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哲學文化》

《後哲學文化》

《後哲學文化》由美國當代著名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理察·羅蒂在其學術生涯的不同時期所發表過的論文集結而成。本書不僅批判了分析哲學運動,而且還批判了一個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即對尋求現象背後的絕對實在的表象感興趣。作者倡導一種嶄新的“後哲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無論牧師、物理學家、詩人、政治家都不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而那些特別出眾的人不過是善於成為人的人。同時也不存在可以作為一切學科之“樣板”的學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後哲學文化(羅蒂自選集)後哲學文化(羅蒂自選集)

選收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界各主要流派影響較大的著作。通過有選擇的譯介,旨在增進文化積累,拓展學術視野,豐富研究課題,為了解和研討現代西方哲學提供系統而完整的第一手資料,以利於我國理論界、學術界深化對西方文化的借鑑和批判。

作者簡介

理察·羅蒂(RichardRorty,1931-2007),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羅蒂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羅蒂的主要著作在國內出版的有:《哲學和自然之鏡》及《後哲學文化》等。

理察·羅蒂生前親自選取在其學術生涯的不同時期所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經過分類整理而成本套自選集,其中大多數論文是第一次在國內出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編輯推薦

本書由美國當代著名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理察·羅蒂在其學術生涯的不同時期所發表過的論文集結而成。本書不僅批判了分析哲學運動,而且還批判了一個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即對尋求現象背後的絕對實在的表象感興趣。作者倡導一種嶄新的“後哲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無論牧師、物理學家、詩人、政治家都不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而那些特別出眾的人不過是善於成為人的人。同時也不存在可以作為一切學科之“樣板”的學科。

圖書背景

理察·羅蒂,當今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與自然之鏡》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哲學界和人文科學領域引起過三大震動。《後哲學文化》是經作、譯者精心編選而成的,反映了作者自《哲學與自然之鏡》以來的思想變化。它不僅批判了分析哲學運動,而且還批判了一個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即對尋求現象背後的絕對實在的表象感興趣。如果啟蒙運動給我們帶來的是後神學文化,那么對柏拉圖主義傳統的超越將會導致後哲學文化的誕生。

掃描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後哲學文化

後哲學文化後哲學文化

原名:Post-PhilosophicalCulture
作者:(美國)理察·羅蒂
版本:掃描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書號:7532735095發行時間:2004年07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截圖

內容截圖內容截圖

書評

讀《後哲學文化》所記
早段時間,廣州三聯書店關閉,關門前我掃了一批書,其中包括美國哲學家羅蒂自選集系列中的《後哲學文化》(理察.羅蒂黃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

讀哲學,必須靜居、靜心、靜讀,一點也不能急躁,也不能為俗事打擾,那才能看出味道。也由此,那段時間只要有空閒,我把自己關閉在房間裡,把窗也關了,拉上厚厚的窗簾,打開落地燈,坐在藤椅上,不讓外界一點聲響干擾,用心去讀《後哲學文化》,靜靜享受著哲學帶來的思辨樂趣。讀完後,又先把它放在一邊,擱一段時間,這兩天才把它翻出來再看,裡面那些橫線以及很多的手寫批語,卻象不是我寫和劃的,我知道,我的理解又上一層樓了。

理察.羅蒂(RichardRorty,1931-2007),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羅蒂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羅蒂的主要著作在國內出版的有:《哲學和自然之鏡》及《後哲學文化》等。秉承了美國的哲學主流――實用主義的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世界哲學主流的影響,尤其兼收並蓄了歷來與美國哲學相牴觸的歐洲大陸哲學諸要素。
羅蒂在本書中不僅批判了分析哲學運動,而且還批判了一個自柏拉圖以來的,對尋求現象背後的絕對實在的表象感興趣的哲學傳統。他倡導一種嶄新的“後哲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無論牧師、物理學家還是詩人、作家,都不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而那些特別出眾的人不過是善於成為人的人。他也認為,不存在可以作為一切學科之“樣板”的學科。

一、美國哲學文化。
說實話,我一直對美國文化有一種看不起的蔑視,認為美國文化就是以傑弗遜、林肯、威爾遜、羅斯福、馬丁.路德.金等人構成的傳統為驕傲,它與中國文化根本不能放在一起來比較。那是幾百年的侏儒歷史文化與幾千年的巨人歷史文化比較。我記得,早段時間我還在關天寫了一篇《東西文化與中國法治問題》,激烈地與人討論過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認為美國文化有什麼?有NBA,有好萊塢,有迪斯尼等商業味特重的東西,但文化有什麼?我還譏笑那些批評中國,褒揚美國文化的人,認為他們就是吉爾伯特和沙利文劇中的一句話:“白痴願意熱情稱讚所有別的時代,但不是他自己的時代,所有別的國家,但不是他自己的國家。”

但看完《後哲學時代》後,我發現了自己的淺薄。
美國人對美國精神的解釋是實用主義。
我們在接觸美國哲學史時,發現實用主義階段也分為兩段。第一段實用主義是經典實用主義,他們主要關心的不是理論構造而是實際行為,不是形成一般的原則完成神聖使命,而是運用獨特理智解決社會問題。第二段實用主義是新實用主義。因為經典實用主義曾經一度式微,但現在,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的復興,或者說新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的興起,主要是由於實證主義的分析哲學走到了盡頭。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貢獻是提示了許多傳統哲學問題的虛假性,經典實用主義最為重要的是經驗,而對新實用主義來說最為重要的乃是語言。

我們知道,哲學是探究人類的真理的學問,而哲學發展最充分,最有深度的是歐洲,我們一般稱為歐洲大陸哲學體系。美國的哲學發展要怎么走才能跳出歐洲大陸哲學的桎梏呢?那些歐洲哲學先哲大師們,柏拉圖、黑格爾、尼采、康德、海德格爾……美國人是如何去超越他們的思想與成果呢?

