(1914),《中年》(1917)。

目錄

關於《德莫福夫人》
德莫福夫人
精彩書摘
這位陌生的太太,乍看之下,也許並不是個美人,也不像個美國人,但再過細一看,就會發覺她的確長得很美,也的確是個美國人。她生得窈窕姣美,臉色本是蒼白的,卻泛著一層淡淡的紅暈,顯然是剛剛激動過一陣子的。最使郎莫爾心動的,是她臉上那一對柔美的、無精打采的灰色眸子,配上一張特別富於表情而隨時預備說話的嘴。她的前額,若照古美人的標準來說,顯得有一點兒過寬,而她那一頭棕色的濃髮梳的式樣又過了時,那種髮型在當時是非常難看的。她頸子纖細,胸部單薄,但這與她頭部一些利落而迷人的動作卻更相稱,她愛時而把頭向後那么一擺,非常專注的樣子,她那鴿兒似的眸子卻又向旁一瞥。她為人似乎很機警,卻又是冷漠的,安靜而有思想,卻又是忐忑不安的。郎莫爾一下就看出來了,她即使算不上是個艷光逼人的美人兒,至少她這個人是非常逗人喜歡的。就是這個印象使得他對她特別大度,不挑三剔四了。他察覺他這一來是打斷了兩位太太的知心話,於是,當他由梅姬的媽媽(卓泊爾太太)那兒得知她要搭六點鐘那趟火車回巴黎之後,便覺得應該是告辭的時候了。他答應和她在車站見面。
也許就是因為這幾句俏皮話傷了德莫福老太太的心,當俞斐美在那兒的期間,老太太多半是耽在她自己的房中,於是,俞斐美那天使般的天真就完全聽任這位男爵去擺布了。然而,最糟糕不過的事,是俞斐美的天真也就因此被挑逗得更其天真了。德莫福先生就是這個女孩粉紅色夢境中英雄的現身,與她幻想中的那個人物竟完全相符合,符合得叫她害怕,就如同她看見了畫中人從畫框中走下來一樣的害怕。他正是35歲,這個年齡,說老吧,卻大有熱情一番的可能,說年輕吧,他所想得出的見解又足可使一個單純的女孩子聽起來認為是個殊榮。他也許比俞斐美那位嚴峻的、唐·吉訶德式的理想人物稍稍漂亮一點兒,但是,他那副漂亮面孔,沒有幾天工夫,她也就看順了眼,就是他長的醜陋,這么幾天她也會看順眼的。他沉靜、厚重、佼佼不凡。他很少講話,就是講,也不之乎者也地咬文嚼字,語調中有一種高雅的味道,一天臨了,那些話還在這個女孩的耳畔繚繞。他很少直接對她獻殷勤,但他偶爾說一兩句話(倘若他只問她是否可以在她面前抽菸),便非常溫存地隨之一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