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著述考》

《孔子故里著述考》

周洪才同志花費十幾年工夫精心結撰的《孔子故里著述考》一書,2004年5月由齊魯書社出版。此書洋洋83.8萬言,著錄作者490家,著述1700餘種,比乾隆《曲阜縣誌》、民國《續修曲阜縣誌》二者相加,多出220餘家、1200種。僅孔氏一姓就有288家,1000餘種,可謂集孔子故里二千數百年著述之大成者。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基本信息

信息

孔子故里著述考[平裝]
..

周洪才(作者,編者)
市場價:¥60.00

內容簡介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以後,不久便成為廣為流傳的顯學。從此儒學開始沿著兩條線索向前發展,一條由眾多弟子及後儒將儒學推向社會,發展到漢代,經過董仲舒的提倡和漢武帝的決策,儒學一躍而為官學,成為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這是二千五百多年宋儒學發展的一條主線。另一條是由孔子後裔堅守的孔氏家學,孔子的兒子孔鯉就是孔子的學生,其孫子思從幼年開始便受到了孔子家學的哺育,以後著述了《中庸》成為儒家思孟學派的魁首,從此儒學在孔氏後裔中被作為家學相沿不廢,不論儒學的歷史處境如何,這條儒學發展的線索始終強有力地向前伸展著。並由此而烘託了儒風濃郁的地方人文——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說,這條儒學發展的副線,對儒學發展主線起著支撐的作用。當然,孔氏家學也是整體儒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它進行深入的發掘和研究,必定會從另一個側面和角度促進整體儒學的研究水平。然而,毋庸諱言,多年來學術界對儒學的這條副線,即孔氏家學的研究,仍然是個弱項。山東因有地利之便,若干年來曾陸續發表過一些反映孔氏家學的著述,但此項研究處於弱項地位的狀況,並未有太大改變。
周洪才同志的這部《孔子故里著述考》的問世,對改變這種狀況必將起到重要的積極的作用。他原供職於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有志於儒家文獻學的研究和整理,尤看重對孔氏家學文獻的研究和考辨。他有鑒於曲阜歷史悠久,人文薈翠,大家輩出,僅見於《曲阜志》收載的,如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子思;孔安國、孔融、孔穎達、孔尚任、孔繼涵、孔廣森;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顏光敏;左丘明、公孫尼、穀梁赤、毛亨、申培、大、小夏侯、賈鳧西、桂馥……燦若群星,輝映儒林,不獨地方之光榮,實亦民族之驕傲。