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商業周刊》

《彭博商業周刊》

2010年4月26日,被彭博集團併購的《商業周刊》全新改版,並更名為《彭博商業周刊》。

基本信息

簡介

《彭博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

2010年4月26日,被彭博集團併購的《商業周刊》全新改版,並更名為《彭博商業周刊》。受金融危機與新媒體崛起雙重打擊,西方新聞類雜誌正試圖通過併購、重組、改版等方式挽救銷量及財務狀況下滑頹勢。由於能夠共享數字平台和信息資源,其協同效應可以節約5500萬美元的管理成本,彭博與《商業周刊》的攜手被業界視為完美姻緣。

對於《彭博商業周刊》的運營狀況,溫以樂稱,“《彭博商業周刊》對於彭博是個很好的平台,幫助我們吸引更多行業的決策層讀者,相反,讀者也能夠從彭博獲得更深入和廣泛的新聞故事、信息數據和分析。”
對於數字沖擊之下的媒體發展趨勢,溫以樂稱,一個例子是彭博自由型(BLOOMBERGANYWHERE),它是一種不管客戶身處何地,都能獲得彭博專業服務提供的所有功能的便攜產品;另一個例子是,彭博定製了與黑莓、iPhone和諾基亞兼容的應用程式,包括時下最流行的ipad上都有。彭博已經布局了全球120個國家市場,全球員工1.25萬人,亞洲2000人。

主要看點

《彭博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

看點1:出版周期真得是周刊嗎?
中國雜誌市場相當神奇。在這個市場,叫周刊的不一定真是周刊,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周刊》和新華社的《財經國家周刊》,至於外刊市場財富中文版和福布斯也本土化成為月刊。

商業周刊中文版就準備做周刊。這無疑是對現代傳播出版周期的大考驗,儘管周末畫報是周報,但往往提前一周多時間就已截稿,如何提升流程速度做一本商業周刊,現代內部是沒有經驗積累的。

看點2:內容版塊設定和英文版一樣嗎?
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翻譯和自采稿件的比例。英文版架構由開篇、全球經濟、企業與產業、政治與政策、科技、市場與金融、封面報導與生活方式Etc.幾大版塊內容組成。

彭博強大的記者隊伍使他有能力維持全方位的報導,現代傳播的現代作協(困困啊、以前中國企業家的高級記者雷曉宇等)應付生活方式Etc綽綽有餘,集團也不缺編譯新聞的能手,但是缺乏專業財經記者,政經缺、產經缺、科技缺、金融缺,而更慘的是,如今市場上已經沒有足夠充足的優秀財經記者。這個從胡舒立阿姨當年創辦財新引發的震盪已經可以看出來了。而如果沒有這些內容,又如何體現商業周刊中文版的意義呢?所以,我覺得中文版過渡階段一定會有翻譯以及專欄(彭博有我最喜歡的兩位專欄作家MichaelLewis和PaulKedrosky),其它政經、產經、科技、金融也絕不會全面鋪開,這本雜誌的欄目設定一定是它試圖吸引的讀者特質決定的。同學們覺得,誰會讀這樣一本商業周刊呢?我覺得,一財周刊應該感受到壓力了。

看點3:誰來做這本雜誌?
三聯生活周刊的苗煒老師已經正式做這本雜誌,彭博接手時找到了時代雜誌的泰蘭吉爾做商業周刊的總編輯,而這個小伙子曾經是個搖滾樂評人,他主政下的商業周刊這一年來變化脫胎換骨。困困說,新聞周刊的楊瑞春老師也會來,那么這本雜誌又多了些新聞屬性。

看點4:廣告與CCT如何協調(客戶創意團隊,俗稱:軟文生產小組)
英文版商業周刊的廣告多為埃森哲、RBS、Intel、GE等諮詢、金融、軟硬體大企業的形象廣告,較少汽車類廣告,幾乎沒有跨P的廣告,這是雜誌發展不同階段的標誌。但同學們也知道,如果沒有汽車類廣告,中國大部分雜誌就可以喝西北風去了,而現代傳播旗下刊物主體風格就是汽車、名表、奢侈品,也許在商業周刊中文版上還可以看到Me&City等來自中國的服裝品牌混搭。

