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之書》

《失敗之書》

《失敗之書》是詩人北島的散文集,2004年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散文是詩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採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失敗之書
《失敗之書》《失敗之書》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作者:北島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日期:2004-10
國標編號:X7-81036-871-0
頁數:295
原價:28.00元

內容簡介

《失敗之書》是詩人北島的散文集,這本散文是詩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採擷。詩人北島說,散文和漂泊之間,按時髦的說法,有一種互文關係:散文是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與社會意義上的書寫。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四年間,他曾住過七個國家,搬了十五次家,這就是一種散文語境。北島自80年代末移居國外後,就開始了其漂泊的一生,在流浪中不斷進行創作……

作者推薦

我是因為生計開始寫散文的,茫然中動筆,稀里糊塗寫到第六篇《艾倫•金斯堡》,得到李陀的讚許,為之一振。那是我散文寫作的起點。金斯堡這個”垮掉一代”之父.在生活中是個挺好玩的怪人,恣意妄為.我行我素,完全沒被美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政治正確”匡正。我跟他一九八四年相識,萍水相逢而已,若沒有後來的漂泊,就不可能成為朋友。意猶未盡,在他逝世周年,我又寫了《詩人之死》,文章是這樣結尾的:“詩人之死.並沒為這大地增加或減少什麼,雖然他的墓碑有礙觀瞻,雖然他的書構成污染,雖然他的精神沙礫影響那龐大機器的正常運轉。”
正是由於漂泊,我結識了施耐德、帕斯,特朗斯特羅姆。布萊頓巴赫等其他國際知名作家,也結識了像芥末和於泳這樣隨風浪沉浮的小人物。
孟悅在台灣版《午夜之門》的序言中寫道:“細揣摩,這親切的特殊之處來自那種流浪者與流浪者的相伴相隨。也就是說,書寫流浪者故事的過程成為一種與之為伴、與之相隨,同飲同行的過程。”
我得感謝這些年的漂泊,使我遠離中心,脫離浮躁,讓生命真正沉潛下來。在北歐的漫漫長夜,我一次次陷入絕望,默默祈禱,為了此刻也為了來生,為了戰勝內心的軟弱。我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漂泊是穿越虛無的沒有終點的旅行。”經歷無邊的虛無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義。
我女兒田田在這本書里扮演了個重要角色.雖然她並不常出現。她既是我漂泊之舟的錨,又是推動我寫作的潛在讀者。我有時給她讀一些片斷,她的中文正在退步,似懂非懂。但我相信有一天她會終有所悟。我想給她講一些我親身經歷的故事,其中有歷史面具上一個人的淚,有權力破碎的神話及其敵人;而我們會超越這一切,延伸到國家以外的道路上,有我和她,還有很多人。

作者簡介

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969年當建築工人,後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國外。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 詩選》等。 

書評:文字至美,洞察乏力

何謂作家

“一個作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能夠找出最準確表達的人。”這句精彩的論斷的主人是布羅茨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裔美籍詩人;客人是捷克前總統、詩人、劇作家哈維爾;時間是1993年,地點是美國的《紐約書評》。在布羅茨基看來,兩人的共同點在於:都是作家,都曾經在警察國家坐過牢。這構成了二人平等的對話基礎。布羅茨基接著說,“這不僅因為作家具有某種出色的文字運用能力,而且在於作家還是一個洞察力深邃的人,他不會停留於對事物的流行的見解,能夠發掘事物更為複雜的方面和內在原因。某種洞察力更與一種誠實的品質有關,他將儘量忠實於一個人在私下沉思時已經掌握了的真理,避免因為在講台上、在麥克風前而跑了調。”
《失敗之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作者北島的外國朋友,都是詩人;第二部分寫的是本國親友;第三部分是生活起居;第四部分是以城市為單位的游擊。《失敗之書》的第一部分涉及到很多20世紀後半期的重要詩人,筆鋒所過,在三兩處地方捎帶上了布羅茨基。遺憾的是,北島對布羅茨基不感興趣,“頭一眼就不喜歡他,受不了他那自以為是的勁頭”。布羅茨基的“自以為是的勁頭”可以由謝默斯·希尼的話旁證,“當你在約瑟夫·布羅茨基面前,首先你感到你在接近一個能量的噴泉,其次是一個誠實的噴泉。他從不害怕講真話。但你也是在一個傲慢的噴泉邊,但這不要緊,沒什麼。”