他們的著述及嘉言懿行,由於去今漸遠,或遺而未登史乘,或載而著錄莫明。即有著錄,各家或多異同,至於書之存佚、作者履歷、內容梗概、秘本藏所,更是不得其詳。周洪才生活於孔子故里二十餘年,時仰宮牆之高,常瞻廟堂之隆,耳濡目染,心折於儒學之博大精深和邑賢之宏偉著述,覺有責任,立願要對此作一次徹底清理總結,以促進儒學、魯文化研究的發展。他放棄過無數次節假日,埋頭於塵埃撲面的故紙堆,製作著難以勝數的一張張卡片,花費了十幾年的“冷板凳”功夫,抄錄、訓釋、校勘與考辨著那些篇章字句,並且儘量避免“只會提供資源而不善於加工”的資料型學者的片面性,對自己發現的許多涉及古文獻學的問題,寫成了一篇篇考證性文章。
該書是一部全面考證著錄歷代曲阜人士(包括孔子、顏子後裔移居他邑、外籍人士寓居本邑而見於曲阜《志》者)著述情況的文獻學專著。所收以乾隆《曲阜縣誌》與民國《續修曲阜縣誌》所載人物著述為基本框架,參以各史《列傳》、《藝文志》,歷代詩文集、類書雜著、方誌家乘、孔府檔案、敦煌文獻、年譜碑傳、公私藏目、個人知見,尤其注意吸收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新發現的有關文獻。書內共收錄自先秦至建國前四百九十位作者的一千七百餘種著述,約八十萬言。其中,孔氏著述居其大半,儒學資料遍及書內各部分。
該書依傳統分類法分為經、史、子、集、叢五部,凡五十七類,每類按時代先後排列;各書注以書名、卷數(個別不可考者缺)、存佚情況、作者簡歷(孔顏二氏並注世系)、所處朝代、著述形式(作、傳、撰、合撰、編輯、註解、纂修、參訂等)、考釋文字(提要)、各種版本等。釋文內容包括:歷代著錄情況,前人有關品題,重要序跋摘錄,作者生平,著作緣起,及本人考證意見等。作者為方便讀者使用,書前冠有《例言》、《目錄》,書後附有著者、書名《索引》,以及相關資料。
該書的學術價值至為明顯,其突出表現為:其一,搜羅廣泛,著錄了大批過去未見收錄與新發現的邑人著述。參考引用文獻典籍四百餘種,著錄書籍一千七百餘種,比乾隆、民國《曲阜縣誌》二者相加增益近兩倍之多。其二,考證確當,訂正了許多古今著錄、記載錯誤,澄清了不少疑似問題。如元孔元祚《孔氏實錄》,被著名學者黃丕烈、錢大昕誤以為即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此即得到訂正。其三,把握書之內容性質,使雜亂紛繁的著述以類相從,秩然有序,並創設了該書獨有的特色類目——闕里文獻類,使家譜之外的眾多闕里文獻得以收錄。其四,經作者詳考細查,對一些久佚不傳之書均據實際考察結果重新加以著錄,並提供了進一步輯佚的線索。其五,通過考注作家生卒,彌補諸家缺憾,是該書的又一貢獻。查考作家的生卒年月問題,特別是那些為數眾多的中小作家的生卒年月,是一項非常麻煩的事情,但作者利用信史、列傳、家乘及墓志銘等材料予以考注,頗有參考價值。對此,我相信致力於研究的諸專業者定會感受到該書提供的方便。

