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神話傳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女媧又稱為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中華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後代。傳說曰“鍊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

基本信息

簡介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的傳說: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昇平。後來共工與顓頊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鍊石以補蒼天。於是她週遊四海,遍涉群山,最後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鰲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媧為何選擇天台山呢,因為只有天台山才出產練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

於是,女媧在天台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後又歷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台山中湯谷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媧只好將背負天台山之神鰲的四隻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台山要是沒有神鰲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於是女媧將天台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台、補天台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鰲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後人稱之為太陽神石。

解釋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拼音】:nǚ wā bǔ tiān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 。

釋義: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示例:傳說雨花石是~留下的石頭。
鍾敬文先生在序言中說,這本故事集"是沈恆志在六七十年前,聽民間藝人口授的:上起女媧補天、三皇五帝;中跨秦漢;下至戊戌變法;正史、野史、神話、故事、傳說均有涉獵。
在中國古代,同樣有過一個神話時代,《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等等神話故事成為後世許多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土壤。
天氣的變化、季節的轉換、洪水猛獸等,對原始人來說,都是難以克服的巨大的威脅,因而就產生了"羿(yì)射九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

原文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翻譯

久遠的過去,支撐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開;天不能普遍地覆蓋萬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載萬物;火燒猛烈而不熄滅,水泛濫成災而不停止; 兇猛的野獸吃善良的百姓,兇猛的鳥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在這時,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的漏洞,砍斷巨龜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擎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來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了,中華的大地上恢復了平整。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

注釋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1.女媧:傳說伏羲氏的妹妹,人頭蛇身,她用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2.四極:傳說天的四邊有四根柱子撐著,這四根柱子即“四極 ”
3.廢:壞,這裡指柱子折斷,天塌下來。
4.爁(lǎn)焱(yàn):大火延燒的情景。
5.顓(zhuān):善良的。 6.鷙(zhì)鳥:兇猛的禽鳥
7.攫(jué):抓取。
8.濟:救助。
9.冀州:古九州之一,這裡代指中國。
10.淫水:泛濫的洪水。
11.狡蟲:指惡禽猛獸。
12.涸:乾枯,這裡指洪水消退。
13.息:止。
14.積:積聚。
15.周:遍全。

神話典故

女媧補天台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之後,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人們在天台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媧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女媧補天的神話出自如下史料:
《竹書紀年》:
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
《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lǎn)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神鰲

《淮南子•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清 琅琊 王隕《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
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里石盆山。……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於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 【成語——女媧補天】

典故

傳說盤古開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撐天地,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將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條大縫,女媧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煉了36501塊五彩石把天的裂縫補了起來,砍大鰲áo腿支撐天,從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古文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翻譯

遠古之時,支撐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開裂;天不能普遍覆蓋萬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載萬物;火勢蔓延而不能熄滅,水勢浩大而不能停止; 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於是,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 砍斷海中巨龜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柱子,殺死黑龍來拯救中國,用蘆灰來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國的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

神話傳說

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
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 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說法一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說法二

傳說盤古開闢了天地後,女媧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媧繼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長子縣境內,另說崑崙山西北)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災難之中。

女媧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鍊石補天。可去哪裡鍊石?女媧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裡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鍊石的理想地方。 女媧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眾神稱好。於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0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1塊。眾神仙和眾將官幫女媧補天,用了36501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說天補好後,女媧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游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媧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與它,從此龜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女媧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
女媧補天后,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媧歸朝,女媧也十分歡喜。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簫。

相關記載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志》是: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以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風俗演義》中就有女媧造人之說,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於是,“女媧補天”應運而生。在“女媧補天”神話中,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個神話中包含著比較濃厚的保守思想。女媧其實可以去能夠“載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氣補天平地。

據有關資料,目前國內有五處女媧墓,山西省內有兩處,一處在芮城縣的風陵,一處在洪洞縣的趙城。查《文獻通考》、《寰宇記》、《九城志》等古籍,都說女媧墓在趙城;而且歷朝歷代祀典女媧也都在趙城。此外,浮山縣也有女媧廟和女媧補天處。神話中所說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說“女媧補天”神話起源於山西,是有根據的。

