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傳》

《張學良傳》

《張學良傳》作者:張學繼,劉紅,經濟日報出版社在2006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及張學良紀念館是蔣中正下達的不抵抗命令,但據《中國近代史》以及張學良自述則是張學良本人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東三省不費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賊寇之手,但日後的西安事變不僅將中國共產黨從危機中解救了一把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此處有爭議),讓中國從內戰走向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結。

基本信息

《張學良傳》張學良照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漢族,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祖籍遼寧海城,1901年6月3日(夏曆4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縱觀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施行易幟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了統一,雖然他奉行蔣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此處有爭議),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及張學良紀念館是蔣中正下達的不抵抗命令,但據《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以及張學良自述(可見《張學良世紀傳奇》第四十五章《瀋陽兵變》部分)則是張學良本人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東三省不費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賊寇之手,但日後的西安事變不僅將中國共產黨從危機中解救了一把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此處有爭議),讓中國從內戰走向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結,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東北易幟

《張學良傳》戰爭圖片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被日本軍人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全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的統一!事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

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傳》戰爭圖片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眾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傳》張學良與蔣介石照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但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被南京中央軍事法庭判決,後被蔣申請法庭寬恕但被軟禁。

年表

1901年誕生 1歲

《張學良傳》少年張學良
6月3日(農曆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在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台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因其父張作霖這天打了勝仗故得一小名——雙喜。也因其生日與其父張作霖的遇難日是農曆的同一天(即1928年的6月4日,也是農曆四月十七日),故張學良從不在這一天過生日。

1908年2月,與於文斗長女于鳳至訂婚。

1911年 11歲

4月,生母趙氏病故,年底隨庶母盧夫人進奉天(今瀋陽)。

1913年11月,師從金梁金息侯)學習。

1915年 15歲

步入社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遊行示威活動。

1919年 19歲

3月,張學良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炮科,結識進步教官郭松齡;以優異的成績於第二年4月畢業。當年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

1920年 20歲

《張學良傳》少年張學良
6月2日,任奉天暫編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

11月,晉升陸軍少將。

12月17日,任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是年秋,率軍赴吉林剿匪。

1922年 22歲

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

6月17日奉直簽約議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7月,張作霖宣布東三省獨立,設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參謀長,進行“整軍經武”。

7月4日,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9月兼任東三省航空處督辦。

1924年 24歲

4月8日,任奉天陸軍第27師師長。5月初又兼任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組成“一、三聯軍”,擔任山海關一線的主攻任務,打敗直軍主力,從此,一舉揚名。

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奉軍入關,張學良任津榆駐軍司令。

1925歲 25歲

4月,授陸軍中將軍銜。

5月,任東三省陸軍訓練處副監。

8月,任東北航空學校監督和東北航空處飛鵬隊隊長。

10月,任鎮威軍第三集團軍軍團長,赴秦皇島收編渤海艦隊,擴大了奉軍的海軍力量。

11月30日,張作霖發布討郭松齡令,張學良被委任為前線總指揮,在巨流河與郭松齡展開激戰。

1926年 26歲

6月,張學良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面軍軍團長。

8月,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監督。

1927年 27歲

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張學良授陸軍上將軍銜。

1928年 28歲

7月2日,東三省議會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全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全司令,3日,就任本兼各職。

7月底,東北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任東北海軍總司令。

8月16日,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理事會主席。

11月30日,就任東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布東三省易幟,與南京政府實行統一合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軍結束,東北軍誕生。

1929年 29歲

1月9日,出任東北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改稱主席)。

1月10日,“以妨礙統一,阻撓新政”的罪名處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鞏固了統率東北軍的地位。

1月,任開拓長途鐵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名譽監理。

2月,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7月,受蔣介石唆使,挑起“中東路事件”。

11月,蘇軍向東北軍進攻,東北軍戰敗,雙方派代表和談。

12月22日,《伯力議定書》簽定,“中東路事件”得到解決。

1930年 30歲

《張學良傳》中年張學良
3月,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復州煤礦股東。

7月2日,張學良去葫蘆島主掛築港開工典禮。

9月19日,命令東北軍將領于學忠、王樹常率20萬大軍入關,武裝調停中原大戰。反蔣聯軍失敗。

10月9日,在瀋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1月7日,赴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同月2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年 31歲

3月26日,任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4月18日,由瀋陽移至北平順承王府辦公。19日正式成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節制冀、晉、察、綏、遼、吉、黑、熱八省軍務。

5月2日,赴南京參加國民會議,任主席團成員。

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藉口,炮擊東北軍北大營。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間瀋陽失守。此為“九·一八”事變。