媒體推薦

序一劉蔚華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以後,不久便成為廣為流傳的顯學。從此儒學開始沿著兩條線索向前發展,一條由眾多弟子及後儒將儒學推向社會,發展到漢代,經過董仲舒的提倡和漢武帝的決策,儒學一躍而為官學,成為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這是二千五百多年宋儒學發展的一條主線。另一條是由孔子後裔堅守的孔氏家學,孔子的兒子孔鯉就是孔子的學生,其孫子思從幼年開始便受到了孔子家學的哺育,以後著述了《中庸》成為儒家思孟學派的魁首,從此儒學在孔氏後裔中被作為家學相沿不廢,不論儒學的歷史處境如何,這條儒學發展的線索始終強有力地向前伸展著。並由此而烘託了儒風濃郁的地方人文——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說,這條儒學發展的副線,對儒學發展主線起著支撐的作用。當然,孔氏家學也是整體儒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它進行深入的發掘和研究,必定會從另一個側面和角度促進整體儒學的研究水平。然而,毋庸諱言,多年來學術界對儒學的這條副線,即孔氏家學的研究,仍然是個弱項。山東因有地利之便,若干年來曾陸續發表過一些反映孔氏家學的著述,但此項研究處於弱項地位的狀況,並未有太大改變。
周洪才同志的這部《孔子故里著述考》的問世,對改變這種狀況必將起到重要的積極的作用。他原供職於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有志於儒家文獻學的研究和整理,尤看重對孔氏家學文獻的研究和考辨。他有鑒於曲阜歷史悠久,人文薈翠,大家輩出,僅見於《曲阜志》收載的,如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子思;孔安國、孔融、孔穎達、孔尚任、孔繼涵、孔廣森;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顏光敏;左丘明、公孫尼、穀梁赤、毛亨、申培、大、小夏侯、賈鳧西、桂馥……燦若群星,輝映儒林,不獨地方之光榮,實亦民族之驕傲。他們的著述及嘉言懿行,由於去今漸遠,或遺而未登史乘,或載而著錄莫明。即有著錄,各家或多異同,至於書之存佚、作者履歷、內容梗概、秘本藏所,更是不得其詳。周洪才生活於孔子故里二十餘年,
時仰宮牆之高,常瞻廟堂之隆,耳濡目染,心折於儒學之博大精深和邑賢之宏偉著述,覺有責任,立願要對此作一次徹底清理總結,以促進儒學、魯文化研究的發展。他放棄過無數次節假日,埋頭於塵埃撲面的故紙堆,製作著難以勝數的一張張卡片,花費了十幾年的“冷板凳”功夫,抄錄、訓釋、校勘與考辨著那些篇章字句,並且儘量避免“只會提供資源而不善於加工”的資料型學者的片面性,對自己發現的許多涉及古文獻學的問題,寫成了一篇篇考證性文章。
該書是一部全面考證著錄歷代曲阜人士(包括孔子、顏子後裔移居他邑、外籍人士寓居本邑而見於曲阜《志》者)著述情況的文獻學專著。所收以乾隆《曲阜縣誌》與民國《續修曲阜縣誌》所載人物著述為基本框架,參以各史《列傳》、《藝文志》,歷代詩文集、類書雜著、方誌家乘、孔府檔案、敦煌文獻、年譜碑傳、公私藏目、個人知見,尤其注意吸收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新發現的有關文獻。書內共收錄自先秦至建國前四百九十位作者的一千七百餘種著述,約八十萬言。其中,孔氏著述居其大半,儒學資料遍及書內各部分。
該書依傳統分類法分為經、史、子、集、叢五部,凡五十七類,每類按時代先後排列;各書注以書名、卷數(個別不可考者缺)、存佚情況、作者簡歷(孔顏二氏並注世系)、所處朝代、著述形式(作、傳、撰、合撰、編輯、註解、纂修、參訂等)、考釋文字(提要)、各種版本等。釋文內容包括:歷代著錄情況,前人有關品題,重要序跋摘錄,作者生平,著作緣起,及本人考證意見等。作者為方便讀者使用,書前冠有《例言》、《目錄》,書後附有著者、書名《索引》,以及相關資料。
該書的學術價值至為明顯,其突出表現為:其一,搜羅廣泛,著錄了大批過去未見收錄與新發現的邑人著述。參考引用文獻典籍四百餘種,著錄書籍一千七百餘種,比乾隆、民國《曲阜縣誌》二者相加增益近兩倍之多。其二,考證確當,訂正了許多古今著錄、記載錯誤,澄清了不少疑似問題。如元孔元祚《孔氏實錄》,被著名學者黃丕烈、錢大昕誤以為即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此即得到訂正。其三,把握書之內容性質,使雜亂紛繁的著述以類相從,秩然有序,並創設了該書獨有的特色類目——闕里文獻類,使家譜之外的眾多闕里文獻得以收錄。其四,經作者詳考細查,對一些久佚不傳之書均據實際考察結果重新加以著錄,並提供了進一步輯佚的線索。其五,通過考注作家生卒,彌補諸家缺憾,是該書的又一貢獻。查考作家的生卒年月問題,特別是那些為數眾多的中小作家的生卒年月,是一項非常麻煩的事情,但作者利用信史、列傳、家乘及墓志銘等材料予以考注,頗有參考價值。對此,我相信致力於研究的諸專業者定會感受到該書提供的方便。

作者簡介

周洪才,1957年生,山東齊河人,1978年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山東大學圖書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中國目錄版本學與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發表論文70餘篇,自著、參編著作多部,獨立完成省級項目20餘項,其中論文《藏書質量評價標註芻議》和專著《兩漢書研究書錄》分別獲中國圖書館學會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10周年圖書館學、情報學特別獎與優秀成果獎,另有2項參編著作分別獲國家教委頒布的優秀成果二等獎、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頒發的優秀圖書特等獎。個人簡介被載入多種書刊。

