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趨勢》

《小趨勢》

《小趨勢》是佩恩(Penn,M.J.),扎萊納(Zalesne,E.K.)編寫的一部書籍,劉庸安等翻譯,2008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小趨勢》《小趨勢》

一部揭示未來發展走向的神奇之作,美國前總統比爾 柯林頓說:“這本書會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一本了解當今美國社會和全球局勢不可或缺的讀物。今天的美國也許就是明天的中國,本書不僅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鑑,也會讓一般讀者增長見識並拓寬觀察當今時事的視野。
作者是全球頂級民意測驗專家和25個國家元首的首席顧問,通過詳細而真實的統計數據,得出了一個個驚人的結論,必將掀起又一輪的未來學的研究浪潮。
75個社會趨勢的揭示,加上作者獨到的深入分析,每篇都充滿了可以造就新行業的商機!

基本資料:

作者: (美)佩恩(Penn,M.J.),(美)扎萊納(Zalesne,E.K.) 著;劉庸安,賀和風,周艷輝 譯
出 版 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 數: 405000

版次: 1
頁數: 439

印刷時間: 2008/10/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11743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社會學理論

內容簡介

一部以全新的視角剖析當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紐約時報》稱:“對於揭示掩藏在這個時代背後的社會真相而言,《小趨勢》無疑是一部完美的聖經。”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和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相比,《小趨勢》是新世紀商業社會預言中最摩登的話題。
馬克·佩恩通過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讓我們發現大量和直覺相違背的事實。社會不再是一個大熔爐,而是被分成了一個個有著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體。那些人數不多卻充滿活力的新群體,正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書中列舉了影響著未來社會發展的75個小群體的發展動向,那些貌似細微的發展正在決定著巨大的社會變革。這將徹底改變你觀察從現在到未來的視角,並由此發現你的處境在現在與未來之間會有怎樣的改變。
馬克·佩恩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趨勢就是這些小趨勢,他告訴讀者如何去觀察那些小群體的發展,它們能改變一個企業的命運,也可以對一場選舉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它們還可能煽起一場運動,或者改變你個人的生活。在當今的社會中,小群體有大作用。“小”決定著“大”。

編輯推薦:

26年前,也就是1982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寫過一本風靡一時的書《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作者根據他所觀察到的美國,乃至世界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資訊時代”的特徵,預言美國將按照十個“大趨勢”向前發展,而這十個“大趨勢”將影響到美國,乃至世界的“社會組織結構、制度的變化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與政治態度”。
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世界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在有些人看來,美國和世界並沒有像約翰·奈斯比特所預言的一樣,只朝著十個“大趨勢”的方向發生變化,而是按照比十個“大趨勢”多得多的“小趨勢”在發生變化。這些人當中的兩位就是本書的作者馬克·J.佩恩和E.金尼·扎萊納。他們在2007年向美國和世界推出的《小趨勢:決定未來大變革的潛藏力量》中就是這樣認為的, “僅僅根據‘大趨勢’或普遍的經驗,你不可能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在今天這個分裂的社會,如果你要成功地做一些事情,你必須了解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的那些群體,它們正在按照縱橫交錯的方向迅速而激烈地發展和運動。這就是小趨勢”。而這些“小趨勢是一種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的正在成長的群體,他們有目前眾多公司、銷售商、決策者和其他將影響社會行為的人或機構不能滿足的需求”。
馬克·J.佩恩是位頂尖級的政治家的戰略問題顧問,也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公共關係公司的CEO。他對美國乃至世界的觀察都是廣泛而又深刻的,常常能夠從“獨到睿智的視角”觀察到只有細心人和聰明人才能觀察到的事物。E.金尼·扎萊納也是美國聯邦政府中的常客,一直以“社會變革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從而以“自己獨到的精神見解”為白宮效力。他們通過對美國社會的細心觀察,發現了美國社會中的很多“小趨勢”。
他們對“小趨勢”的定義是:在美國3億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萬人口在價值觀或生活習慣,或行為方式,甚至在身體特徵上相同或近似,從而構成了一個群體,且具有目前社會不能滿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種“小趨勢”。馬克·佩恩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趨勢就是這些“小趨勢”小趨勢的形成。
在《小趨勢》里,作者通過美國政府機構公布的數據以及美國民間權威調查公司的數據,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我們通常認為的潮流與統計數據真實顯示的趨勢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書中描述的75個“小趨勢”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這些連雷達都無法探測到的“小趨勢”可以被用來推動一個新的行業,進行一場新的戰役,開始一場新的運動,也可以用來作為投資戰略指南。通過《小趨勢》,你將真切感知我們未來世界的狀態。