9月21日,張學良召集北平名流,討論對東北問題的對策,決定依賴“國聯”,聽命中央。

11月16日,國民政府改任張學良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

12月27日,張學良電告南京國民政府,日軍長驅直入,錦州危急。

1932年 32歲

2月29日,章太炎抵北平勸說張學良武裝抗日,張學良有口難言,告之蔣介石不抵抗密令。

8月20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3年 33歲

1月,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一集團軍司令。

2月,任華北集團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率軍進行長城抗戰。

3月9日,與蔣介石在保定車站會晤,蔣介石暗示其下野。

3月11日,發表辭職通電。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余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

4月上旬,致書東北軍將領及東北名流,勉勵他們要親如手足,患難與共,準備收復東北為最大責任。“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

5月4日,到達義大利布林迪西巷。當晚乘特別快車到達羅馬,投宿於“古蘭特”賓館。

5月8日,張學良得知馬占山、李杜、蘇炳文由蘇經歐洲回國,便邀其到羅馬會晤。馬、李、蘇於是日抵羅馬謁張。張學良讚揚馬占山等奮力抗日之精神,鼓勵他們回國後不忘國恥,繼續抗日鬥爭。

5月12日,自義大利致書王樹翰稱:“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鄉患,三曰家仇。”並附寄張在羅馬拍攝的照片一張。

5月26日,由羅馬致電萬福麟,勸告東北軍各將領,宜一致團結,服從蔣介石指揮,堅決抗日。

6月上旬,在羅馬期間,專心研究法西斯黨運動及組織,曾與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談數次。還多次訪問意空軍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業。

6月20日前後,張學良由羅馬經巴黎去倫敦。又飛回羅馬

7月1日,東北軍將領電請張學良回國,張於是日復電稱:“最近有令張學良回國之風說,但目下余正視察歐洲各地,至少3個月內,絕不能回國。

《張學良傳》中年張學良
7月11日,在羅馬會見出席國際經濟會議後回國途中的中國代表宋子文,交換對國內局勢意見。

7月14日,出席墨索里尼歡迎宋子文的宴會。

7月22日,張學良從義大利米蘭飛抵巴黎,法國總理達拉迪派代表歡迎。顧維鈞亦到機場歡迎。並在巴黎會晤法國航空部長柯特,參觀法國航空事業。

7月30日,攜家屬再次飛抵倫敦,次日赴金斯頓奧克爾飛機製造所參觀,還參觀了當地的軍需品製造工廠。

8月10日,赴朴茨茅斯參觀朴茨斯造船廠。海軍司令在官舍設宴款待。張還在航空母艦上詳細參觀海軍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倫敦。

8月下旬,在倫敦對路透社記者談話:“此行頗有利,現時余重得較離中國時增重28磅,且身體較前健壯。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請張統率東北軍移駐新疆。張回電稱:移駐新疆,雖無異議,但需查後再作答,於是張電羅文乾赴新疆實地考察。此計畫後因汪精衛、胡漢民等反對,加之此時張學良回國會對已見好轉之中日關係不利,故蔣拒絕其回國。

9月下旬,張學良與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策赴德國德尼司登入軍學校參觀,並檢閱該校學員。

10月1日,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謁見古斯達阿克五世皇帝,並出席阿德無殿下之午宴。

10月14日,飛芬蘭訪問,訪問芬蘭後本擬訪問蘇聯,經聯繫,因蘇不予接待而作罷。在結束對芬蘭訪問後,仍飛回倫敦。

11月28日,張學良在倫敦對新聞記者談話:余之歸國全因個人私事。原本擬訪問蘇俄後由西伯利亞歸國,現已終止此議,改經由法、意各國直達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變”發生後,有人勸告東北軍加入反蔣鬥爭,而蔣介石又想調東北軍入閩“平亂”,於是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報告閩變後的國內形勢,“務必立即返回”。

12月8日,謁見墨索里尼辭行。墨索里尼親自授予張學良意皇之大十字勳章。

12月9日,預定15日乘由威尼斯啟航之昆特帕爾特號輪船回國。並電告萬福麟等東北軍將領及在香港的胡漢民。15日偕秘書沈同祖及翻譯等起程回國。

12月23日,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於萬家,先謀東北軍之團結,向中央請願,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1934年 34歲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職,代行總司令職責。

1935年 35歲

3月1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

4月2日,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設總司令部於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參加國民黨六中全會,臨行前叮囑部下,沒有他的命令不許輕舉妄動。

11月22日,任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

1936年 36歲

1月初,在洛川前線指揮所,會見了在洛川戰役中被紅軍俘虜的原東北軍107師619團團長高福源。高介紹了共產黨的主張。是月6日會見中共人士潘漢年。

6月15日,長安軍官訓練團成立,張任副團長、代團長。18日張學良出資創辦《西京民報》,宣傳東北軍復土還鄉,團結抗日思想。22日,張學良發表《中國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講,表明了他的抗日決心。

9月,任“抗日同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這是由他直接領導的宣傳、鼓動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組織)。

