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旅》

《希望之旅》

《希望之旅》曾獲199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瑞士片,其實是一部瑞士、英國、義大利及土耳其跨國聯合製作的寫實電影,描寫偷渡移民的辛酸,有血有淚。

基本信息


《希望之旅》 (2002)

《希望之旅》希望之旅RailroadofHope(2002)
希望之旅RailroadofHope(2002)
片名:希望之旅
英文片名:RailroadofHope
導演:寧瀛YingNing
編劇:寧瀛YingNing
影片類型:紀錄片
片長:Canada:56min
(Toront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色彩:彩色
時間:2002年

簡介

綠色總是給人以希望,不管是90年版的《希望之旅》中土耳其人變賣家財,背井離鄉,不畏艱辛投奔人間天堂瑞士,還是02年版寧瀛導演鏡頭裡的四川農民不辭勞苦奔赴新疆采棉花,都是艱苦生存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嚮往……

劇情

每年八九月間,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四川農民擁上西行的火車,經過三天兩夜長達3000多公里的行程,來到祖國的大西北新疆。那裡一望無際的棉花正在等待收割。對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頭一次離開家鄉,也是頭一次坐火車。也許這是頭一次,我們可以如此直接地和真實地傾聽貧困地區的中國農民,第一次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鏡頭對準一群去新疆摘棉花的四川民工,在明知人生並非可以被無限希望所填充的物體,實際是一個巨大空無的情況下,寧瀛仍然對這漫長的旅程寄予了基本的關懷和肯定,包括拍攝者自己。

秋天棉花成熟的季節,鐵路運輸面臨一個與春運一樣的運輸高峰--無數人從四川到新疆去,車廂里滿載著人,也滿載著希望。導演寧瀛與一個攝影師,跟著踏上了這一條希望之路。他們在車廂里,記錄下了一張張臉,一段段對白,一個個故事。他們問這些農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少年--同樣的幾個問題:“你覺得幸福嗎?”“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你想要怎樣的生活?”這幾個知識分子式的、形而上的問題在擁擠的車廂里一遍遍響起,而回答是直接的,質樸的,向人們展開了關於底層的真實的一頁。作為導演,寧瀛有著強大的控制力,這部紀錄片幾乎象個故事片一樣引人入勝,她對影像與節奏的卓越的控制能力,讓人心生敬意。 

影片評價

她(寧瀛)的作品一直都是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出色結合,並且每時每刻都在呈現著自己國家的那個不安和躁動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來說,寧瀛成為(也許在她無意間)中國那些志力於創作“情感兼紀實”風格電影的新一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義大利宣言報

獨立導演寧瀛在紀錄片領域顯示出與她執導故事片時毫不遜色的才華。 ——法國世界報

影片導演

《希望之旅》寧 瀛
寧瀛 Ying Ning

女,生於1956年,中國北京

寧瀛,女,中國電影導演,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1981年考取公費獎學金赴義大利留學。1987年畢業於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同年,在由貝爾托魯奇執導的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導演。1988年回國,在李少紅的影片《銀蛇謀殺案》中任副導演。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

在國際領域中,寧瀛廣為人知的作品有“北京三部曲”,它們集中系統地刻畫了20世紀末90年代-“後毛時期中國社會”-北京人的生活圖景: 《找樂》中的祖輩(1992)、 《民警故事》中的父輩(1995)和《夏日暖洋洋》中迷惘的兒輩(2000),影片同時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多項大獎。在紀錄片領域,寧瀛同樣是多部作品的作者,其中一些為公共機構創作(為聯合國兒基會拍攝的系列《讓我們自己說》 、為義大利都靈市政府舉辦歐洲首腦會議拍攝的《都靈》和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長城腳下的公社》 )。她的第一部長紀錄片《希望之旅》榮獲2002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並在眾多國家電視台播出。2005年,寧瀛以全新的女性視角拍攝完成故事片《無窮動》,影片應邀參加威尼斯、多倫多、釜山、東京銀座等國際電影。

幕後製作

《希望之旅》寧瀛
關於《希望之旅》——寧 瀛

我一直想拍攝火車上的故事。小時候回老家,坐火車的經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87年我從義大利留學回來,自己寫的第一個劇本也是火車上的故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97年做完《民警故事》,我輕鬆下來,自己坐京廣線轉了一圈,發現大城市間的火車已經非常現代化,跟我小時候的記憶完全不同了。雖然有些失望,還是 編了個故事,想拍故事片。後來收到日本廣播基金會的邀請信,說他們每年舉辦亞洲電視項目策劃競賽,獲獎者可以得到一筆獎金,我就把故事梗概送去了。沒想到真的獲了獎。獲獎以後,我開始對自己寫的故事不滿意,於是到處打聽關於火車上的故事。後來一個記者朋友告訴我,他好多年前曾經在四川開往新疆的火車上看到過大量的農民,都是去新疆采棉花的,很多農民是第一次離開家鄉,第一次見到火車。直覺告訴我,這裡可能有意思,就決定去看一看,雖然並不知道究竟能碰到什麼情況。