目錄

序一劉蔚華
序二王紹曾
例言
經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周禮類
儀禮類
禮記類
大戴禮類
三禮總義類
樂類
春秋及左傳類
春秋公羊傳類
春秋穀梁傳類
春秋總義類
論語類
學庸類
孟子類
四書類
孝經類
國小類
群經總義類
石經類
讖緯類
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別史類
雜史類
史抄
傳記類
闕里文獻類
家譜類
詔令奏議類
時令類
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金石類
史評類
子部
集部
叢部
附錄一孔子故里學者校抄題跋著述考
附錄二孔子承襲嫡裔年歲、婚嗣、爵秩、封贈考錄
附錄三參考書目舉要
著者索引
書名索引
趙傳仁
後記周洪才
……

書摘

聖門樂志一卷存
清·孔尚任纂,孔尚忻編。尚忻字霽窗,孔子六十四代孫,恩貢生,官四氏學錄。
是書,《中國古代音樂書目》(初稿)據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藏清康熙間刊本著錄,單題孔尚任輯;《山東通志》、《曲阜志》、《闕里文獻考》、《著述記》著錄此書,單題孔尚忻編。《曲阜志》、《闕里文獻考》此書人史部,《曲阜志》尚忻誤為“尚竹”。《山東志》云:“是書卷端上題日:孔東塘先生纂,下題日:尚忻彙輯。蓋尚任舊有此編,而尚忻重加排類者也。前有康熙丙申孔衍治《序》,為目凡十有四,曰:音器譜法、歌章四曲、迎風輦曲、朝元歌,引導樂圖、就位式、轉班法、奏樂位次圖、舞譜、樂器圖、樂器名義、建官曆履、樂舞生歷履、樂學條規。光緒戊寅新泰訓導孔憲蘭復校刊之。”才按:康熙原帙未見,重刊本舊志序但云尚忻匯為專書,不曾言及尚任纂輯此帙。序云:“古樂淪亡久矣,後之君子辨器以審音,審音以知樂,播之管弦羽龠,而仿佛簫韶之遺響者,其惟大成樂乎。學士大夫誦法先王,考稽莫據,幸而登闕里之堂,聲容可接,名物燦然,於唱嘆舞蹈間,如對古人,所謂聞樂知德者,豈非興感之一助乎。朱文公於聖廟樂器,備考三代遺制,鑄造精密,於知潭州日,申之省部,乞為頒行,崇文館印刻圖式,頒行諸路。當日各學宮樂器,最為近古,則朱文公之為功巨也。及我興朝,詔修樂器,考據詳明,超軼往代,爰命天下學宮,選俊秀,習佾舞,又敕文武各官,每逢丁祭,一體入廟,則凡躬與祀典者,不可不留意聲音,殫心名物,窺其美善,以仰承陶淑萬邦之雅化也。從父霽窗,任家學於廟庭,樂音有攝理之責,公餘匯樂志為專書,公之儒林,俾得寓目瞭然,不至茫無考據,其亦諸君子知樂之一助乎。若夫制器協律,備極精微,於以格神人、和上下,則又在司其事者矣。賜進士出身吏部觀政六十五代孔衍冶靖軒甫謹序。康熙歲次丙申仲春之吉。”又,《著述記》謂尚忻“偕兄尚任講求禮樂,輯《禮志》一卷、《樂志》一卷。”當即此書,茲參據著錄。
足書有清康熙間刻本;清光緒四年孔憲蘭校刊本等。