發展策略

《彭博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

“客群信息風格需求變化”難題 破解之策:積極求變、變中求穩
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時效性,逼迫原《商業周刊》不得不求存於“深度報導”。但據美國傳媒業界分析,讀者懷著焦慮的心情去閱讀長篇文章顯然是雜誌訂閱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彭博商業周刊》內容定位仍然是服務高層管理人員、企業決策者以及經濟理論學家,為其制定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長期規劃提供信息與分析參考,同時充分利用彭博的信息資源細緻地報導世界各地的商業信息,擴展國際化視角,讓客群得到全息的世界經濟地圖。為此《彭博商業周刊》每期增加了報導篇目,壓縮了文章篇幅,總頁碼增加20%,每年的發行期數從47期增加到50期。同時,《彭博商業周刊》更加注重新聞性和前瞻性。
《彭博商業周刊》變中求穩,非常重視原周刊深具影響力的欄目與內容,如排行榜。排行榜作為美國頂尖財經雜誌的特色之一,是雜誌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力甚至超過雜誌本身。原《商業周刊》擁有8個知名排行榜,如“最具創新力公司排行”“最佳商業研究院排行”“最佳商業學院排行”等。
僅僅依託於《彭博商業周刊》的紙媒變革,顯然無法應對網際網路及同態新聞業內競爭。彭博正在推動《彭博商業周刊》網站及數字服務化業務,保留原來具有價值、社會影響力的頻道,並進行適度整合。比如原來的公司洞察中心、歷史資料信息庫就被整合到“A-ZINDEX”標題下,分設四個部分,有專欄作家索引、主題索引、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索引。其中後兩者是一個累積36.4萬家公司金融和執行信息的資料庫。這個頻道由於具有強大資料庫的搜尋功能與免費訪問的優勢,擁有大量高端冬粉。
“讀者視覺審美易疲勞”難題 破解之策:借“衛報”之風,徹底顛覆版面設計
彭博的發起人布隆伯格強調客群需要會變遷,要么永遠提供客群所需要的東西,要么失去客群。深諳數字時代媒體資訊運作與經營的彭博,了解視覺傳播要不斷挑戰讀者審美疲勞周期縮短的極限。併購後,彭博撤換了攝影部、設計部的全部人員。《彭博商業周刊》的設計由來自連獲兩次全球最佳設計報紙獎——英國《衛報》的理查?德特利統領,注重增加功能性,貫徹著《衛報》設計“一貫性與多樣性矛盾統一”的精髓,徹底顛覆了原周刊單一、相對保守的設計。
新周刊封面的雜誌Logo由紅色底塊、白字“BusinessWeek”組合,變為“Bloomberg”和“BusinessWeek”固定、大小一樣的字型、字號,自然地處理成兩行,沒有封閉;但顏色在變化,有黑、紅、白色……,網名Logo顏色大多與雜誌顏色實時對應。前者顯示出《彭博商業周刊》設計中表現的一貫性,後者表現出多樣性,減少了客群的視覺審美疲勞。原來Logo的位置依據需要變成重要新聞的導讀塊或導讀條。《彭博商業周刊》現Logo的位置在導讀的下方,Logo下方緊接著封面文章及配圖,其配圖多以圖解的方式出現,用線條及相應的圖形分割、相連而成整體,簡約、大方、清晰。
雜誌導讀頁將相同主題內容的關鍵字列出,方便讀者閱讀。其內頁色系與封面遙相呼應,並利用豐富色彩分割出更多板塊,以便承載更多信息。其文章大塊的標題與醒目的圖片相融合,視覺衝擊力強烈但並不輕佻。圖表也被大量運用,版面看起來端莊而具有活力。
“高端定位與擴大發行量衝突”難題 破解之策:靈活多變,刺激雜誌發行
《彭博商業周刊》客群定位仍然是高層政府官員、製造業、通訊業、銀行業、金融業的精英人士。有所改變的是增加了每年的總期數,提高紙張質量,隨之大幅提高了雜誌定價。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每50期訂價150美元,而有些國家會有些優惠,比如澳大利亞、中國為每58期150美元。
新周刊大幅提價以後,老客戶訂閱量下挫。為刺激發行,8月18日,該刊網站掛出了甚至比原定價更優惠的價格,50期加送4期只需40美元,26期20美元。同時,《彭博商業周刊》加快了數字內容收費改革的步伐。2008年網站的平均獨立訪問用戶達到920萬。
現在該網站對其線上閱讀仍然延續免費政策,但彭博表示將來要像《華爾街日報》那樣對網站部分深度內容進行垂直收費,費用大概是每年100美元。
新線上網站在擴大數字內容影響力的同時,緊跟技術提升、消費潮流加強對潛在用戶的捕捉力。網站站名下直接標出“ipad可用”的提示,點擊進入可以看到《彭博商業周刊》的網站為網民提供了基於三種模式的數據下載:pc、mac、ipad。數字內容的下載收費標準原價是51期162.41英磅,與紙媒訂閱優惠同步,數字訂閱現只需29.31英磅。

發展前景

《彭博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

彭博由現任紐約市長麥可·布隆伯格在1981年創建,僅用了22年的時間,就超越具有150年歷史的路透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除了在全球擁有約140家新聞分社和2200名記者的彭博新聞社,還有全球唯一每天24小時播放的財經頻道彭博電視台,彭博電台也同樣全天提供即時新聞。此外,彭博還有針對專業投資人士的財經出版社BloombergPress和BloombergMarkets月刊。

但這只是彭博的媒體服務。正如彭博公司網站的自我介紹,這家金融新聞和數據公司的業務核心是BloombergProfessional(彭博專業服務)。彭博將BloombergProfessional和其媒體服務整合在彭博終端這個統一的平台上,為全球各地的交易員、新聞機構、金融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實時行情、交易信息、市場歷史數據、投資組合分析和通訊工具等等,彭博終端的30萬用戶才是其根本之所在—而這些用戶主要集中在華爾街。

