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經》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經》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經》,九十六卷,附考證,宋岳氏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英殿刻本。版框。每書之前分別冠有清高宗為宋版《易》、《書》、《詩》、《禮》、《春秋》所寫七言律詩一首。正文每頁版心上均刻“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本”12字。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經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經》,九十六卷,附考證,宋岳氏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英殿刻本。版框

21cm×13.6cm。半頁8行,行17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雙魚尾。卷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御筆《五經萃室記》,鈐“古稀天子之寶”、“猶日孜孜”朱印2方;卷首雕“古希天子”、“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等印12方;每書之前分別冠有清高宗為宋版《易》、《書》、《詩》、《禮》、《春秋》所寫七言律詩一首。正文每頁版心上均刻“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本”12字。

該書為包背裝。藍地灑金綢書衣,仿金粟山藏經紙書籤,上題墨筆正楷書名。書頁正面摺疊,版心向書口,書頁兩邊的邊欄均向書背,用紙捻裝訂後再用整幅灑金綢包裹書背。該書裝幀精美,款式古雅,基本保持了原書的時代風貌。這是嘉慶二年(1797年)火災後乾隆帝令仿宋本翻刻的《五經》,基本保持了原本風格,連歷代藏書印都無一遺漏。但美中不足的是略去了底本版心下的刻工姓名。而在每卷末頁左邊欄外下方刻上一行翻刻時的寫工姓名,如“內閣中書臣費振勛敬書”等。

宋代有九經刻本,初以建安余氏、興國於氏為善,其後,廖剛厘定二本進行重刻。岳氏在廖本基礎上參考家塾所藏的23種不同本子反覆勘誤覆對,並增加《公羊》、《穀梁》二傳和《春秋年表》、《春秋名號歸一圖》二書,重新鐫刻於相台家塾。在部分卷末刻有“相台岳氏刻梓荊溪家塾”刻書牌記。岳氏撰有《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書,闡明校刊宗旨和法則。岳氏刻本《相台九經》考證精密、審慎,版刻精良,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和推崇。

清初諸藏書家皆不藏《相台九經》的全本。清廷先得《春秋》藏於昭仁殿,後又得《易》、《書》、《詩》、《禮記》藏於御花園養性齋。清高宗弘曆念此五經“幸合則不可使復分”,遂在昭仁殿後廡另闢一室,專藏《相台五經》原本,命名為“五經萃室”,並令詞臣翻刻,每卷之末附有詞臣撰的文字異同考證。《易》十卷,用王弼注本;《書》十三卷,用孔安國傳本;《詩》二十卷,用《毛詩》鄭玄箋本;《禮記》二十卷,用鄭玄注本;《春秋》三十卷,用杜預《經傳集解》本。每卷之後列有岳氏校勘考證。此書為後世研究古代經學保留了重要資料

《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中著錄。

返回:武英殿刻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