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年版電影]

《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年版電影]

《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年版電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導演王為一,有馮奇 (區委書記)、吳漾(張連長)、于洋 (黛烏)、劉瓊 (拉若埃)等出演。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1954年,白樺創作、導演王為一拍攝的黑白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深入人心,成為建國後第一部反特劇。時隔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同名電視劇作為祖國61華誕獻禮劇之一再次被搬上螢屏——8月30日晚間,這部取材、拍攝於我州的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第一夏日劇場播出。強大的班底陣容,全新的經典演繹,引起了我州廣大觀眾的熱情關注和高度認可。

1950年,我黨為支援雲南邊區人民,向苗族哈尼族山寨派遣解放軍馬幫和民族工作宣傳隊,將鹽、布匹等生活用品運往山寨,解決少數民族兄弟生活物資緊缺的問題,解放軍三連一排排長黃明高受命指揮馬幫,馬幫進入偏遠民族地區後,一系列險象環生……8月30日晚上一開播,先前在電影版中都沒有過的劇情和元素,讓很多觀眾都耳目一新。第一集中,主角們就一一亮相:排長黃明高、民族工作隊隊長韓欣,工作隊醫生陳薴等等,個個性格鮮明,反特氣氛濃烈。

劇情梗概

山間鈴響馬幫來 [1954年版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 [1954年版電影]

解放初期,一天,苗寨年輕的聯防隊長黛烏和邊防軍張連長從崗哨走來。美麗的姑娘藍蒡看到了他們,含羞地低下了頭。因為她正愛著堅強而熱情的黛烏。人們迫切地希望政府的馬幫到來。他們需要賣出自己的糧食棉花,也希望買到需要的鹽、用品和農具。“政府的馬幫一定會來的。”張連長肯定地答覆著人們。

這時,隱藏在苗寨開小店的蔣匪幫殘餘分子李三,不斷地抬高食鹽的售價,破壞人們安定的生活。他還利用這個機會拉攏聯防主任拉若埃。忠厚的拉若埃雖然沒有上當,可是也認為這個壞蛋變好了。“馬幫出發了!”邊防軍張連長接到了區委書記的電報。這是各族人民的希望。張連長為了保護馬幫安全到達,決定連夜抄小路趕到緊挨國境線上最險要的嘎幫渡口迎接馬幫。黛烏興奮地要求給邊防軍帶路。匪隊長畢根,化裝成瑤人的模樣,偷過了界河混迸苗寨。李三把馬幫出發的訊息告訴了他。畢根急忙趕回報告匪司令。他們妄圖搶劫馬幫,截斷政府和邊疆各族人民的聯繫。

哈尼寨的青年們,來到苗寨幫助收割。青年男女愉快地對唱歌頌解放後的幸福生活。兒童團也忙著給馬幫準備街棚。可是,李三卻暗地散布謠言,欺騙落後民眾說,從哈尼寨傳來了馬幫在嘎幫渡口出事的訊息,從中破壞苗寨和哈尼寨的團結。馬幫的鈴聲從山坡的樹林裡傳來了。區委書記率領著長長的馬幫走向嘎幫渡口。馬幫不但帶來各種各樣的日用品,還帶來了大批的新式農具。大批的醫務工作者也隨著馬幫來了。

偷越界河隱藏在山間草叢中的蔣匪殘餘,看到馬幫向嘎幫渡口走去。他們企圖占據嘎幫渡口的山頂。邊防軍恰好趕到那個山頂。蔣匪殘餘立刻被打得狼狽逃竄。在嘎幫渡口,馬幫和邊防軍會合了!苗寨的街道上擠滿了人群,人們滿臉喜色。馬幫運來的貨物在街上出售了,食鹽一萬元 (舊幣)四斤,奸商李三出賣五萬元一斤食鹽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敵人是不甘心失敗的。殘匪又籌劃著名新的陰謀。一天,哈尼寨突然得到一張殘匪的通知單,說要哈尼寨準備500擔糧食迎接路過的匪軍,哈尼寨聯防隊長連忙趕去報告邊防軍。張連長和區委書記仔細分析了敵情。他們判斷殘匪是在聲東擊西,意在搶劫馬幫運來的貨物。但為了讓哈尼寨民眾安心,以防萬一,還是派了一支部隊去了哈尼寨。夜間,藍蒡和黛烏在哨崗放哨,他們發現山坡下有草動的聲音。殘匪分子李三強作鎮靜地從草叢中站了起來,他偽稱是奉命來接崗的。藍蒡和黛烏正在猶豫的時候,李三打倒黛烏奪去了火槍。藍蒡機警地叫黛烏回寨報信,自己急忙吹起了牛角號向邊防軍告警。