11月27日,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絕。

12月2日,去洛陽見蔣,告之西安情勢。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介石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與楊再次向蔣諍諫,又遭訓斥。

12月8日,與楊虎城秘密商議,勸諫不通,只能“兵諫”。西安數千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一周年舉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向蔣請願。蔣下令“格殺勿論”。張學良親自追到東郊十里舖勸阻說:“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覆他們。”

12月10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決定12日發布第六次“圍剿”紅軍命令。張、楊決心不再與紅軍作戰,要搶先打亂他的計畫。11日晚,張到華清池向蔣苦諫,毫無結果。蔣決定把東北軍調到福建,是日晚張、楊決定“兵諫”,並進行具體部署。

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將軍,為救國救民,力挽狂瀾,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愛國領袖,開展民主愛國運動,保證人民政治自由,遵行總理遺囑,如開救國會議”等入項愛國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到西安,商討抗日救國大計。

12月14日,在西安電台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取消“西北剿總”,組織“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委員。

12月17日,與紅軍代表周恩來會談。

12月20日,與端納會談,和楊虎城共同發表《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號召兩軍將士不惜一切爭取中華民族解放。

12月22日,宋美齡到西安,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周恩來一起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12月23日,會談達成六項協定。蔣介石口頭答應,但不簽字,以領袖“人格”作保證。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來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

12月25日,會見楊虎城和東、西北軍高級將領,向他們表示釋放蔣介石。下午3時親自送蔣返京。當日,抵洛陽。

12月26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各乘飛機先後飛抵南京。張學良暫住南京宋子文公館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軍法會審。

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他從宋子文公館移住南京中山門外孔祥熙公館。

1937年 37歲

元旦,張學良發表《告東北軍將士書》,勉勵東北軍精誠團結,加緊訓練,待命殺適度,收復東北。

1月4日,國民政府發布'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遷移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寫信給於學忠稱:“話不知從何說,淚不知從何流。”

《張學良傳》張學良照
2月17日,致函于學忠,希望維護東北軍團結。

3月30日,于學忠到溪口見張。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實現。

9月秋節,張學良向蔣介石提出參加抗戰,蔣要他“好好讀書”。

冬,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十天后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38歲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3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張治中代轉,再次提出參加抗戰,結果石沉大海。

1939年 39歲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學良又遷移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6年 46歲

11月2日,遷移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騙到台灣新竹井上溫泉(也稱清泉)。

1947年 47歲

3月7日,托前往看他的莫德惠給大姐首芳帶信,求其買大字《明史》一部。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居住數月。

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托張治中向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復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控訪引起蔣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准,任何不人不得見張學良”。

1955年 55歲

蔣介石要寫《蘇俄在中國》,因對“西安事變”不了解,請張學良寫出來。張乃寫信給蔣,說此事本至死不寫的,今你鞠躬下問,我就鞠躬以告,乃至詳述經過。此信長達20萬字(蔣介石看後,嘆服其文筆,要張學良多寫些北洋時代的事)。蔣將此信交給蔣經國,蔣經國又批交軍中當教材,因而發表在《希望》雜誌上。張學良得知後,寫信給蔣介石。提出不同意見。蔣接信後,責怪下來,《希望》雜誌就此停刊。

1956年 56歲

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英文老師董顯光、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的引領下,扳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

1959年 59歲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要在台北市郊自己蓋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親自在台北市北投復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1年 61歲

《張學良傳》晚處張學良
張學良新居落成後,蔣經國給張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家具。此房是棟兩層小樓,位於北投路70號。張學良自己買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車,可以自由進城拜訪張群、莫德惠老朋友。在台的親朋故舊偶爾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張學良在寓所會見了他的長女張閭瑛及丈夫陶鵬飛教授。這是他25年來首閃見到他久別的女兒和他未曾謀面的女婿。

8月,周鯨文應台北“國民政府”之邀,出席陽明山座談會。經有關方面批准,前去會見分別25年的老朋友張學良。

1964年 64歲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絕、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家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的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年 66歲

7月,周鯨人又一次到台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家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5年 75歲

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張群電話告訴張學良。

4月8日,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弔唁,並送去自己題寫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1976年 76歲

張大千從巴西回台定居,在台北市郊外雙溪自建摩耶精舍。張學良與這位老朋友經常會晤。後來在張大千的提議下,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監視張學良的特務,後來成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舍歡聚一次,人稱“三張一王團團會”。

蔣經國當上台灣“行政院長”後,張學良與蔣經國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兩人會面一次。

1978年 78歲

蔣經國被選為台灣的“總統”,第一個打電話祝賀蔣經國的就是張學良。

1979年 79歲

10月5日(中秋節)下午,張學良應邀,到蔣經國官邸參加蔣經國夫婦舉行的中秋節茶話會。這時張學良在台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參加的還有張群、何應欽和張大千等。10月10日,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就座中央觀禮台上。