作者簡介

馬克•佩恩: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從1995年至2000年為比爾•柯林頓總統擔任戰略顧問,並因此而聞名遐邇。2000年,《時代雜誌》將佩恩稱為“信息大師”,並被譽為美國政界最有洞察力的民意測驗專家。佩恩是世界著名的博雅公關公司的CEO,希拉蕊•柯林頓競選總統的首席顧問。也是財富500強里多家公司的顧問,更是25個國家元首的資深顧問。
對馬克• 佩恩的評價:
“一個大腦異常敏銳的人。”——英國前首相 托尼•布萊爾
“華盛頓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華盛頓郵報》
“世界頂級的行銷方案都有著獨到睿智的視角,而馬克• 佩恩是一個總能發現它們的大師。”
—— 麥當勞餐廳全球首席行銷官 瑪麗迪林
E.金尼•扎萊納:為白宮效力,是聯邦政府的首席法律官員珍妮特·雷諾(Janet Reno)的顧問,此外她還是兩家社會變革組織的執行副總裁和董事長。

圖書看點:

一本了解當今美國社會和全球局勢不可或缺的讀物。今天的美國也許就是明天的中國,本書不僅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鑑,也會讓一般讀者增長見識並拓寬觀察當今時事和社會經濟的視野。
作者是全球頂級民意測驗專家和25個國家元首的首席顧問,通過詳細而真實的統計數據,得出了一個個驚人的結論,必將掀起又一輪的未來學的研究浪潮。
75個社會趨勢的揭示,加上作者獨到的深入分析,每篇都充滿了可以造就新行業的商機!

各方看法:

佩恩頭腦敏銳,他對於推動美國和整個世界的動力有一種超強的感知,在本書的每一頁你都能體會到。
——比爾 蓋茨
這本書會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比爾 柯林頓
世界頂級的行銷方案都有著獨到睿智的視角,而馬克• 佩恩是一個總能發現它們的大師。
—— 麥當勞餐廳全球首席行銷官 瑪麗迪林
著實讓人著迷,《小趨勢》通過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讓我們發現大量和直覺相違背的事實,這將徹底改變我們觀察從現在到未來的視角。並由此發現你的處境即將會有怎樣的改變。對於揭示掩藏在這個時代背後的社會真相而言,《小趨勢》無疑是一本完美的聖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的力量在於馬克· 佩恩對每一個小趨勢可能帶來的機會和暗含商機的分析上……它使企業家、商人和政客們能夠在碎片化的社會中發現那些難以琢磨的群體,這將幫助重新建立新公司、開創新市場,並在新的競爭中獲利!
——《今日美國》USA Today
馬克· 佩恩不僅僅是發現了這些趨勢,他同時也指出了該如何對待這些趨勢,它們可以造就一個新公司,也可以讓一個公司破產。
——《新聞周刊》Newsweek
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和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相比,《小趨勢》是20世紀末商業社會預言中最摩登的話題。然而,和那些誇誇其談堆砌材料的書相比,馬克· 佩恩篩選了一堆社會“趨勢”,又精心打磨成一個個好點子,引導我們將走向何方。
——《信息周刊》Information Week
如此引人入勝、富有想像力,佩恩不僅是一個政治迷,更是一個商業顧問!佩恩認為,改變今天這個世界的是那些雷達探測不到卻又潛伏在我們中間的微小趨勢。受大趨勢影響的時代是福特那個年代,那時的經濟提供大規模生產和有限的選擇,而今天的世界是星巴克提供上千種組合給那些挑剔的顧客的時代了。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佩恩的核心前提就是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世界正在被分割成幾千,至少是幾百個群體。這是對美國出現的各種小群體進行詼諧有趣的深入思考。這本書有15個章節,每個章節又分幾個小部分,共提到了75個群體,這樣的結構非常風趣,因為每個章節佩恩都闡述了一種清晰的觀點,用很多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來支持它,並在相關的地方插入了他個人的經驗評論。
——《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今天的小趨勢發現者們已經摒棄了他們的個人偏見,而是通過詳實的數據調研,發現那些小的、新的,熱情的群體,雖然他們的增長不超過1%,但是他們的確在塑造明天的時代精神和思潮中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
——福布斯Forbes.com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譯者前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 愛情、與男女關係
 性比例失調的單身男女
 “美洲獅
 辦公室里的戀人
 通勤夫妻
 通過網際網路結成的夫妻
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
 退而不休的老人
 上班太遠的人
 在家工作的人
 能說會道的女人
 身強力壯的女人
第三部分 種族宗教
 打破彩色玻璃天花板的女人
 喜歡找猶太人的人
 跨種族通婚的家庭
 信奉新教的墨西哥裔美國人
 溫和的穆斯林
第四部分 健康與快樂
 不喜歡陽光的人
 睡眠不足的人
 不再受約束的左撇子
 有病自醫的人
 有聽力障礙的人
第五部分 家庭生活
 高齡奶爸
 寵物父母
 溺愛孩子的父母
 事後曝光的男同性戀
 孝順的兒子
第六部分 政治
 感情用事的精英
 舉足輕重的搖擺選民
 奮起鬥爭的非法移民
 基督教徒中的錫安主義者
 有犯罪前科的人
第七部分 少男少女們
 輕度精神失調的孩子
 喜愛編織的年輕人
 堪為楷模的黑人青年
 中學裡的大老闆
 立志成為狙擊手的年輕人
第八部分 食品、飲料與節食
 吃素食的孩子
 肥胖的人
 渴望長壽的人
 痴迷咖啡因的人
第九部分 生活方式
 能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人
 被忽視的爸爸
 講母語的人
 不區分性別的人
第十部分 金錢與階級
 購買第二居所的人
 當代的瑪麗•波平斯
 不事張揚的百萬富翁
 中產階級與破產
 非營利群體
第十一部分 外觀與時尚
 保留個性的文身人
 忙碌的邋遢人
 迷戀整形手術的人
 強大的嬌小女人
第十二部分 技術
 喜愛社交的奇客
 新一代的盧徳分子
 技術紅顏
 買汽車的“足球媽媽
第十三部分 休閒娛樂
 射箭媽媽?
 XXX人
 玩電子遊戲的成年人
 新的古典音樂愛好者
第十四部分 教育
 晚上學的聰明孩子
 美國在家上學的孩子
 退學的大學生
 對數字著迷的人
第十五部分 國際
 小宗教
 國際買房者
 LAT夫妻(英國)
 媽媽的大男孩(義大利)
 歐洲之星
 越南企業家
 法國的禁酒主義者
 中國的畢卡索
 搖擺不定的俄羅斯
 崛起的印度婦女
 受過教育的恐怖主義分子
結論
致謝
資料來源
譯者簡介

