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門》

《後門》

《後門》是由李翰祥導演,王引,王愛明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1960年上映。

《後門》《後門》
導 演:李翰祥
編 劇:王月汀
主 演:王引 王愛明 胡蝶 井淼 李香君 (更多)
上 映:1960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黑白
時 長:99分鐘
類 型:劇情片

故事梗概

作家徐大鶴夫婦結婚8年恩愛如初,唯一憾事是家中沒有孩子。他家前面住著再婚的何澤美先生,身邊有一與其前妻所生的女兒阿琳。由於何先生無暇顧及,後母又不過問,阿琳終口在面對徐家的後門邊玩耍,這引起了徐氏夫婦的注意。他們很喜愛阿琳,後經兩家協商,徐家辦理了領養手續,把阿琳領到家裡來做了女兒。從此徐家出現了笑聲,充滿了生氣。阿琳的生母史女士很想念阿琳,想把她領回去,被徐太太拒絕,但是她同意史女士經常來探望阿琳。從此史女士成了徐家的常客,和徐太太成了好朋友。一次史女士生病住院,徐氏夫婦見到阿琳探望母親時流露出來的真情,深有所感,終於同意讓阿琳回到生母的身邊。

導演風采

李翰祥 ,中國香港電影導演、製片、編劇。生於遼寧錦州。40年代就讀於北平國立藝術學校,專修油畫。在上海實驗戲劇學校專修戲劇、舞台表演、電影。1948年赴香港。輾轉於大中華、長城、大觀、永華等影業公司,從事演員、大道具畫家、服裝管理、編劇、助理導演等工作。1954年執導《雪裡紅》 。同年進入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先後編劇古裝影片多部,其中《貂蟬》獲1958年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江山美人》獲1959年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楊貴妃》獲1962年第一屆台灣金馬獎優秀作品獎及錄音編輯獎、第十五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武則天》Woo Ze Tan Queen 獲1963年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同年《梁山伯與祝英台》Liang Sanbo and Zoo Yintai,獲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女主角、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美術、音樂、錄音獎。1966年《西施》Xishe Beauty獲第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彩色攝影獎。他也編導反映現實的影片,如《後門》獲1960年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此時,他已移師台灣組建國聯影業公司。《楊子江風雲》獲1969年第七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獎。1971年《緹瑩》獲第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男主角、黑白攝影、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美術獎、最佳亞洲傳統文化獎。1973年《傾國傾城》獲第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女主角獎、美術獎。7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作家的崛起與台灣武俠片與愛情片的繁榮使李翰祥辟清史片的蹊徑求得生存並走向世界市場。先以取材金瓶梅小說的《金瓶雙艷》 (又名金瓶雙月)Golden Lotus 1975,開創“風月片”的新潮。後以《瀛台喋血》1976、 《佛跳牆》1977、 《軍閥趣史》1979、 《火燒圓明園》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lace、 《垂廉聽政》Reign Behind the Curtfain 1983/《火龍》The Last Emperor Aixin Jue Ruo Puyi’s Latter Life(制劇)1987、《西太后》The Empress Dowager(制、劇)1989等清史片再樹輝煌,並送往日本等亞洲國家展映。但為此台灣當局禁止他到台灣,港台片商又不請他拍片,沉默長達13年之久。1996年解禁。正當他重新實踐壯志赴北京拍攝《火燒阿房宮》時終因操勞過度倒在拍攝現場,壯志未酬。1993年台灣金馬獎30周年舉辦紀念活動,選有《雪裡紅》、《梁祝》、《西施》、《揚子江風雲》、 《緹縈》五部作品

演員簡介

胡蝶原名胡瑞華,1908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1924年考入上海電影學校第一期演員訓練班。結業之後便參加了無聲片《戰功》的拍攝。1924—1927年她先後在“天一”、“友聯”等影片公司的影片 《秋扇怨父》、《鐵扇公主(1927)》等20多部古裝片中飾演角色。1928年她進入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導演鄭正秋、張石川很賞識她,不僅重用她主演公司的影片,而且請人為她寫劇本。她主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火燒紅蓮寺(第4集)》(3—17集)以及《啼笑姻緣(1932)》《空谷蘭》等片。1931年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
1933年,隨著左翼電影運動的蓬勃發展,胡蝶先後主演了《狂流》、《脂粉市場》、《鹽潮》、《姊妹花》等影《漁光曲》等影片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展,隨後又赴德、法、英、意等國訪問。全團七人中,只有她一個是演員,她是中國第一位出國訪問的女明星。回國後,她又積極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先後主演了《夜來香》、《永遠的微笑》等影片。抗戰勝利後,她在香港主演了《春之夢》、《錦秀天堂》等影片。1959年,她主演了邵氏公司的《苦兒流浪記》、《後門》等影片,她因《後門》一片而獲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67年,她在拍攝完成《塔里的女人》後息影。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終年81歲。
胡蝶從影近半個世紀,主演了百餘部影片。她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為她贏得了三十年代初“電影皇后”的美稱。她是中國早期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趙明,原名趙炳章,中國電影導演,電影教育家。1915年1月生於江蘇揚州。幼時在私塾讀書時即喜愛繪畫,摹仿戲劇演出,對藝術有濃烈愛好。1933年他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課餘從事戲劇活動。1934年加入左翼劇聯,後擔任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和業餘實驗劇團的舞台美術設計。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抗戰爆發後加入抗敵演劇隊,在上海、武漢等地演出,歷任秘書,編導,演員,美術設計等工作。導演話劇《勝利進行曲》 、 《愁城記》《水鄉吟》《杏花春雨江南》等。1947年在國泰、崑崙等影業公司任特級副導演,導演。1949年與嚴恭合作導演《三毛流浪記》,導演對影片採取誇張風趣的諷刺喜劇形式的處理,是一次成功的嘗試,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執導《團結起來到明天》《鐵道游擊隊》等片,趙明導演影片既重人物刻畫,又注意較強的戲劇性情節的藝術表現手法,影片樸實,清晰,流暢,1957的拍攝《鳳凰之歌》 ,影片格調清新,具浪漫主義色彩,1960年任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副校長兼導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馬電影製片廠導演《年輕的一代》。同年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1984年與司徒兆敦合作導演《青山夕照》
趙明在導演藝術風格方面,注重電影的民族化,民眾化,重人物,又兼顧場景,善抒情,又著力於曲折跌宕的戲劇情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