我們一共三個人,我,攝影郭剛,還有一個負責後勤。當時在北京可以買到剛剛上市的小攝像機,聽說質量非常好。我們就買了攝像機出發了。我已經拍了四部故事片,每次都是幾十口人一起行動。忽然間三個人就這么出發了,那種自由的狀態讓人愉快極了。不管別人怎么想,對我來說,拍故事片是找罪,拍紀錄片才是真正的找樂。如果說故事片是組織“奇蹟”發生,而紀錄片則需要巨大的耐心等待和捕捉那些生活中正在發生的“奇蹟”。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更像打獵,充滿了刺激。郭剛一開始拍攝就發現他用慣了BETA攝像機,覺得小攝像機不穩,而我拿著重量正合適。我跟郭剛在拍攝《夏日暖洋洋》中剛剛合作過,他是我的副導演,在創作方面我們非常有共鳴。我建議讓他採訪,他教我怎么使用攝像機。我們在車站附近住了下來,白天出去拍攝,晚上回來看拍攝素材,互相上課。有一天,郭剛說,你的攝像水平已經超過廣院攝影專業四年級的水平了。

而我早就對他的採訪能力欣賞得一塌糊塗。我們出發的時候說好了,如果第一趟拍攝不行還可以再來第二次。結果拍攝很順利,一次的素材就足夠了。在火車上拍攝有很多技術上的難題,人多,沒有休息時間,尤其是沒法看素材。我們只有一塊能夠維持10小時的電池,四川去新疆的火車是三天兩夜,火車上沒有充電的可能。記得我們幾乎沒有什麼睡覺的時間,到後來我站著都快能睡著了,一台小小的攝像機顯得那么沉重。影片後半部那些必須站在車廂椅背上,拍攝人們沉睡的俯拍鏡頭都是郭剛爬上去完成的。拍電影也好,拍紀錄片也好,最難忘的不是生活中的困難,也不是拍攝時的各種障礙。因為這些都會被創作的興奮所取代。拍攝過程中我經常被幾個解迷一樣的難題困惑著:我的攝像鏡頭應該對準誰?為什麼?晚上我們一直在等待拍攝大家昏昏入睡的狀態,就是等不到。大家都很興奮,永遠有人在聊天,有人在玩牌,永遠有人在好奇我們的攝像機。反正就是沒有睏的時候。我看著車上的農民們,想著他們離開四川山清水秀的一片綠色,長途跋涉去新疆打工,等待他們的是戈壁灘一望無際的沙漠,他們會失望嗎?是什麼讓他們這么興奮不已?漸漸地,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周圍其他人的影子。我們都是歷盡艱辛要追求幸福的人,我們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我們並不細想--可能也想不明白--明天究竟是什麼樣的,是什麼地方,要是明天醒來看到的是一片沙漠呢?我們在充滿了希望的旅程中,我們都是“在路上”的人們。火車喇叭里在不停地播放各種節目和音樂,那些熟悉的西方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常常把我帶回童年的記憶里。車廂里到處是人,我跟姐姐寧岱在椅子底下鋪上涼蓆,戲弄著成人世界的規矩。是我童年回憶里少有的幸福時刻。

後來影片剪輯過程中,絕大部分的音樂都是我們在火車上錄製的,只有很少部分是我另外選擇的。我跟郭剛商量著,把我們的思考作為採訪的主題,問題緊緊鎖在幾個關鍵的問題上,“幸福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你幸福嗎?”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國內也放映了好幾場。我發現每次在國內放映,觀眾里總會有人對影片的採訪話題提出質疑。一些很年青的學生問我,“你為什麼會去問農民這樣的問題?”言外之意就是,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才會有的問題,這不是一個農民考慮的問題。首先讓我吃驚的是,他們居然沒有看到,影片裡所有被採訪的農民都在的的確確地“回答”我們的問題。當我們問到一個農民“生活中什麼最重要?”,他

《希望之旅》02年版《希望之旅》導演寧瀛
毫不遲疑地回答說:“生命最重要,理想最重要”。我恐怕永遠都忘不了拍攝這個鏡頭的那種感動

當然拍攝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合作。記得一次採訪一個幹部模樣的中年人,郭剛跟他足足纏了有一個鐘頭。我一直在後面端著攝像機拍攝。他的回答永遠是:“我不跟你們說話。跟你們說話管用嗎?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意思?”最後我們都憋不住噴笑起來。拍攝紀錄片很多時候是外界因素促成的。比如說,《希望之旅》以後,我又給聯合國兒基會拍攝了一系列專題紀錄片,雖然很多時候拍攝題材是別人指定的課題,拍攝對象是我陌生的。這種時候,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找到我跟拍攝對象的共鳴,然後才是怎么拍的問題。