媒體評論

實讓人著迷,《小趨勢》通過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讓我們發現大量和直覺相違背的事實,這將徹底改變我們觀察從現在到未來的視角。並由此發現你的處境即將會有怎樣的改變。對於揭示掩藏在這個時代背後的社會真相而言,《小趨勢》無疑是一本完美的聖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的力量在於馬克• 佩恩對每一個小趨勢可能帶來的機會和暗含商機的分析上……它使企業家、商人和政客們能夠在碎片化的社會中發現那些難以琢磨的群體,這將幫助重新建立新公司、開創新市場,並在新的競爭中獲利!
——《今日美國》USA Today
馬克• 佩恩不僅僅是發現了這些趨勢,他同時也指出了該如何對待這些趨勢,它們可以造就一個新公司,也可以讓一個公司破產。
——《新聞周刊》Newsweek
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和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相比,《小趨勢》是20世紀末商業社會預言中最摩登的話題。然而,和那些誇誇其談堆砌材料的書相比,馬克• 佩恩篩選了一堆社會“趨勢”,又精心打磨成一個個好點子,引導我們將走向何方。
——《信息周刊》Information Week
如此引人入勝、富有想像力,佩恩不僅是一個政治迷,更是一個商業顧問!佩恩認為,改變今天這個世界的是那些雷達探測不到卻又潛伏在我們中間的微小趨勢。受大趨勢影響的時代是福特那個年代,那時的經濟提供大規模生產和有限的選擇,而今天的世界星巴克提供上千種組合給那些挑剔的顧客的時代了。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佩恩的核心前提就是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世界正在被分割成幾千,至少是幾百個群體。這是對美國出現的各種小群體進行詼諧有趣的深入思考。這本書有15個章節,每個章節又分幾個小部分,共提到了75個群體,這樣的結構非常風趣,因為每個章節佩恩都闡述了一種清晰的觀點,用很多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來支持它,並在相關的地方插入了他個人的經驗評論。
——《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今天的小趨勢發現者們已經摒棄了他們的個人偏見,而是通過詳實的數據調研,發現那些小的、新的,熱情的群體,雖然他們的增長不超過1%,但是他們的確在塑造明天的時代精神和思潮中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
——福布斯Forbes.com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 愛情、性與男女關係
 性比例失調的單身男女
也許沒有哪種感覺比被忽視更加令人感到難受。每個人都記得沒有被選入運動隊,或者被排除在朋友晚上外出之外,或者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被邀請參加婚禮是什麼滋味。當然,最讓人生氣的是不公平——為什麼是我呢?我是一個不錯的球手,是一個忠實的朋友,是一個合群的客人——但我卻被忽視了。
在今天的世界中,越來越多的女人發現她們正在受到婚姻的忽視。一些女人故意逃避婚姻。另一些女人則在約會網站上頻頻填寫自己的資料,但實際上結果往往是令她們失望的。很多女人都自己責備自己,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
實際情況是,那些沒有幾個異性戀男人對其動心的單身女人並沒有做錯什麼。150年前,在西大荒沒有多少女人,所以他們不得不從別的地方引進新娘。今天,我們的問題正好相反。非同性戀的男人少,而非同性戀的女人卻多,所以,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女人被拖進一場隨音樂搶椅子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至少有3%的女人被晾在了一邊。
1994年。全國輿論調查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關於“性的社會組織”的一份研究發現。9%的男人和4%的女人承認他們在青春期以後有過某種同性戀性行為。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一個小組所做的另一項研究報告說,有6.2%的男人和3.6%的女人承認。他們在過去的3年裡有一個同性性夥伴。第三份研究報告說,在至少有一次同性戀經歷的人當中,有9%的男人和5%的女人承認這些經歷被被說成是“經常性的”或“正在進行中的”。
