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政治體系》

《實證政治體系》,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的哲學理論著作,認為社會與自然界並無本質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應該貫徹到研究社會中去,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區分。

理論介紹

實證方法,孔德認為,研究社會現象,方法十分重要,不認真研究方法,在任何時候都難以求得真理。為了獲得實證的知識,他提出了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之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與自然界並無本質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應該貫徹到研究社會中去,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區分。孔德的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社會學開創伊始就一直有嚴重爭議的問題之一。

作者介紹

孔德,A. AugusteComte(1798~1857),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1798年1月19日生於法國南部蒙彼利埃城。16歲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校學習。1817年成為空想社會主義者C.H.de聖西門的秘書和合作者。後因觀點相左,兩人分道揚鑣。1826年設館講授實證哲學。1857年9月5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實證哲學教程》(6卷,1830~1842)、《實證政治體系》(4卷,1851~1854)、《主觀的綜合》(1856)等。

影響評價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後來的□.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 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條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例如,他試圖把社會學建成一門系統表達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綜合的社會科學的構想,已為當代科學知識的不斷分化以及社會學知識的專門化發展趨勢證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唯理智論傾向也為多維度的視角所取代;他關於實證科學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詰難。但是,孔德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

奧古斯特·孔德相關知識

奧古斯特·孔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被尊為“社會學之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