失敗之書

如果嚴格引用布羅茨基的那段話,這將是一本“失敗之書”。它的長處與缺陷是統一的,都落腳於北島身上。譬如第一部分的十六篇文章,關於詩人的部分,一個優秀的詩人書寫自己接觸或深交的其他同樣優秀甚至更加優秀的詩人:金斯堡、加里·施耐德、特朗斯特羅姆、帕斯、顧彬、科索等等,或者單獨成篇,或者隨筆帶過。僅僅這十六篇文章,就足以構成一本自足的書。由於北島的個人遊歷以及其在詩歌上曾經表現出的卓越品質,讀者有理由對他的這部分文字懷有閱讀期待,類似於閱讀布羅茨基寫阿赫瑪托娃、希尼寫布羅茨基。在這些文字中,北島表現出了“出色的文字運用能力”:描述事物簡潔,比喻準確,善於在紛擾的敘事和空鏡頭般的景物之間快速切換而毫不拖泥帶水,參差的短句和短語錯落有致,節奏清晰,間雜的長句和偶爾閃現的北京土語宛若流星划過夜空,在繁星般短句的背景之下,精確而優美。但,這僅僅是語言之美。
這種對漢語的把握能力,儘管在中國作家身上幾近於奇蹟,依舊不能夠成為這本“失敗之書”的藉口。無論是描述外國詩人還是書寫本國親友或者日常生活,北島在這本書中,均沒有表現出“深邃的洞察力”,儘管他表現出了詩人應該具有的品質:節制。比如以垮掉派主將艾倫·金斯堡為主題的兩篇文章,是本書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描述的是一個“熟悉”的金斯堡,他的同性戀、他的禪、他的瘋狂。這是金斯堡的公共形象,幾乎可以從任何一篇以他為主題的文章中得出。北島的文章所多的,是他對金斯堡的個人感情以及對“垮掉的一代”那個屬於過去的時代的唏噓之情——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依舊“停留於對事物的流行的見解”,沒有“發掘事物更為複雜的方面和內在原因”。
這並不是對北島的苛求。在20世紀的文學界,儘管還存在著種種19世紀的詩歌高於散文的論點,不可否認的是,散文在詩人的創作中所占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從20世紀初期哈代(蘇珊·桑塔格稱讚他是20世紀唯一詩歌和散文兩個領域的大師,筆者深表贊同),到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茨維塔耶娃的隨筆、艾略特的批評和神學文章,以及20世紀後半期的米沃什、帕斯、布羅茨基、希尼等等,散文已經成為詩人表述自己對文學和世界認知的另一種聲音,借用斯坦因的話就是“詩歌的特殊天賦是命名,散文則顯示過程、運動和時間”,也就是說,詩歌直接展示事物的本質,散文則敘述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歷史。有的時候,孤獨而驕傲的詩人必須屈尊借用散文來向讀者闡釋自己,因為本質不易理解,歷史類似講古。相比起國內某些詩人廢話連篇、胡說八道的散文,北島在這本書中很好地展現了他的文字能力,他的節制和謙遜。然而,這還不夠。