孝經一卷 存

一說周·孔子作。孔子見本部易類《周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何休《春秋公羊傳序》云:“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孝經》者,孔子為弟子曾參說孝道,閱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親之法。”又云:“《孝經》雖與《春秋》俱是夫子述作,然《春秋》周公垂訓,史書舊章,《孝經》專是夫子之意,故宜在牆秋》之後。《七志》以《孝經》居《易》之首,今所不同。”《隋書經籍志》云:“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竦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占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氏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三章,並的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雲鄭玄。其立義與玄所注余書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者喧喧,皆雲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又云: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
夷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按:自漢汔於隋唐,皆以《孝經》為孔子所作,而五代以後,多有異說。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以為曾子弟子所作;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馮椅況,以為曾子弟子子思所作;毛奇齡《孝經問》以為七十子之徒所作;來憙《孝經刊誤後序》引汪應辰語,以為後人附會而成;姚際恆《古今偽書考》以為漢儒所偽造。而姚鼐《惜抱軒文集》嘗論此事曰:“《孝經》,非孔子所為書也,而義出於孔氏,蓋曾子之徒所述者耳。朱子疑焉,為之刊誤。夫古經傳遠,誠不能無誤也,然朱子所刊,亦已甚耳。夫其書有不可通者,非本書之失,後人離合其章者之過,而文有訛失,不能明也。”其古代文本,陳國慶《漢志注釋彙編》謂有四種:一、古文本,出孔子宅中者,凡二十二章,亡於梁代。二、隋代後得古文本,《隋志》謂王劭於京師訪得占文《孝經》孔安國傳,以送河間劉炫者,自唐以後其書已亡。三、清代後得日本古文本,亦附有孔安國傳,學者多認為日本人所偽造,今尚存,即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所刻者。四、今文本,漢初顏貞所獻(晁公武曰:千八百七十二字),凡十八章,今存,即《十三經註疏》所據之本。此外,尚有《隋志》所載之孝文帝時“以夷言譯《孝經》之旨”的《國語孝經》本未列舉。又顧實《漢志講疏》曰:嚴可均有鄭注輯本,皮錫瑞有《孝經註疏》,均精善。清《四庫》著錄《孝經正義》三卷,唐玄宗注,宋邢咼疏,今通行本也。
是書有明刻本;明新刊明大字本;清順治十三年內府刊本;清雍正五年武英殿刊滿漢合璧本;清乾隆四十七年陳氏裕德堂刻本(鄭玄注,清陳鱸輯);清乾隆五十三年國子監石拓本;清鹹豐六年武英殿刊滿漢合璧本;清光緒九年遵義黎氏刊本;台灣國立故宮博務院藏清乾隆五年蔣蘅手寫本;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年周廣業抄並跋本(鄭玄注);廣東中山圖書館藏清陳澧批校清抄本(題《孝經鄭氏解》,清臧庸輯);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唐玄宗注,陸德明音);北京圖書館藏清初影元抄本,清影元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清季錫疇、王振聲跋清影元抄本;元泰定三年刻本(唐玄宗注,宋邢咼疏);元泰定三年刻明修本;明刻本(唐玄宗注);清光緒十一年蘇州振新書局石印吳大激篆書本(白文無注)。又元刻明修《十三經註疏》本;明嘉靖李元陽刻《十三經註疏》本;明北京國子監刻《十三經註疏》本:明毛氏汲古閣刻《十三經註疏》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十三經註疏》本;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註疏》簡體橫排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又有《九經正文》本,《宋刊巾箱八種》本,《寶顏堂秘籍》本,《九經》本,《格致叢書》本,《四部叢刊》本,《占逸叢書》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備要》本,及各種現代譯註本、外譯本等。

評價

此書是一部特色鮮明的儒家文獻力作。為了突出其地方性、氏族性特色,本書作者於孔顏二氏注以世次,從祀孔廟的先賢先儒特予介紹,《索引》編排孔顏二姓,不受筆畫多少限制置於篇首,對書內出現的有重要檢索價值的異名別稱,以括弧注釋、列目參見法,進行深度揭示,創設以孔子故里代名詞闕里為類名的“闕里文獻類”,等等,種種作法無不反映出作者匠心獨運。相信它的出版問世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2004年以來主要儒學研究著作

儒家學說,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