10月20日,張學良偕夫人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和副參謀長馬安瀾陪同,訪問金門,眺望大陸。

1983年 83歲

4月2日,任張大千治喪委員會委員。

1984年 84歲

6月,張學良五弟張學林之女張閭蘅從香港到北京談商務時,受伯父之託特地看望呂正操,並介紹了張學良在台北的情況。

1988年 88歲

1月14,張學良到強北榮軍總醫院懷遠堂弔唁蔣經國,並向他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東北大學在美校友會邀張學良赴美參加東北大學建校65周年和張學良兼任校長60周年紀念會,由於台灣當局未予允準,未能成行。會後50多位學者和熱心人士聯署簽名,成立了“爭取張學良將軍全面自由”執行委員會,並致函繼任“總統”李登輝。要求李作出答覆。當局迫於無奈,讓有關人士“同張學良進行商討”,決定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是月26日,台灣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登載了以張學良名義寫的公開信。

1989年 89歲

5月31日,張學良復函日本人池宮成晃:“華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見來客,警請原宥。老朽年歲衰邁,目朦手軟,又乏記室,對於一般信件素不作復。感先生素昧平生,遠邦厚誼,破例勉為動筆,字跡草率,文句粗陋,先生當可見及矣。願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張學良給居住上海的杜重遠夫人侯御之覆信:“御之夫人惠鑒:11月10日來信及照片8張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養子女成人,仲(重)遠有知,當已含笑地下也。我也為你驕傲。我目力衰退,書寫費力,恕不多寫,願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歲

1月30日,于鳳至在美逝世,享年92歲。

《張學良傳》晚年張學良
6月1日,台灣各界人士慶祝張學良90華誕。

6月3日,是張學良90華誕。5月30日,鄧穎超特電祝賀。

5月末,張學良書寄呂正操《謁延平祠舊作》。

6月6日,東北大學校友會等在瀋陽慶祝張學良將軍90華誕。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NHK電視台採訪組三次訪問張學良。

1991年 91歲

1月5日,為紐約東北同鄉會刊題主導:“讀物思鄉。”

2月7日,張學良給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德良和周毅覆信:德良、毅二鄉弟:來信寄來的《東北軍史》和《張學良將軍詩詞注釋》已收到,謝謝。余老矣,恕目不佳,不能多寫,寫字相當困難,請原宥。願上帝祝福!又為張德良、周毅兩位教授親筆題寫:“愛人如己”。

2月16日,張學良復函瀋陽張學良陳列館:“敬啟者:茲收到《張學良將軍》共五冊,十分感謝,專此萬事如意。

3月29日,原東北學大學秘書長、代校長寧恩承從美國給閻寶航女兒、上海申大集團董事長閻明光傳來信息:“漢公亟願見見你和明復,談玉衡(閻寶航,字玉衡)基金會和統一問題,請辦理來美手續,早日相晤。”

5月3日,張學良接受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魏碧洲的採訪。

5月11日,張學良在美國紐約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

5月18日,又接受美國之音“新聞廣角鏡”節目記者採訪。

6月25日,張學良結束了在美國105天的控親訪友和旅遊,從舊金山返回台北。

6月底,張學良在台北寓所收到了來自大陸的陌生信件。
這是來自江蘇江陰一個叫張靜華的17歲的農家少女寫給張學良的信:“張爺爺,你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從小到現在,哪怕到將來,當我剛懂事的時候,我爸爸便給我講你的故事。說你是一個真正的東北漢子。想當年,你愛國憂民。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爺爺,你什麼時候能回來看一看,聚一聚,讓我們舉標同慶?我想,大概不會太遠了吧?”張學良挎不住激動,提筆為張靜華覆信:“靜華小妹妹:你的信和相片全收到了。你很關心我們,謝謝你。隨信附上近照一張,以慰情懷。願上帝祝福您!”

12月21日,張學良為“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題寫了院名。

1992年 92歲

7月12日,鄧穎超在北京逝世。張學良得知後,委託張閭蘅向設在中南海西花廳的鄧穎超靈堂敬獻花籃。花籃的緞帶上著:“鄧大姐穎超千古 張學良、趙一荻敬輓”。

9月11日,張學良在台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大陸記者採訪。他說:“只要時機成熟,國家一定能統一,希望國共兩黨第三次談判早日實現。”

10月,張學良收到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院長王盛烈教授題贈的“關東秋爽,故鄉明月”字幅和幾位著名畫家合作的《青松梅鶴圖》,讚賞晃已。他接受了擔任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聘書並留影。

11月13日,張捷遷教授為東北大學復校奔波于海峽兩岸。是日,張捷遷受託將東北大學的聘書送呈張學良。張欣然同意同任剛復校的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和名譽董事長。

1993年 93歲

3月8日,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東北大學復校。新的東北大學校名,由張學良題寫。