當我舉著攝像機的時候,鏡頭前面是不是農民不要緊,端攝像機的是不是知識分子也不要緊。我總在想,他們跟我有什麼關係?如果一部影片自始至終都在拍攝“別人”的故事,跟“我”無關,那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感興趣。如果不是因為一個巨大的,跟自己休戚與共的因素驅使著,任何人也不會願意享受拍攝電影的痛苦。創作的過程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震撼心靈的詩一般的時刻。

《希望之旅》 (1990)

《希望之旅》90年版《希望之旅》海報
希望之旅ReisederHoffnung(1990)

中文片名:希望之旅

外文片名:

Journey of Hope / Umud'a yolculuk

導演:Xavier Koller

編劇:Feride Çiçekoglu

Xavier Koller

主演:Emin Sivas .....Mehmet Ali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Argentina:109 min

國家/地區:瑞士/ 土耳其/ 英國

對白語言:土耳其語/ 瑞士/德語

色彩:彩色

級別:Argentina:13 Finland:K-12 Sweden:11 USA:PG Chile:14

影片簡介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瑞士片,其實是一部瑞士、英國、義大利及土耳其跨國聯合製作的寫實電影,描寫偷渡移民的辛酸,有血有淚。 影片講述土耳其摩德族夫婦海達與梅蘭,兩人賣掉所有土地和羊群,決定帶兒子阿里離開落後的故鄉,投奔人間天堂的瑞士。他們先偷渡到義大利,遇到好心的貨櫃車司機願意帶他們到瑞士,但在邊界被拒絕入境,遣送至米蘭。又在米蘭火車站隨著私梟安排偷渡,登山涉水,終於踏上夢土。

劇情介紹

主角是土耳其摩德族夫婦海達與梅蘭,兩人賣掉所有土地和羊群,決定帶兒子阿里離開落後的故鄉,投奔人間天堂的瑞士。他們先偷渡到義大利,遇到好心的貨櫃車司機願意帶他們到瑞士,但在邊界被拒絕入境,遣送至米蘭。又在米蘭火車站隨著私梟安排偷渡,登山涉水,終於踏上夢土。瑞士導演扎維埃科萊處理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手法平實不煽情,但故事本身和非職業演員的再現已足夠令人感動。

精彩影評

土耳其的窮苦農民哈伊達爾變賣了所有的家財,湊夠他和妻子梅爾耶姆和7歲兒子阿利的盧菲,踏上了去瑞士的旅

《希望之旅》90年版《希望之旅》DVD封套
途。但她們很快便因非法越境而遭遣送。哈伊達爾不得不和其他十幾名土耳其流亡者聚在一起,乘車進入山里,想從那裡尋路越過山巔。梅爾耶姆和大部分婦女成功地越過邊境,而哈伊達爾和兒子卻在雪地上迷失了方向……
本片因尖銳地涉及日益增長的難民問題而引起了關注。它採用了傳統的喜劇結構形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進程,很有因果邏輯地展現完整的事件和人物的命運。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卻不乏令人心急如焚的緊張感;人物塑造真實可信;對白很少,語言樸實卻意蘊深刻;畫面構圖講究,極富表現力。影片用旅行作為框架,發展劇情,表現了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美醜善惡的人生百態

本片取材於1988年10月發生在阿爾卑斯山的7歲土耳其小男孩凍死事件,所有人物都有原型,導演澤維爾·科勒看了報導後深受震動。他以此為基礎,對移民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為了逼真期間,死去男孩的兩個哥哥在影片裡扮演自己。母親一角雖由職業演員扮演,但導演還是把真正的母親梅爾耶姆請來指導她的表演。

一部真誠而偉大的批評寫實電影!這種真誠也許來自於作者高度的責任感,他一定是被某一些現實觸動了,並且強烈到了非用一種尖銳而沉重的筆觸來驚醒人們、使人們向它投以關切的目光的程度。這樣一部具有真實、人道主義風格的電影,有力地捍衛了電影--這種已經嚴重墮落了的媒體的良心。

影片導演

《希望之旅》扎維埃 科萊
扎維埃 科萊 Xavier Koller

職業:導演/編劇

導演作品:

《Cowboy Up》 (2001)

《生命可以重來》 (2000)

《希望之旅》 (1990)

編劇作品:

《希望之旅》 (1990)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瑞士Switzerland 1990年8月

德國Germany 1991年4月4日

美國USA 1991年4月26日

阿根廷Argentin 1991年6月6日

法國France 1991年11月13日

義大利Italy 1992年2月9日

瑞典Sweden 1992年3月6日

芬蘭 Finland 1992年5月1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