這些研究表明,不管同性戀者的實際人數有多少,在美國,男性同性戀者和女性同性戀者的比率大約是2:1。這些數字說明,在美國異性戀者隨音樂搶椅子的遊戲停止時,被晾在一邊的都是女性。
這種情況意味著,在美國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更多的單身女性單身生活下去。
這裡的數字是怎么出來的呢?
在嬰兒出生時,女孩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每年出生的男孩要比女孩多9萬人。這確定了有利於女孩的約會比率。但到這些孩子長到18歲的時候,性別比例發生了相反的變化,男女比例倒了過來,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51:49,因為在青春期死去的男孩多於女孩。(研究人員把這種現象稱為“睪丸素風暴”,這導致有較多的男孩死於車禍、自殺和溺水。)
儘管從社會的角度說,這對異性戀的女人還不算太糟糕,但男性同性戀加劇了這種情況的惡化。(根據專家的說法和調查結果,)我們假定美國大約有5%的成年人是同性戀者,那么在美國就有750萬名男性同性戀者和350萬名女性同性戀者。如果你從已經不平衡的男女總人數中減去同性戀者的數字,你得到的數字就是有1.09億非同性戀的女性和0.98億非同性戀的男性——非同性戀的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是53:47。
對黑人女性來說,情況更加糟糕。把黑人同性戀放在一邊(實際上,這個因素並不能改變成年黑人的性別比例,因為成年黑人的數量相對較少),由於十幾歲的黑人男孩死亡率比較高,在成年黑人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一開始是56:44。後來,由於黑人男性被監禁的比例相對比較高——每1O萬名黑人男性中就有4700人,而每10萬黑人女性中只有347人,這個比例變成了57:43。在黑人男女比例失調這一現象中,最突出的是黑人男女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比例失調,因此,很多黑人女性,特別是比較成功的黑人女性是單身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與男同性戀者相比,女同性戀者可能更不願意暴露自己是同性戀——當然,通俗小報經常披露一些女性公共人物是同性戀者。另一方面,研究似乎表明,即使女性有過同性戀經歷,她們也很少把它當成她們固定的生活方式。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同女人相比,男人會早死4年,所以寡婦總是多於鰥夫。但顯然。性別比例失調出現得太早——在男女約會的時候就出現了——是因為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女性往往會因為一些從統計學意義上說超出她們自己控制能力的事情而責備自己。
單身男女的比例所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2005年,單身女性是第二大購房群體,僅次於已婚男女。那一年,她們買了150萬套房子,是單身男性購房數的兩倍。儘管這種情況在50年前從來沒有聽說過,但美國女人現在一般都在買房子,就是說,在她們買嫁妝和成家之前先購置房產。
由於單身女性人數的上升,一個相關的趨勢是,在沒有配偶的情況下自願撫養或收養孩子的女性——單身母親——人數也在上升。在1990年代初,當電視人物墨菲·布朗(Murphy Brown)決定在沒有丈夫的情況下要一個孩子的時候,這對於副總統丹·奎爾(Dan Quayle)來說仍然是很超前的,他在到那時為止的那次最著名的講話中,狠狠地訓了她一頓(這也許是一位副總統唯一一次在辯論中對一個虛構的人物產生興趣)。但在那個候,在美國,像這樣的女性只有5萬人,而現在估計是那時的3倍。
這種對非同性戀的女性不利的男女比例在某些方面可能會使女性心喪氣,但也促使她們在其他地方表現得出類拔萃。正如我們將要在與說會道的女人有關的趨勢中看到的一樣,在諸如法律、公共關係和新聞領域,年輕女生的數量超過了男性。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女性和男性的投票比例是54:46。在大學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約是57:43。
當然,由於單身男女的比例失調,是大的受益就是非同性戀的男性,坦率地說,這些男人的感覺從來沒有這么好過。上大學的時候對男人不屑一顧的女人們,在8年或10年以後開始注意到,現在的男人比過去明顯少了。那些有固定工作的禿頭傢伙,以及那些相當不劃的未來父親突然開始走俏了。
另外,這種現象也有更多的商業和政治含義。住宅維護和修繕以及家庭保全公司有一個專門為單身女人服務的巨大市場。就在不久之前,美林證券公司(Merrill Lynch)意識到在單身女人的投資和養老金背後的巨大潛力,準備改變自己的商標標識——把那頭飽含睪丸素的公牛改成比較優美的什麼東西!
