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橋》

《布魯克林橋》

《布魯克林橋》(1920),這幅作品煥發著未來主義的光彩,構圖有透視感和立體感。是約瑟夫·斯忒拉(1877~1946)原是義大利未來派畫家,對紐約工業化城市歌頌的極好範例。

簡介

約瑟夫·斯忒拉(1877~1946)原是義大利未來派畫家。他於1902年(一說1896年)來到美國,1902~1912年間一度去法國

《布魯克林橋》《布魯克林橋》

和義大利從事創作。作為義大利未來派畫家,他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在他的畫上,線性動勢與色彩配合得較為絢麗,表現運動的方式不在波丘尼等畫家的格調之下,頗具浪漫主義特點。在進入工業社會的美國之後,他受到更大的歡迎。這一幅《布魯克林橋》是他對紐約工業化城市歌頌的極好範例。

這裡,色彩是通過強烈的光感來表達的,使快速的運動感體現得很生動,好象人們坐在快速前進的汽車上來看這座宏偉的大橋。幾何形圖案使視點震顫,眼前的景物似在發生千變萬化的轉換,足以與當今電影鏡頭相媲美。斯忒拉在談及他於1913年繪製的一幅《科尼島上的光戰》時說過:"我構造我能想像到的最富生氣的阿拉伯式圖案,以一種非常熱烈的情調去表現蜂擁的人群,旋轉的機器,而它們所引起的不是悲痛,而是熾烈的帶有險情的快感。"斯忒拉以橋為主題的作品曾畫過好幾幅,以此幅畫最有代表性。

創作者

1946年11月5日約瑟夫·斯特拉,這位繪出紐約市傳記的藝術家於逝世。斯特拉於1877年出生於義大利南部,孩提時來到美國。他的作品《科尼島,光明之戰,四旬齋前一日》(1914)如題名所示,輕快自如,渾然一體,似如身臨其境。幾年以前,耶魯大學得到了他的名作《布魯克林橋》(1920),這幅作品煥發著未來主義的光彩,構圖有透視感和立體感。

創作背景

20世紀美國美術中一個重要現實是,移民美術家對美國的巨大影響。美國接受移民,從歷史上看大致有三次浪潮,最初,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是在1876年美國獨立100周年與1929年間;1929年,美國政府實施了移民限額法,一度阻止了這一股潮流;至1930~1945年間,納粹法西斯勢力迫使歐洲大量人才遷居美國,其中美術家的數字是相當大的。1965年,美國國會實際上撤銷了移民限額法,於是出現了迄今不衰的第三次移民高潮。移民大多來自拉丁美洲、東南亞和少數東西歐地區。

歐洲先鋒派美術在第一次移民浪潮中就被帶到了美國。對美國畫壇發生巨大影響的重要標誌是,1913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在紐約第69團軍械庫舉行的"現代藝術國際展覽會",簡稱"軍械庫展覽"。展覽會震動了全美國,從而引起了對現代派藝術的廣泛爭論。通過報刊的評議,"軍械庫展覽會"引起了廣泛的注意。據統計,參觀者超出了20萬人次。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展覽會不僅衝擊了美國美術家,還因此派生出許多美國先鋒派集團:立體主義、野獸主義、俄耳甫斯主義、未來主義、達達、超現實主義……幾乎在美國都有派生團體。義大利未來主義給美國新一代藝術家造成影響的具體人物是畫家約瑟夫·斯忒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