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

《孫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

《孫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張樹驊主編, 齊魯書社2004年出版,平裝,16開。《孫子兵法》是我國存世的第一部兵書,它總結了春秋及以前歷代的軍事思想。本書主要針對《孫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闡釋要義,講述戰爭故事,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作者: 張樹驊 主編
出 版 社: 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 2004-5-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226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533312626
  • 包裝: 平裝
定 價:¥25.00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兵家的一部經典性的理論著作,千百年來一直享有著極高的聲譽,對我國的傳統兵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我國存世的第一部兵書,它總結了春秋及以前歷代的軍事思想。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政治鬥爭的最後解決方式。對此,孔子有著清醒的認識。戰爭必須以國內政治為基礎,“道”即政治的意義多次被孫子關注,提出應“修道而保法”。
《孫子兵法》一書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它對一些戰爭規律總結具有高度的濃縮性質,就連其中對於一些特殊條件下的具體戰法等等,也同樣僅僅是片言語的指導性話語。

目錄

總序
導讀
兵者,國之大事
道者,令民與土同意者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勢著,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
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
亂而備之
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
佚而勞之
親而離子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多算勝,少算不勝
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盡知用兵之害與利
因糧於敵
殺敵者,怒也
取敵之利者,貨也
善養敵卒,勝敵益強
用兵當以全勝為上
不戰屈人,善之善者
上兵伐謀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國君之患于軍者
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以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勝可知而不可為
善戰者勝於易勝
立不敗之地而不失敵敗
勝兵優勝,敗兵選敗
兵之所加,如以粗投卵
奇正之變
形之,敵必從之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善戰者求之於勢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行無人之地千不勞
善攻守則敵不知所守攻
攻其所必救
避實擊虛,因敵制勝
軍無輜重則亡
三軍可奪氣
將軍心奪心
以佚待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窮寇勿迫 
圮地無舍 
衢地合交 
死地則戰 
半濟而擊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地形者,兵之助也 
視卒如愛子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兵之情主速 
陷之死地然後生
以火佐攻者明
非利不動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書摘