正因如此,彭博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周刊》完全不同。後者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其內容(通常它的訂閱優惠價格,每年50期雜誌只需40美元),主要收入則來自於廣告。

而彭博賣的是內容終端,其收費高達每年2萬美元,按照30萬終端用戶計算,僅此一項就能帶來60億美元的年收入,占其總收入的85%。這也使得它不像《商業周刊》那樣飽受廣告收入急劇下降的困擾。根據彭博社董事長彼得·格勞爾(PeterGrauer)4月份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提供的數據,公司數據終端的銷量在去年11月達到頂峰後僅下降了2.5%。

彭博對此的解釋是,該交易能強化彭博的線上、電視和移動產品。彼得·格勞爾明確表示,希望能依靠《商業周刊》的品牌和記者資源建成更豐富的彭博電視內容。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彭博完全可以自己新辦一本雜誌,就像它之前做電視台、電台甚至月刊時那樣。這樣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在《商業周刊》網站6月底的改版中,新聞板塊被寄予厚望,希望用戶能把新網站看成經濟訊息的即時新聞來源,這無疑與彭博的網站嚴重重合。
更重要的是,正如彭博總裁丹尼爾·多克特羅夫(DanielDoctoroff)所說,那些影響業界的新聞是由CEO、CFO、交易律師、銀行家和政府官員們所決策的,但這些人一般不是彭博終端的用戶。而《商業周刊》的付費發行量達到93.6萬份,光是其英文版就有約480萬名讀者(按傳閱率統計),這樣的覆蓋面遠非彭博的30萬終端用戶數量所能比。“《商業周刊》能幫助彭博更好地服務客戶,使彭博的接觸範圍擴大到企業和政府權力機構。”丹尼爾·多克特羅夫說。
但彭博顯然不能指望人們都去購買自己的終端—它不僅價格昂貴,甚至還複雜到需要專門的培訓課程來指導用戶如何使用。
對於分秒必爭的交易員們來說,彭博終端提供的實時數據就是吃飯的工具,如果交易對手早於自己獲知最新的訊息和數據,就意味著巨額的損失。可對於彭博希望影響的那些“影響業界新聞”的人士來說,某個訊息晚一分鐘甚至晚一小時知道,可能並沒有什麼大礙。
這意味著彭博仍然只能在這本周刊身上下功夫。交易完成後,彭博負責內容的首席內容官諾姆·皮爾斯汀(NormPearlstine)將會出任《商業周刊》新的董事長。他表示今後的《彭博商業周刊》將會增加頁數,並集中加強編輯工作,以“保證會成為真正的周刊”,因為周刊在當前的市場中仍然具有價值。
我們現在無法得知,成為“真正的周刊”的《彭博商業周刊》會是什麼樣子,但對於毫無消費類雜誌運營經驗的彭博來說,這項任務同樣充滿挑戰。

最近所發布的榜單

《彭博商業周刊》《彭博商業周刊》

1、騰訊
所在國家:中國
市值:435億美元
銷售額:26億美元
銷售增長率:64%
員工增長率:21%
投資回報率:52%
總回報率:33%
全球第一大網路遊戲服務商為騰訊。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除網路遊戲外,騰訊還提供即時通信、網路廣告、電子商務等服務,同時擁有門戶網業務。騰訊今後有可能通過收購活動進入國際市場。

2、蘋果
所在國家:美國
市值:2875億美元
銷售額:652億美元
銷售增長率:52%
員工增長率:36%
投資回報率:34%
總回報率:65%
蘋果所推出的多項電子產品,受到了消費者追捧,如MacBookAir筆記本、iPodNano音樂播放器、iPad平板電腦及iPhone智慧型手機等。

3、百度
所在國家:中國
市值:347億美元
銷售額:9.87億美元
銷售增長率:64%
員工增長率:15%
投資回報率:47%
總回報率:147%
目前百度在中國搜尋市場的份額高達73%;以市值為標準,百度為全球第五大網際網路公司,僅位於谷歌、亞馬遜、騰訊和eBay之後。

4、LamResearch——所屬國家:美國
5、愛思強——所屬國家:德國
6、高知特——所屬國家:美國
7、SoftwareAG——所屬國家:德國
8、偉易達——所屬國家:中國
9、甲骨文——所屬國家:美國
10、西部數據——所屬國家:美國
11、VarianSemiconductorEquipmentAssociates——所屬國家:美國
12、盛大——所屬國家:中國
13、超微電腦——所屬國家:美國
14、CGI集團——所屬國家:加拿大
15、創銳訊——所屬國家:美國
16、SMARTModularTechnologies——所屬國家:美國
17、ASML——所屬國家:荷蘭
18、TechMahindra——所屬國家:印度
19、Accenture——所屬國家:愛爾蘭
20、塔塔諮詢——所屬國家:印度
21、ASM國際——所屬國家:荷蘭
22、Autonomy——所屬國家:英國
23、RIM——所屬國家:加拿大
24、新普科技——所屬國家:中國
25、Elematec——所屬國家: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