自我之書

在結集出版之前,本書的大多數篇章最近兩年曾經先後在國內諸多雜誌上見刊。最近幾年細心搜羅北島文章的讀者,拿到目錄可能會有些許失望,因為並沒有新的篇章出現。然而,將這些文章歸為一書,依次閱讀,留心穿插和隱喻,草蛇灰線,又有新意在焉。僅以第一部分為例。第一部分第一篇《艾倫·金斯堡》的第一段落寫的是經過“剪輯”的文學性非常強的艾倫·金斯堡的話,昂揚而自信:“看,我這件西服五塊錢,皮鞋三塊,襯衣兩塊,領帶一塊,都是二手貨,只有我的詩是一手的。”這一部分最後一篇《馬丁國王》的最後一段則是北島的一句話(發生在與“著名漢學家”柯雷的電話通話中),口語,侷促而低調:“不,我是想說服自己。”除去前面的序言和後面的附錄,全書以艾倫·金斯堡開始,以加里·施奈德結束。尤其有意思的是,《失敗之書》提到的第一個書名是《嚎叫》,最後一個書名則是《論語》,前者是兩個口旁的形聲字,後者則是兩個言旁的形聲字——從詩歌的起源開始,詩人的任務就是言說——這個細節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巧合”。但全書的編排無疑有著作者自己的想法。詩人對文字編排體例的認識,就像對自己的認識,敏感而固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詩人的散文主題只有一個:關於詩人自身,是詩人描述自我的工具,是敘述自己如何成為一個詩人的歷史,眼見身歷,葉落歸根於自我。假如打破如今這種整齊劃一的文章布局,重新編排,大致以年代為線,由《師傅》開篇,《布萊頓·布萊頓巴赫》終篇,本書則是一本北島的自傳性作品。除了切實講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第三和第四部分外,北島所敘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共同特點是,雖然已經死去或者正在遠離作者的生活,然而最終無一不落腳於作者自己身上。他寫“師傅”,寫的是自己的工廠歲月;寫彭剛,寫的是自己初入文學門徑;寫與帕斯關於奧登的分歧,寫的是對自己並不寬闊的詩歌觀點的堅守;寫艾倫·金斯堡與自己的友誼,則是自己對逝去時代的懷想。尤其是關於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文章《藍房子》,“那房子其實又小又舊,得靠不斷翻新和油漆才能度過瑞典嚴酷的冬天”,這句話可以被讀作一個隱喻,去國的北島必須“不斷翻新和油漆”內心中的漢語世界。這篇文章結束於一個“采蘑菇”的隱喻:“我們穿上長筒膠鞋,笨拙得像登月的太空人。走著走著下起雨來,林中小路更加泥濘。托馬斯走在前頭,用小刀剜起蘑菇,擱嘴裡嘗嘗,好的塞進口袋,壞的連忙吐掉,說:‘有毒。’”
《失敗之書》最明確的一個“代入”是《布萊頓·布萊頓巴赫》一文,“讀布萊頓的書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他的辭彙豐富,還攙雜著法語和南非語,像兇猛的河流;我像過窄的河床,泛濫成災。有時又相反,我不再是所謂潛在的讀者,性急地跳了出來,參與他的寫作。”在這一點上,北島是一個合格的作家,他精確地表達了自我,並且,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誠實”。(書評人林扶疊)

北島自述

北島北島
我得感謝這些年的漂泊,使我遠離中心,脫離浮躁,讓生命真正沉潛下來。在北歐的漫漫長夜,我一次次陷入絕望,默默祈禱,為了此刻也為了來生,為了戰勝內心的軟弱。我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漂泊是穿越虛無的沒有終點的旅行。”經歷無邊的虛無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義。
我女兒田田在這本書里扮演了個重要角色,雖然她並不常出現。她既是我漂泊之舟的錨,又是推動我寫作的潛在讀者。我有時給她讀一些片斷,她的中文正在退步,似懂非懂。但我相信有一天她會終有所悟。我想給她講一些我親身經歷的故事,其中有歷史面具上一個人的淚,有權力破碎的神話及其敵人;而我們會超越這一切,延伸到國家以外的道路上,有我和她,還有很多人。

中國當代詩人北島作品

北島,原名趙振開,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本任務為中國當代詩人北島作品的介紹與解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