4月19日,《文匯報》記者採訪張學良。

4月,張學良去台北中山堂觀看北京京劇團的演出。

7月,耿其昌、李維康夫婦等赴台演出,與張學良將軍歡聚達八次之多。

1995年 95歲

3月26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的周毅、連軍、常景興、趙雙城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

6月1日,東北大學黨委書記蔣仲樂和校長赫冀成到夏威夷拜見張學良。

6月,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西村成雄到夏威夷拜訪了張學良。

1996年 96歲

6月1日,在美國夏威夷異常興奮地度過95歲壽辰。中國京劇院老生演員于魁智率該院琴師趙建華、鼓師蘇廣忠、旦角演員馬小曼(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之女)飛抵夏威夷,祝賀張學良95歲壽辰,並贈送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大幅“壽字圖”。

1998年 98歲

1月,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張友坤教授赴美拜會了張將軍,贈送《張學良年譜》,轉交了親屬、故舊托帶信件和新年賀卡。

6月,《開國領袖毛澤東》作者王朝柱、張學良之侄張鵬舉和外甥女王秦等到夏威夷給張學良慶賀98歲華誕。

1999年 99歲

6月,瀋陽電視台採訪組趙傑等赴美採訪張學良。

12月25日,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趙雙城赴美拜訪張學良,並贈送“中華世紀寶鼎”。

2000年 100歲

3月12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張德良、副會長王維凡、秘書長周毅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併合影留念。

6月,夏威夷時間22日上午11點11分,陪伴張學良將軍大半生,人稱“趙四小姐”的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因肺炎及併發症,逝世於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享年88歲。張學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傷痛,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流下來。

2001年 101歲

10月15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一歲。

張學良在美期間曾道出了張氏祖上本姓李的內幕,此事發生在永樂4年,因為張家姑娘嫁到了李家但張家無子,於是邊從李家抱過一子作為繼承人,後來李家卻又無子嗣了,於是張學良曾向其父提出要將自己再過繼給李家,張作霖口頭連連稱善,但最後此事還是不了了之。

張學良,一個扭轉了中國史,改寫了世界史的一代少帥。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他讓世界知道了中華民族抗日的決心。望讀者看完後,為這位曾加快中國的統一而鞠躬盡瘁的東北少帥祈禱,願他在天堂享受真自由!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傳》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495市畝。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台;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採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

世人評價

《張學良傳》張學良照
張學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東北易幟。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張學良毅然決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東北飄起。從此,中國實現了辛亥以來的第一次統一。儘管這個統一還有許多問題,但卻在民國史上是劃時代的。在這一點上,張學良功不可沒。

易幟以後,張學良積極對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東北各省設立了國民黨省黨部,國民政府在東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員會,建設自己的鐵路系統和電信系統,發展葫蘆島港以對抗日本治下的大連港,拒絕延長日本的租借地,禁止當地民眾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東北的礦山開採和森林採伐。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東北有大量日籍朝鮮人失業,山東(特別是青島)的日籍朝鮮人則大量移民東北,加劇了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正是這一局勢,使日本人把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看作是中國人排日的結果。特別是日本軍隊的極端分子,為了保住日本在東北的侵略權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從1928年到1931年,除了對抗日本外,張學良對蘇俄也日益強硬。1927年,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蘇聯與國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東北易幟以後,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張學良試圖強行收回中東路的權益,引起了中蘇之間的中東路衝突。在這種情況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正式與中國斷交。中蘇斷交後,張學良與蘇軍又發生武裝衝突,但是,東北軍同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相差過於懸殊,張學良失敗。此後,雙方於1929年12月22日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承認中東路恢復衝突前的狀況,並規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中東路問題,協商中蘇復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日,中蘇莫斯科會議召開,中方代表為莫德惠,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堅決主張中國收回中東路,堅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東路問題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復交和通商問題。會議一直開到1931年10月7日,前後會談25次,由於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日本占領,中蘇關於中東路的談判中斷。

九·一八事變大家都熟悉,張學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擾了他一輩子的奇恥大辱。但是,讓我們設身處地為少帥想想:東北易幟的目的,就是依賴全國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蘇俄。僅僅靠東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戰嗎?綏芬河、諾門坎與蘇俄軍事對抗的失敗,很明顯是前車之鑑。在抗日問題上,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準備。那些認為僅僅靠著東北軍就能在九·一八事變中擊退日本的網友,不光是對事變前夕東北的雙方兵力狀況不清楚,而且恐怕有點判斷上的偏差,同那種認為三元里抗英式的舉動就能打敗英國人的思路是類似的。說這些,並不是給張學良洗清罪名。不論有什麼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不抵抗是民族罪人,這種兩難之火,烤炙著張學良的良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動因,正在於此。

