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是作家孟憲實的代表作,於1962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得到較好發展,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為“貞觀之治”。貞觀時期的中國,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在中國歷史上,貞觀時代是唯一的。這段時間雖然不長,地位卻極其重要。貞觀時代不僅創造了君主時代最文明的政治環境和最和諧的君臣關係,還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業,為此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樹立了楷模。李世民憑藉什麼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業績?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中國能夠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時地利人和?這成為唐朝以後歷代政治家和史學家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作者簡介

孟憲實,1962年生,黑龍江訥河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
1983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奔赴新疆,在新疆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後出站。著有《敦煌百年》、《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武門之變》,2007年5月主講《貞觀之治》。為電視劇《貞觀之治》的編劇(與作家阿城合作)。

編輯推薦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
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有多遠?不是歲月蒼茫,是什麼阻隔我們與歷史接近?撥開文字記錄的重重迷霧,作者引領我們發現歷史真相,領略貞觀風采:情感的純粹、人性的光芒、權力的理性、國家的尊嚴……
偉大的時代,自有偉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舊照耀今天。
本書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面民。

目錄


引子:貞觀之治的前夜
第一講 政治世家
 一、皇親國戚 家族顯赫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
 三、紈絝少年 玄鑒深遠
第二講 晉陽起兵
 一、馬邑兵敗 謀劃舉兵
 二、矯詔徵兵 巧妙布局
 三、煬帝親信 刀下冤魂
 四、煬帝親信 刀下冤魂
 五、聯合突厥 忍辱稱臣
 六、晉陽起兵 誰是首謀
 七、亂世英豪 各懷異志
第三講 李淵稱帝
 一、處心積慮 暫緩稱帝
 二、烽煙四起 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變 楊廣斃命
 四、李淵登基 大唐建立
第四講 劉文靜案
 一、小妾失寵 誣告夫君
 二、案情複雜 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 敲山震虎
 四、歷史謎團 眾說紛紜
 五、君臣父子 皇權至上
第五講 秦王破陣
 一、知子莫若父 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劉武周 逼降尉遲恭
 三、王世充稱帝 秦王攻洛陽
 四、一舉滅雙雄 中原得統一
 五、立汗馬功勞 備帝王之資
第六講 太子之爭
 一、全面準備 蓄積待發
 二、功高不賞 扶持太子
 三、楊文幹事件 李世民之謀?
 四、太子險被廢 皇帝又反悔
第七講 兄弟鬩牆
 一、齊王元吉 暗藏野心
 二、政治聯盟 各懷心事
 三、太子設局 狠招迭出
第八講 玄武喋血
 一、烏城戰報 疑雲重重
 二、秦王定計 擒賊擒王
 三、禁門喋血 兄弟殞命
第九講 太宗即位
 一、計中計 謀中謀
 二、回天乏術 秦王奪權
 三、敦煌文獻 透露真相
第十講 天下和解
第十一講 貞觀路線
第十二講 皇帝納諫
第十三講 良臣魏徵
第十四講 長孫皇后
第十五講 以人為本
第十六講 高昌風雲
第十七講 太子危機
第十八講 太子廢立
第十九講 未雨綢繆
第二十講 貞觀之魂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與插圖

引子:貞觀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個皇帝唐高祖李淵統治的第九年。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發了軍事政變。秦王李世民設伏於玄武門,殺死了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隨後控制首都長安,控制了李淵和他的朝廷。兩個月以後,李世民代替李淵成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歷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一個圍繞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帶領唐朝走向繁榮,因為李世民的年號叫做“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君臣創造了一個歷史的政治奇蹟,以後的中國曆朝歷代,常把貞觀之治作為帝王學習的典範。帝國體制下,唐太宗創造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始終難以逾越。但是,貞觀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絢麗的朝霞,是穿過玄武門之變的淋淋鮮血才普照大地的。
資源的有限性,是人類內部爭奪的根源。所有資源集中的領域,無不引發鬥爭的鏇渦。二桃殺三士,特別凸顯人類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時代,人類鬥爭的最集中的領域當然就是政治,因為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權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體現。
在最高的權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線都會面臨挑戰。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嚴壁壘都會顯得脆弱而低下。
權力形同禍水。
但是,權力和權力鬥爭並不能因此被打入醜惡的深淵。這如同戰爭,任何戰爭都攜帶毀滅,但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醜惡的。烈火可以毀滅一切,但是鳳凰卻可以在烈火中誕生。政治鬥爭受人關注,並不僅僅因為它的戲劇性,是非善惡亦在其中。
這是歷史的缺憾還是歷史的辯證法?
貞觀年號一共使用了23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貞觀之治是一種歷史評價,用來肯定貞觀時期取得的歷史成就。這類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國古代挑選最典型的統治良好的時期,則只有貞觀時期。雖然貞觀時期的中國,也並非盡善盡美,但是在中國古代存有記錄的漫漫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貞觀時代是唯一的。
貞觀時代,創造了君主時代最文明的政治環境,最和諧的君臣關係。唐太宗是歷代皇帝中最聖明的君主,心胸開闊,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聰明智慧。魏徵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賢臣,有膽有識,盡忠盡職,恥君不如堯舜,強調以民為本。
貞觀時代,創造了君主時代最和諧的社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從此成為描繪和諧社會的共同願景。
貞觀時代,中國具有崇高的國際地位,從唐太宗開始,唐代皇帝被周邊民族和異邦推為“天可汗”。
貞觀時代,制度建設卓有成效,法制觀念突出,不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業,也為此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樹立了楷模。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中國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後,這成了歷代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十分關注的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還是願意從人的角度切入,展開我們的觀察。很多朝代,最高當局的內部殺戮,往往引發更大更殘酷的政治鬥爭,兵連禍結,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門之變的明天,卻是貞觀之治的輝煌燦爛。
讓我們從核心人物李世民開始,了解玄武門之變的深遠背景。
讓我們從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中把握貞觀之治的歷史緣由,看貞觀之治這隻美麗的鳳凰,是怎樣從烈火中誕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