反觀中國的哲學界,甚至整箇中國學術界,可以參考美國哲學界的突圍行為。美國的分析主義、實用主義先後興起,特別是從皮爾斯開始至杜威,達到頂峰的美國實用主義已經成了美國文化的哲學:拋棄靈魂的探索,因為那已無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哲學發展已到了不是明辨是非、明辨對錯的階段,這個階段已經完成。現在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也即到達了後哲學時代。
而中國的哲學好像還在那徘徊。

二、羅蒂的哲學貢獻。
羅蒂實用主義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試圖把歐洲大陸哲學用於非大陸哲學的目的:與美國的實用主義結合,以更好地捍衛政治自由主義。

羅蒂發展並充實了實用主義。實用主義的核心問題:人類研究的目標不是發現真理,而是解決問題。羅蒂認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認識是真理,我們怎么能知道其與實在相符合呢?作為這樣一種真理觀的替代物,如果能夠成功地指導我們與世界打交道,我們的認識就是真的。

羅蒂最特別的是他對待元哲學的立場。一般情況下,哲學家通常試圖強調哲學的重要性,就好像神學家喜歡強調神學的重要性,科學家喜歡強調科學的重要性,文學家喜歡強調文學的重要性一樣,各自聲稱自己的領域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和文化的基礎。但有趣的是,作為一個哲學家,羅蒂卻恰恰要否認哲學的這樣一種基礎地位。在他看來,就像在一個民主社會中,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權利,在文化的各個領域之間也應該具有類似的平等關係。那么作為文化的普通一員的哲學,作為社會的一個普通公民的哲學家到底能夠做些什麼事情呢?

我們知道,中國現階段的哲學基礎是辯證法。我們現在分析問題時,總在說“要辯證地分析”,這些都讓人覺得全面分析了所有問題。辯證法在黑格爾那達到高峰。辯證法是否是相對主義?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羅蒂闡述了相對主義的悖論:如果說一切理論都是相對的,那么你說的“一切理論都是相對的”這句話本身也就是相對的了。而如果這句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地真的,那么你就不能說一切理論都是相對的了。另一方面,如果“一切理論都是相對的”這句話本身並不相對而是絕對地真的,那么即使所有其他理論都是相對的,我們還是不能說所有理論都是相對的,因為至少有這樣一個關於一切理論都是相對的理論是絕對的。
看了以上這段話後,我偷偷地笑了。

三、如何對待歷史。
我們如何正確對待歷史?無論這個歷史是輝煌還是黯淡,我們都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哲學認識。後哲學正是在這個背景中繼續著人類的對話。

我們翻看美國以及全球的歷史,好像正在見證黑山的預言之實現,當然我們可以摒棄他在政治層面上提出的“自由民主在全球的勝利”的錯誤,但在其經濟的層面上,芝加哥學院派的“自由經濟在全球的勝利”似乎越來越顯現。
波蘭的大詩人米洛茲說過,具有善良意志的人之所以宣揚共產主義,是因為他們中了黑格爾的毒,認為歷史必然會朝好的方向發展,而共產主義者需要實現歷史自己的計畫。馬克思主義者也是這樣一脈相承的。

面對歷史,展望未來,羅蒂並不是樂觀主義者,我想很多哲學家都是悲觀主義者。羅蒂坦言,他不知道如何避免核戰爭,也不知道怎樣把貧窮國家提升到富裕國家的水平。一點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安排全球經濟才能產生全球的社會公正。羅蒂還說,他不想讓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來管理世界,但那些抗議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人,在羅蒂看來,也沒有提供什麼正面的解決方案。

四、如何處理社會公正與個人興趣之間的關係。
傳統的形上學試圖把它們連線起來,其辦法就是認為個人的完滿只有通過對他人的服務才能實現。羅蒂從哲學和科學,哲學和文學,哲學和政治的關係中進行了充分的闡述。特別是政治,羅蒂一直認為,哲學、宗教和文學等屬於私人的事,而政治則屬於公共的事。羅蒂強調私人的事與公共的事區分開來。

羅蒂進一步主張把社會公正與個人興趣之間嚴格地區分開來。這就是說,我們要學會把我們自己的個人愛好,如對茶藝的愛好,看作純粹私人的事情。但同時我們又有社會正義感,因此當我們看到社會上的不公現象時,我們必須全力加以抵制。在羅蒂的理想社會中,每一個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個人愛好。你可以相信宗教,你也可以做無神論者;你可以喜歡古典音樂,你也可以喜歡現代音樂;你可以去當哲學家,你也可以做文學家。誰也不能把自己做的事情看作是所有真實的人類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其中的每一個也有一種社會責任,這就是防止人們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這也應該是我們中國以後發展的理想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