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士文集》

《宋學士文集》

《宋學士文集》,又名《文憲集》,明初文學家宋濂著,本書為四庫全書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宋學士文集》《宋學士文集》

《宋學士文集》,又名《文憲集》,作者[明]宋濂。本書為四庫全書之一。序:分書序和贈言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作者的意趣、協作緣由;贈序創於唐初,用於臨別贈言,多為讚頌、勉勵、祝願、惜別之詞。

明刻本

《宋學士文集》75卷,明宋濂撰,明正德九年(1514),刻本,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12冊2函。版框高21厘米,廣14.8厘米。每半頁14行,行23字。白口,左右雙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卷內鈴朱文篆書長方“夢選樓胡氏宗楙藏”一印。

文言文

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注釋

(1)諸暨:縣名,今屬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竊:私下的意思(4)諸;許多(5)輒:總是(常常)(6)忘:丟失(7)蹊田:踐踏田地,指踩壞了莊稼(8)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9)痴:入迷(10)如此:這樣(11)聽:聽任(12)去:離開(13)潛:暗暗地、悄悄地走(14)執策:策通“冊”,拿著書(15)長明燈:佛像前晝夜不熄的燈(16)達旦:到早晨,到天亮(17)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8)恬:安靜的樣子(19)會稽:古地名,故吳越地,今紹興境內(20)韓性:紹興人,大學者(21)通儒:指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22)隴:同“壟”。(23)己而:不久。(24)琅琅:形容響亮的讀書聲。(25)遂:最終。(26)依僧寺以居:同“而”,連詞恬若:安靜的樣子。若,……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於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諡號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博學多識,“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其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