匪軍們擁上了北哨崗,藍蒡被李三綁走了。邊防軍和聯防隊早已有了準備。聽到北哨崗的警報,張連長立刻派戰士前去阻擊敵人。黛烏聽到藍蒡被俘去的訊息,非常憤怒,衝出戰壕要去救藍蒡,區委書記勸阻了他,要他到哈尼寨去調回支援哈尼寨的部隊,截住殘匪退路。一場激烈的戰鬥開始了。蔣匪幫殘餘被消滅在界河邊上。黛烏打死李三,救出了藍蒡。市場上擠滿了各族人民,人們滿意地選購自己需要的物品,拉若埃給女兒藍蒡辦嫁妝。黛烏的媽媽也給兒子準備結婚的物品。街棚里到處洋溢著各族人民團結、幸福的歡樂。經過了一番波折的黛烏和藍蒡,愛情更加深厚了。他們懷著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保衛住美好幸福的日子。

主要演員

馮奇馮奇

馮奇

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角色亦正亦反,在《連個巡邏兵》《鐵道游擊隊》、《舞台姐妹》、《長虹號起義》中塑造了解放軍幹部、游擊隊員、老藝人。地下黨員等正面形象,也曾在《紅色娘子軍》、《阿詩瑪》、《春苗》、《藍色檔案》等片中成功地扮演反面角色。有人曾問馮奇:“你長得慈眉善目的,怎么在電影裡總演壞人呢?”馮奇嘆了口氣說:“別提了,自從我在一部影片裡飾演了一個不務正業的醫生後,一上街就有人指著我說‘看,那不是錢濟仁嗎?’從此,導演就盡讓我演反面人物了!”馮奇在2005年 8月,被授予第10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

曾拍攝過的電影

新十字街頭(2001)

椰島情仇(1994) .... 周祖壽

風雨故園 (1991) .... 祖父

夜半驚魂 (1991) .... 祝希濤

佛光俠影 (1990) .... 坂田

江城奇事 (1990) .... 商先生

禁菸槍手 (1990) .... 宋繼良

當代小俠 (1990) .... 張鐵漢

警官與偵探(1988) .... 莫泰斗

午夜兩點 (1987) .... 王主任

魔針 (1986) .... 張謇

公寓 (1985) .... 徐醫生

竹林隱士(1985) .... 鄭院長

滴水觀音 (1984) .... 楊經理

青山夕照 (1984) .... 王強

張衡 (1983) .... 曹譜

廖仲愷(1983) .... 陳廉伯

石榴花 (1982) .... 老華僑

這不是誤會(1982) .... 潘寧

飛向太平洋 (1982) .... 馬攝影

楚天風雲 (1981) .... 唐雲階

革命軍中馬前卒 (1981) .... 陳夢坡

七月流火 (1981) .... 李局長

御馬外傳(1981) .... 老館長

藍色檔案(1980) .... 岡田

李四光 (1979) .... 凌子騫

大刀記 (1977) .... 魏基珂

征途 (1976) .... 張山

春苗 (1975) .... 錢濟仁

一副保險帶(1974) .... 邱金才

櫃檯 (1965) ....楊正林

舞台姐妹 (1965) .... 邢師傅

阿詩瑪 (1964) .... 海熱

蠶花姑娘 (1963) .... 劇團導演

紅色娘子軍 (1961) .... 老四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 .... 丁鳳鳴

愛廠如家 (1958) .... 設計師

第一列快車 (1958) .... 于欣

熱浪奔騰 (1958) .... 李家棟

鐵樹開花 (1958) .... 劉書記

兩個巡邏兵 (1958) .... 郭參謀

林沖 (1958) .... 陸謙

魯班的傳說 (1958) .... 李掌墨師

無名英雄 (1958) .... 李不平

阿福尋寶記 (1957) .... 保衛科長

母親 (1956) .... 眼鏡

鐵道游擊隊 (1956) .... 王強

南島風雲 (1955) .... 雲大祿

山間鈴響馬幫來 (1954) .... 區委書記

斬斷魔爪(1954) ....李好義

二百五小傳 (1949) .... 程胡民

于洋于洋

于洋

于洋山東省黃縣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六歲那年,闖關東的父親病死關外,家鄉又遭災,這突來的天災人禍,迫使母親帶著他流落到東北。在長春,他遭受過孤兒院的虐侍,也飽嘗過流浪街頭的悽苦。直到替人做傭人的母親攢下點血汗錢,才把他送進國小讀書。1942年,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為一部兒童片挑選臨時兒童演員,于洋抱著自己找些活路以減輕母親負擔的心理經人介紹去應試。結果被選中。於是,在半工半讀生活中,他接觸了電影表演。