《張學良傳》張學良照
關於西安事變,是評價張學良的一個關鍵。在這一點上,海峽兩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變的實際後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這種後果上而不是在動因上。至於有的朋友說西安事變同共產國際有關,僅僅是傳言,從能找到的史料看,沒有任何依據。相反,共產國際事先根本不知道事變的訊息,所以,事變後才有塔斯社關於事變是日本人的陰謀、漢奸的策劃等等說法。我個人以為,張學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名聲的因素,在事變起因中占極大比重。至於楊虎城和中共,則是出於另外的考慮。多年以後張學良在對西安事變的自我評價中,稱其誤長官,害朋友,毀部下,莫此為甚(見鳳凰衛視專訪),值得深思。關於西安事變的書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詩》(廣西師大出版社《抗日戰爭史從書》的一種)較好,儘管該書的觀點非常正統,但史料是最詳實的,也是相當準確的。

西安事變以前,張學良秘密與中共接洽,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共關於抗日宣傳的回響。張學良當時認為,中共的抗日主張是真誠的。在談判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對於中共堅持要從山西出兵抗日的舉措,張學良很不理解,他對周恩來、李克農多次談到,要抗日,從綏遠出兵不是更直接?對此,中共沒有正面回答。另外,中共政策由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變化,是張學良一手促成的(要了解這一政策的變化,必須看到《八一宣言》在國內沒有立即實施)。

另外,西安事變後的談判也充分體現了幾方的不同立場。大體上,張學良不要地盤不要錢,只要抗日;相比之下,楊虎城要地盤,中共既要地盤又要錢,而且為地盤和錢幾致後來的談判破裂。這一情況,在當時的記載以及後來宋美齡、顧祝同等人的回憶中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舉措,是大手筆。正是如此,維護了蔣介石的威望,保證了蔣介石對抗戰的領導權威。對於蔣介石來說,軟禁張學良,也不是什麼個人恩怨,而是為了解決東北軍集團的遺留問題。對於這一點,國共雙方似乎都有點顧左右而言它。

抗戰勝利之際,東北的接收成為國共雙方力爭的焦點,國民政府內有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如果南京方面讓張學良出面回到東北,情況可能會有很大不同。對此,中共有一個十分厲害的策略,率先向蔣介石建議,請張學良出來回東北。這恰恰加劇了蔣介石的疑慮,而徹底否定了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應該說,這個心理戰,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後,張學良成為國共雙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於利用張學良的聲望。從詩作中,也可以看出來。1988年,呂正操(張學良的老部下)將1984年作的《浙東紀行》托張閭蘅(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帶給張學良,云:雁盪奇圖屹浙東,剡溪九曲萬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調,逃台遷台小易盈。西京談和安天下,羑里課易求不同。思君長恨蓬山遠,雪竇雙楠盼漢公。詩中的含義,自可細細琢磨。而張學良答詩也很有意思,曰:白髮催人老,虛名誤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雲。充分反映了少帥的態度。

1990年,張學良又將舊作《謁延平祠》寄給呂正操,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遵明朝,確保台灣入版圖。借鄭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對於自己的評價,他寫道: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個人影響

《張學良傳》張學良照
1936年12月9日,時值“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西安一萬名大學生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隊伍行至灞橋時,等在那裡的反動派早已架起陰森的機槍。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張學良親自駕車趕來了,站在隊伍最前列的東北大學學生含淚高喊:“我們願意為救國而流血,我們願意為救國而犧牲,死在救國路上是光榮的!我們前進吧!”面對群情激昂的學生,張學良感到周身的熱血在沸騰,他揮淚發誓:“你們的愛國熱忱我是佩服的,我張學良也不願當亡國奴,也要抗日!”……“我的最後一滴血,是流在抗日戰場上的!”他向學生們保證代表大家向蔣介石請願,三天之內以事實來答覆大家的要求。

此時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愛國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猶如一團團烈火包圍著熱血沸騰的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終於發生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用兵諫的辦法,規勸蔣介石放棄“剿共”的內戰立場,實行聯共抗日的政策。用實際行動兌現了他對學生許下的諾言,回答了學生的請願要求。

曾任張學良機要秘書的李蔭春,追憶事變的情景,動情動魄。在接近事變的幾天,我們這些在張學良將軍身邊工作的人,都知道張將軍多次對蔣竭誠勸告,蔣不但不聽,反而對張斥責謾罵,還要把東北軍和17路軍調離西北,空氣是緊張的。

東北軍和東北人士絕大多數都衷心贊同張學良將軍聯共抗日的主張。但在對待蔣介石問題上,有些人持慎重態度。就連後來直接參加行動的應德田、孫銘九等在參與密議時,也考慮到扣蔣的風險,請他慎重。但張學良決心已下,大家也只能是唯命是從了。12月12日凌晨,我在家中聽到幾聲槍聲,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正要到總部去,張學良將軍已派來汽車接我。聽司機談,始知副司令今晨派兵衝進華清池,已捉到老蔣。