兵者,國之大事
【名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計篇》
【要義】
這是《孫子兵法》開篇的第一句話。在古代,戰爭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中的一件(另一件事是祭祀),因此,生活於春秋末年的孫子在其兵法中就首先點出了戰爭的重要性。這句話的大意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對於地形上的生死之勢,戰場上的存亡勝敗,這是不可不認真研究的。”這種對戰爭重視和謹慎的態度,即使在現代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故事】
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是一個戰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列國爭強,經過多次相互爭戰拼殺,戰國七雄各自的國力及軍事的強弱次序逐漸明朗化了。當時,崛起於西方的秦國的優勢漸漸明顯,而山東六國在強秦的打擊下,日益敗落。山東六國為了避免落人被強秦蠶食而滅亡的命運,就聯合起來,組成連橫陣線以共同抵抗秦國的猛烈進攻,而這一連橫政策的確也起到了阻止秦國東進的步伐。秦國為了打破山東六國的連橫,也以合縱陣線破壞連橫陣線,並且成功的以遠交近攻的政策對與秦相近的韓、魏等國的實力加以頻頻削弱。
到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以楚、齊、趙三國的力量相對強大一些。但是,到戰國末年,楚國在秦國強大的軍事打擊下逐漸衰弱下去了,趙國經過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也實力大減,只有齊國的軍事力量尚可。此時,強秦意圖吞併山東六國,一統天下的目的已經是十分明顯了。秦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在東方衛國的舊地建立了根據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韓、魏等國,而韓、魏等國也忙於應付秦國的蠶食進攻,這就暫時使處在最東邊的齊國戰事大為減少,國內維持著相對平和的局面。同時,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響了齊國。
齊王建元年(前264年),齊襄王死,齊王建即位。齊王建年幼,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君王后聽政。君王后的治國外交政策是:小心謹慎地侍奉秦國,與各國講信義,自守其國,不參與列國之間的戰爭。齊國外交上採取的這種孤立主義的政策,正是秦國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國加緊對山東各國步步蠶食,勢力不斷地向東方推進。
齊王建六年,秦進攻趙國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齊國與楚國計畫救援趙國。秦國得知這一情況後,它的決策者們就分析當時的情況:齊國和楚國出兵救援趙國,如果他們之間的關係親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和睦,我方就加緊攻擊趙國。其時趙國軍糧短缺,遂向齊國請求救援一些糧食,而君王后和齊王建則不同意。齊國的謀士周子勸說齊王救援趙國:“我們不如聽從趙國的救援請求以迫使秦國退兵,如果不聽從趙國的請求促使秦國退兵,那樣,秦國的計謀就得逞了,而齊國、楚國的汁謀就失敗了。並且趙國對於齊楚兩國而言,是齊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齒有嘴唇的保護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國滅亡了趙國,明天的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了。救援趙國是當前的要務,刻不容緩。而且救援趙國,那是顯示我們高義的行為,如果能迫使秦國退兵,正是我齊國提高聲譽的大好時機。仗義救援將要滅亡的趙國,同時威退強秦的軍隊,我們不將注意力用在這一點上而一定要愛惜糧食,當政者的決策就是錯誤的。”周子的建議最終沒有被當政者採納。趙國是當時惟一有力量與秦國抗衡並抑制秦國東進的國家,而齊國在趙國進行頑強抵抗時,見死不救,既失去了道義,同時也助長了秦國的氣焰。趙國長平一戰,實力大損,這就加快了秦國滅亡山東六國的步伐。
齊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死,齊王建親政,他懦弱無為,不思進取,依然奉行母親的“謹事秦”的政策,不修戰備,也不幫助其他五國。齊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國派蒙驁伐魏國,魏國屢次失敗,魏國公子信陵君就向各國求援,燕、趙、韓、楚等國家紛紛出兵救魏,然而齊國卻沒有出兵。齊王建二十三年,秦國的勢力進入東方,建立了東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國土已經與齊國接境。山東各國感受到了強秦的空前壓力。齊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趙國將軍龐媛組織山東各國軍隊合縱攻秦,此時的齊國依然不參加其他國家的反秦活動,也不積極加強自己的防備。
秦國從齊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開始,展開了吞併六國的軍事大進攻,此年,秦國滅亡韓國。次年,秦滅亡趙國,趙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齊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進攻燕國,次年,燕國滅亡,燕王逃到遼東。齊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滅亡魏國,兵鋒已經到達齊國的歷下。齊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滅楚。第二年,秦將趙、燕的殘餘勢力徹底消滅。就在秦國大舉東進消滅山東六國的進程中,齊國內部力量急劇腐敗,齊相後勝接受秦國的賄賂,多次派遣賓客出使秦,秦對齊國的使臣大加賄賂,這些使臣就做了秦國的間諜,回國後勸齊王建不要參加合縱,應該侍奉秦國,齊國遂不修攻戰之備,也不幫助五國攻秦。山東五國相繼滅亡,最後滅亡的命運終於輪到齊國了。齊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國輕而易舉地就滅亡了齊國,將齊王遷到共(今河南輝縣)地,齊王后來被活活餓死。
齊國在最後四十餘年的時間裡,由於奉行謹事秦的政策,國內有四十餘年沒有戰爭的記錄,但謹事秦的政策也使齊國不修戰備,當政者以為如此就可以苟且偷安了,對任何積極的建議概不採信,一味地執行孤立主義的軍事外交政策,最後只落得一個束手就擒的可恥命運。孫子所謂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深刻洞見在此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反面例證。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
【名言】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
――《計篇》
【要義】
這是孫子要求對軍事問題進行計算、核實情況的五項衡量中的第一項,其他四項依次為:天時、地利、將領、法規。這句話的大意是:道義,是指使人民與國君同心同德,人民可以與國君一起生,可以一起死,而絕不違背。道,即是政治。用現代的話說,政治是戰爭的基礎,良好的政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事實也證明,凡是得到廣大人民支持、擁護的,沒有不在戰爭中取勝的。孫子對政治決定戰爭勝負的認識,時至今天,仍沒有失去指導意義。
【故事】
在現代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各地軍閥混戰,一直使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組建自己的軍事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紅軍的軍事力量遂由最初的千百人,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次次“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中發展壯大為三十萬,並建立了大小十幾個根據地。在根據地內,人們改變以往“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看法,紛紛送自己的親人參加紅軍,保衛勝利的果實。後來由於“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使紅軍力量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受到極大損失,建立的根據地也幾乎喪失殆盡。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空前絕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在陝北建立了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共產黨及時提出應以國家民族前途為重,願捐棄前嫌,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組成全國的抗日聯合陣線。西安事變後,開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國共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他們深入華北、華中敵占區,依靠廣大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活動。歷經八年的抗日,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得到了長足發展,建立了數十個根據地,軍隊一百二十萬人,民兵二百二十多萬,解放區人口一億三千萬。革命的力量空前壯大。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反動派依仗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外援,悍然發動內戰。經過四年的解放戰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軍隊八百萬,最終將國民黨趕出大陸,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在共產黨控制的區域內,只要有任何敵對勢力進入後,廣大民眾就自覺地組織起來,堅壁清野,使敵人既得不到物資補充,也得不到任何有關共產黨軍隊的訊息,致使信息不靈,陷入盲目之中,處處被動挨打。相反,共產黨的軍隊則得到人民的支持,從物資到人力,甚至敵人的行動信息。每一戰鬥的進行,支援前線的人民往往多於作戰的軍隊,他們運輸糧食、彈藥,護理傷病員。以致有人說:不僅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勝的,就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也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