山東省日照市有女媧補天台。女媧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台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台高聳在上,神鰲低臥台下,神跡茫茫,山岩蒼蒼。對於故事的出處,清朝琅琊人王隕的文章裡面有記載(見附屬檔案)。連女媧鍊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為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媧補天台作觀象台,又稱觀星台,現在遺蹟尚存。
附:《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清 琅琊 王隕

《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里石盆山。……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於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

伊洛隕:伊河洛河之間,隕石無蹤,其地無考。《竹書紀年》曰:“帝禹後氏八年雨金於夏邑”。《竹書紀年》又云:“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

蘭山隕:沂州府蘭山縣西40里。尚有遺石,狀如鐵牛,土人奉為神靈,立廟而頂禮膜拜之。廟已殘破,廟碑尚存,曰隕石降於唐,因神牛而為廟。

壽光隕:青州府壽光縣西50里。《二十四史-宋書》云:“魏明帝青龍三年正月乙亥,隕石於壽光”。乃地有落星村,村邊有隕石狀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為壽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詩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選勝此留停。誰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靈。”

神話解讀 

女媧補天神話的核心可能是華夏先民燒瓦覆蓋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媧發明瓦的事跡。

女媧氏時代是陶器發明並被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於房屋建造中的塗泥技術,首先被用來防止透風,以後又逐漸發現塗泥還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蘆的伏羲時代後期,先民們把這一技術套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漏並防止葫蘆被火燒毀,以便燒煮食物,結果泥層被燒結成堅硬如石的陶質,而發明了陶器。進一步先民還會發現,經過燒制的陶器完全不會漏水。屋頂漏雨時,聰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蓋住屋頂破損處,並由此得到啟發,燒制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雨問題,從而發明了瓦。

“瓦”字與“媧”字讀音相同,都是模擬陶器摩擦時發出的“嘎嘎”聲,其實至今在一些地方稱陶片為“瓦片”,以瓦稱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堅硬如石,不同土質燒制的瓦顏色各有不同,可以稱之為“五色石”;屋頂漏雨是因為屋頂有缺陷,有裂縫,濃雲密布時陰暗如先民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可能因此認為,天上雨水也是從雲蓋縫隙中漏下。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會構想像用瓦覆蓋屋頂那樣,煉五色石以補破漏的蒼天。這樣的事業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就是女媧,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最初的傳說只是女媧燒瓦覆蓋屋頂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葉,漸漸變形,“燒瓦”演變為“煉五色石”,“覆蓋屋”演變為“補天”,最終被層層包裹在神話的華麗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那樣,除了補天事跡本身,又增加了補天的原因,以及補天之後的斷鰲、殺黑龍、積蘆灰等系列事跡,造就了女媧氏整理天地的偉大事業。【神話中的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她與伏羲是兄妹,她與伏羲結婚而產生人類,後來女媧禁止兄妹相婚,這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又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另傳說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神話分析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聖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治水”雖無準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為古老的一個神話——“女媧補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呢?近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提出,女媧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依據何在?記者就此事採訪了王若柏研究員。

研究發現,白洋淀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

近年來,他們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區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及其群體。這種碟形窪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位技術(DTM)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窪地的復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淀地區碟形窪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蹟。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他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餘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窪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蹟——“碟形窪地群”。

分析女媧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為相似。王若柏告訴記者,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淮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濫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於東漢年間,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媧補天遺蹟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王若柏研究員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王若柏研究員說,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後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一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著名的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等人使用環境演化高解析度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近年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媧神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的遺蹟主要存在於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蹟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他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

白洋淀地區為什麼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裡發生了巨大的災害。他的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窪淀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於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蹟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範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於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後,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後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便誕生了。

王若柏,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地殼形變和地質災害領域的研究工作。

雕像作品

在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海上世界,矗立著一座女媧補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創作的,建於1986年。

這座雕像雄偉壯觀,全身用乳白色的石頭雕刻而成。高約12米,寬約7米。 女媧上身為人,下身是纏繞一團的蛇尾。她帶著嚴肅的表情,用雙手托起補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徵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同時也激勵蛇口人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民的創新精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