這真是天大的變化!我心中又興奮又緊張。坐上汽車直奔新城大樓。街上行人稀少,沿途見有不少17路軍的崗哨。到了新城大樓,聽說蔣介石已被送到這裡。我在樓下客廳見到張學良將軍,他雖然一夜未眠,但精神煥發,毫無倦容。

原來,12月11日早,張、楊兩將軍得知蔣已準備專車,恐他離開臨潼,兵諫計畫落空,即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行動。上午,張學良以白鳳翔師長和劉桂五團長將赴熱河敵後發動游擊戰爭,前來“辭行請訓”為由,帶領即將執行捉蔣任務的白、劉二人謁見蔣介石,仔細察看了華清池內蔣住處的環境、路徑及蔣的侍衛武裝配置情況。

但這天下午,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陳誠匆忙到臨潼去見蔣介石。他覺察到西安情況有些異常,力勸蔣介石暫避一下。蔣認為中央軍威力強大,近在咫尺,張、楊在西安並無重兵,斷不敢有何異謀。陳誠仍勸蔣介石要小心。於是,蔣介石決定當晚7時請張、楊吃飯,如果一個不來,就證明有問題,再作準備。張學良將軍接到蔣介石的侍從室打來請客電話,不知蔣的意圖,不免疑慮,就與楊虎城將軍和于學忠軍長等密商。

是日晚,張、楊兩將軍亦將宴請住在西安的蔣系軍政大員,乃決定張與于學忠前往,楊虎城以待客為名在家留守。

蔣介石晚上與張學良見面第一句話就問:“虎城為何未來?”張學良答:“我倆今天作東,請帖已經發出,無法改期,他留在家中待客,要我向委員長致歉,他說明天來看您。”一場險些被識破的謀劃應付了過去。張學良將軍席散回城,進家已夜10時,隨後,開始了緊張的部署。任命董英斌為總部代理參謀長,坐鎮總部指揮;任命直屬105師長劉多荃為臨潼行動總指揮;任命105師二旅旅長唐君堯帶領一個團包圍華清池,不許一個漏網;任命騎兵師師長白鳳翔帶領孫銘九以及衛隊營沖入華清池,活捉蔣介石。

12月12日凌晨3時,衛隊營乘軍用卡車兩輛馳赴臨潼。5時,到達華清池,不料,遇到蔣介石的侍衛隊的頑強抵抗。

白鳳翔、孫銘九攻入二門,闖進蔣介石所住後間五間廳時,蔣已逃之夭夭。但衣帽放在床邊,假牙、皮包放在桌上,被窩猶有餘溫,汽車也停在庫中。蔣不會逃出很遠,但在附近遍尋無著,大家非常著急。

後據被捉的蔣介石的貼身侍從說:“原來蔣介石在睡夢中被槍聲驚醒,文彪跑來報告,叛軍已衝進前院二號橋,促蔣快逃。正行間,又有侍衛隊區隊長派傳令兵來報告:叛軍已入二道門,侍衛隊正憑藉假山極力抵擋,剛才給後山哨兵所通電話,那邊未發現叛軍,請蔣逃往後山。

蔣介石問:“叛軍是什麼樣子?”答稱:“是戴皮帽子的東北軍。”蔣估計可能是臨潼駐軍受“共匪”煽動,發動部分兵變,不是張學良的計畫。如果是整個東北軍叛變,行轅必已被四面包圍。在後院又遇侍從蔣孝鎮。他們想從華清池後門逃走,門鎖無法開,蔣就命侍衛用疊羅漢方法,由蔣孝鎮扶他從上牆逃出牆外,因牆垣是順山勢建造,內低外高,蔣逾牆落入深溝,摔傷腰部,侍衛等扶掖前行,至半山腰他就走不動了。

這時,張學良已加派部隊搜山,槍聲四起,手電亂射,兩侍衛官被擊斃,侍從蔣孝鎮被活捉。蔣介石勉強爬入一草木蔭蔽的山洞內,終被發現。他只穿一條白色睡褲和一件古銅色綢袍,鞋子失去一隻,腳也被石頭碰破,在深冬早晨的朔風中凍得索索發抖。因他腰脊摔傷,不能行走,就由東北軍衛隊營王協一連長把他背下山來,坐上張學良將軍的汽車馳往新城大樓。

在這次捉蔣的行動中,蔣介石的侍衛及憲兵被消滅,侍從室主任錢大鈞負輕傷,秘書肖乃華中彈死亡。蔣的侍衛組長企圖逃往車站,被截回,憲兵團長蔣孝先被槍斃。

張學良將軍從接到劉多荃初次電話報告蔣下落不明到找到蔣,中間經兩三個小時之久。張學良將軍深恐蔣身遭不測,繞室彷徨,焦躁萬分。他對楊虎城和部下將領說:“我們找到委員長,我一定勸他抗日,只要他抗日,我仍擁護他為領袖;如果找不到他,發生意外,將貽害大局,我張學良即成為千古罪人。我再割下自己的頭,請虎城兄送到南京請罪!絕不能因要求停止內戰反而擴大內戰!”