如果女人實際上像要房子那樣要丈夫,那么有一天,我們會不會有郵購丈夫——就像我們曾經向西大荒輸送新娘一樣向特倫頓(Trenton)和塔斯卡盧薩(Tuscaloosa)輸送丈夫呢?
如果女人不要丈夫——這種情況並不好——但仍然要孩子,那么要就對精子捐贈有一個幾乎是沒有限制的市場,這樣就需要制定所有經濟和倫理方面的規定。
歷史學家們已經充分證明,一個有太多沒有老婆的男人的社會將導致戰爭。那么一個有太多沒有丈夫的女人的社會能帶來和平嗎?
 “美洲獅”
和比自己年輕的男人約會的女人
大眾文化的每一時代都會重現那些年齡大的女人和比自己年輕的男人之間的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在1967年的《畢業生》(The Graduate)中,世故女人安妮·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名門望族西蒙[Simon]和加芬克[Garfunkel]的羅賓遜夫人[Mrs.Robinson])勾引天真的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1996年出版的《當老牛碰上嫩草》(How Stella Got Her Groove Back),是特里·麥克米蘭(Terry McMillan)的一部暢銷小說,寫的是一個成功的股票經紀人的母親意外地找到與一個年輕的牙買加島民的浪漫愛情。在2003年的《愛是給予》(Somethin9’s Gotta Give)中,50多歲的黛安娜·基頓(Diane Keaton)(在選定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之前)和30多歲的基努·里維斯(Keanu Reeves)約會。
不過,這些開始是醜聞,後來卻引起人們好奇心的事情,現在已經相當平常了。
老男人金屋藏嬌是一種自古就有的現象。“下流的老頭兒”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說法。但目前在美國,隨著在財富和性愛方面獨立性的提高,女人們也對與比自己年輕的男人約會越來越感興趣。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所做的一項研究,在40歲到69歲的女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正在與比她們年輕的男人約會,在這些男人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比這些女人年輕10歲或更多。
儘管美國人口普查局(U.S.Census Bureau)對1997年到2003年的這類男女約會的統計不盡相同,但數量顯然是在增加:1997年,在美國,女人大男人至少10歲的夫婦不到50萬。到了2003年,女人大男人至少6歲的夫婦將近300萬。
在2002年到2005年之間,線上約會服務商Match.com說,在他們的資料庫中,願意與比自己小10歲或更多的男人約會的女人的比例翻了將近一番。也許,這是因為不僅在好萊塢,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女人與比自己年輕的男人在一起也成了一種時尚。在《三軍統帥》(Commander in Chief)中扮演國家第一位女性總統的女人,51歲的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嫁給了35歲的雷扎·加拉希(Reza Jarrahy)。60歲的蘇珊·薩拉蘭頓(susan Sarandon)與48歲的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有了孩子。麥當娜(Madonna)快50歲了,而她的丈夫蓋伊·里奇(Guy Ritchie)才39歲。
這一趨勢的明顯證據是,現在對那些與比自己年輕很多的男人約會的女人有了一個專有名詞:美洲獅。根據《多倫多太陽報》(Taronto Sun)性專欄作家和《美洲獅:和比自己年輕的男人約會的女人指南》(Cougars:A Guide for Older Women Dating YOurnger Men)一書的作者瓦萊麗·吉布林(Valerie Gibson)的說法,這個詞開始出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用來貶低那些上酒吧,到打烊的時候就跟留在酒吧的一個隨便什麼男人回家的老女人。但在最近一些年,這個詞變成了一個比較正面的詞——指那些知道自己要哪種男人的單身老女人。她們有錢,有信心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種男人,她們不會受到要孩子的願望和白色警戒欄桿的限制。
……

書摘與插圖


《小趨勢》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社會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