1945年,東北人民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獲得解放,也掀開了于洋生活中嶄新的一頁:他那在八路軍中工作廠多年的哥哥隨部隊來到長春,找到了他,並引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歲的于洋參加革命隊伍後,當過公安戰線上的偵察員,參加過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以後又作為解放軍的文化幹事,參加過四平保衛戰、長春圍殲戰,並在某部炮兵團獲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紀念章。當時他並沒有想到,這兩年多的戰鬥生活對自己日後的電影表演,會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1947年11月,于洋奉命來到興山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留下他打老蔣》的拍攝。在這部短故事片裡,他扮演我軍連長。從此,他正式開始了電影演員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蔣》的導演伊琳,做為于洋在電影藝術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首先教給於洋的是:“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一革命文藝宗旨。並且還告訴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礎,沒有真實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實。同時,陳波兒、王濱等都對於洋有過殷切的希望和具體的幫助。

1948年我國人民電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橋》開始拍攝。在這部影片中,我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國家的主人出現在銀幕上。于洋在影片中飾演了青年工人吳一竹。他的表演純真、質樸,表現出獲得翻身解放的煉鋼工人,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勇於克服困難的可貴品質。

劉瓊劉瓊

劉瓊

劉瓊(1912年-2002年4月28日),原名劉伯瑤。中國著名的電影演員和導演。劉瓊在《金銀世界》一片中扮演的張伯南,為他奠定了影壇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後拍攝的《生離死別》,更使他走紅影壇。解放後,劉瓊主演了《女籃五號》和《海魂》,並且開始從事導演工作,他執導的影片有《女附馬》、《喬老爺上轎》、《51號兵站》、《阿詩瑪》、《李慧娘(京劇)》等。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去了香港,不久又回上海,期間曾演過《文天祥》等話劇。1938年,他在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武松與潘金蓮》中扮演西門慶,他風流倜儻的氣質,將西門慶演得活靈活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他便開始擔任主角。1938年至1941年間,他在“新華”、“華新”、“華成”三家公司拍攝了《離恨天》、《金銀世界》、《杜十娘》、《亂世佳人》、《生死離別》等十多部影片。在《金銀世界》一片中他扮演的張伯南,為他奠定了影壇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後拍攝的《生離死別》,更使他走紅影壇。隨後,他又主演了朱石麟編導的《文素臣》、《家》、《洞房花燭夜》等片。1942年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主演《蝴蝶夫人》等影片。1943年參加上海劇藝社,後轉入天風等劇社,主演話劇《長恨歌》、《蔡松坡》、《海國英雄--鄭成功》等話劇。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返電影界,他在“中電二廠”、“文華”等幾家公司主演了《忠義之家》、《大地回春》、《不了情》等幾部影片。

1948年,他去香港為永華影片公司拍攝了《國魂》《大涼山恩仇記》。後來,他先後加入蔡楚生髮起的五十年代影片公司及“長城”、“龍馬”等公司,拍攝了《火鳳凰》、《神.鬼.人》。這段時間他開始嘗試作導演,作品有《豪門孽債》、《青春頌》、《方帽子》(與李萍倩合導)、《青春之歌》(與胡小峰合導)。1952年,因參加愛國活動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死神與少女》、《夢非夢》等影片中飾演主角或重要角色。1956年後兼任導演,他執導的影片有:《女附馬》、《喬老爺上轎》、《51號兵站》、《阿詩瑪》、《李慧娘(京劇)》等。其中《阿詩瑪》是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影片,在1982年西班牙主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周上,榮獲最佳舞蹈片獎。《李慧娘》獲得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8年,因在影片《死神與少女》中的表演及其從影以來半個世紀的藝術成就,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表演特別獎。劉瓊曾任上影廠創作室主任,是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