赤誠之言,肝膽照人,充分顯示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張學良傳》張學良像
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同學們,得知“西安事變”訊息之後,奔走相告,興奮萬分。東大的師生們為能有這樣一位以民族大義為重,又能與學生心連心的好校長而驕傲和自豪。

“西安事變”發生不久,張學良就公開表示:“我們據全國人民的要求,發動這次事件,我們內心純潔,完全是為國家著想,不是為個人利害打算。希望委員長能聯合全國抗日力量,堅決抗日,以爭民族生存,則學良和全國人民於願足矣。”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在送蔣介石回南京之前,張學良對趙一荻說:“若是真有不測,那我也是為抗日,為中國不亡,別說牢獄,就是刀槍相加,我也死而無悔。”

在送蔣介石上飛機時,他堅決表示:“學良主意已定,為了抗日,我萬死不辭。”張學良為中華民族獻出的是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哪怕將自己焚毀,也要遺愛於華夏的明天。果然不出所料,後來蔣介石背信棄義,一回到南京,便把張學良軟禁起來,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歲月。

1947年10月,就是張學良被囚禁的第十個年頭,他被蔣介石轉移至台北,接替劉乙光看守張學良的張嚴佛,從重慶來到台北新竹井上溫泉,在與張學良的交談中,涉及“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又一次表示:“為了制止內戰,為了抗日,我沒有錯。”

1954年,在“西安事變”後的第18個年頭,蔣介石召見了張學良,讓他在晚年總結歷史,撰寫《西安事變懺悔錄》(《自述》)。當時張學良與趙一荻有一段對話,張學良很嚴肅地說:自古以來寫史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秉承帝王意志,無論是非曲直,指鹿為馬,以博君主歡欣;另一種呢,就是楊剛那種人,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縱使砍頭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我當然要作楊剛,否則十年、百年之後人們來看‘西安兵諫’,豈不要掉入一個大泥潭。”

夫人趙一荻聽後感嘆道:“我說漢卿啊漢卿,你這個剛直的脾氣看來是沒法改了。”“是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張學良笑著說。

這份《自述》寫成後,蔣介石感到很失望,也感到惱怒,揚著《自述》手稿氣咻咻地對蔣經國道:“怎么張漢卿到現在還這樣說?”

著名史學家許卓雲對“西安事變”的看法是:“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從四十五年來,我們所得知的資料,我認為當時張學良先生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心才做出挾持蔣委員長的決定。當時全國都籠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氣氛下,而張學良本人更有殺父失鄉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許卓雲老教授對張學良老校長的愛國熱忱表示由衷的欽佩。真可謂“齡遐神龜,赤膽立巍峨”。

電視劇《張學良》

《張學良傳》影片《張學良》
片長:22集

主要演員:劉勁、宋曉英、何琳、孔祥玉、吳京、安牟雲

故事梗概:

這是首部披露許多鮮為人知張學良故事的大型歷史連續劇,該劇從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拍至2001年張學良先生在美國夏威夷溘然長逝。劇中訴說了張學良與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愛情、友情……以及漫長軟禁日子的心路歷程……同時展示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因張學良而發生的激烈衝突和鬥爭。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如泣如訴,音樂低轉百回,不絕於耳。浩森的大海,浪濤奔涌,暮年的張學良坐在夏威夷海灘邊,想起影響他後半生的“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張、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以何應欽為首等親日派意欲軍事討伐西安,保蔣的安全,同時揭露國民黨內親日派的陰謀,在宋美齡、宋子文、周恩來等人的斡鏇下,終於簽訂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十條協定。

蔣介石背信棄義,任命軍界泰斗李烈鈞、西北軍干將鹿鍾麟等組成專家審判庭,開庭審理張,判決對張學良處十年有期徒刑,並予赦免,交軍事委員會管束。

張學良在戴笠為首的特務分子監視下,開始了百年的滄桑流放歲月,相繼被轉移到湖南郴州、湘西鳳凰山,陽明洞、貴州麒麟油等地。于鳳至、趙四小姐串難與花輪流陪伴張學良……

中華民國64年4月5日,蔣介石因病於台北逝世,張學良前往祭奠……隨後張學良獲準赴美定居……在於鳳至的成全下,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兩岸三地為張學良歡慶百歲壽誕不久,趙四小姐走到了人生的終點。2001年,張學良也走完了他悲壯的一生,享年101歲。

張學良將軍仙逝的訊息撼動了全世界華人的心魄!江澤民主席鄭重地向張的親屬發去唁電,高度評價“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千古功臣,他的卓越貢獻和愛國風範,彪炳青史,為世人景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永遠懷念張學良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