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頭》

《大空頭》

《大空頭》將金融機構規避風險比喻成甩鞭子遊戲,了解更多信息的金融機構想盡辦法將衍生品轉讓給市場中不太了解這些產品的其他機構,華爾街上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基本信息

看點

現實版“黑天鵝”,文字版《金錢永不眠》

危機中小人物的驚世傳奇,貪婪與恐懼,自大與欺詐,金融市場中人性弱點永不缺席

金融體制存在什麼缺陷?投資市場有怎樣的道德風險?反思金融體系弊端的絕佳讀物,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牌》作者麥可·劉易斯20年後最新力作!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20年前,麥可·劉易斯的成名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為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的“教科書”,對美國商業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0年後,華爾街翻天覆地的鬧劇之中,劉易斯照舊洞見燭微,以個人視角重現華爾街上演的市場傳奇和詭譎道德劇。

一場金融危機,給一向聲名遠播的華爾街難以想像的重創,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卻有一些藉藉無名之輩早已看出市場的漏洞,在眾人瘋狂的時候做空市場,最終賺得豐厚利潤。

麥可·劉易斯編著的《大空頭》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異的“終結者”,他們之前僅是名不見經傳的華爾街員工,卻由於對次貸市場的繁榮和金融工具的泛濫充滿質疑和不信任,最終洞見了美聯儲和財政部都不曾察覺的市場瘋狂,將賭注壓在美國金融機構行將崩潰上。結果,他們打敗了華爾街。

這場小人物財富傳奇的背後,有更多東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風險的複雜化掩蓋產品的風險?評級制度存在怎樣的盲點?金融界怎樣運用術語的謊言欺騙客戶?人性的缺陷和金融體系的弊端在《大空頭》中一一精彩呈現。危機過後,我們應該如何行動?相信這本書會給你全新的思考和啟發。

媒體評論

全球正在發生微妙的多空轉換,歐美日等富裕國家人口漸漸老化和耽於安逸,冒險、創業和發明能力下滑,用私人或政府的債務支撐著過度虛擬化的經濟;“金磚四國”等新興國家的民眾卻年輕而勤勉,有著不羈的夢想、進取和創新精神,積累著日益龐大的淨儲蓄和國際儲備。西方人可能仍以舊定勢拒斥和懷疑地審視著新興力量,沒有意識到自己即將深陷大空頭。大空頭下,多方的力量正在孕育並日益令人矚目,全球體系的中心亦將在21世紀中期悄然轉移。

——鍾偉,北京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風暴來臨時,海洋中的水母是最先知道的;地震的前兆,據說是老鼠最先覺察的。這本書故事的主角恰恰是華爾街上的藉藉無名之輩,他們有如海洋中的水母和陸地上的老鼠,卻成為了次貸危機的“先知者”,最後正是他們坐在坍塌的華爾街大廈之巔,嘲笑著那些被深埋在廢墟之下、昔日風光無限的雷曼、貝爾斯登、AIG,還有那垂垂老矣的格林斯潘。

——劉煜輝,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

金融市場幾乎沒有真理可言。華爾街的歷史上,摩根也好,美林也好,高盛也好,在它們生存的一百多年裡,經常被稱為“偉大”而被人們崇拜,經常又被冠以“醜陋”而被人唾棄。《大空頭》因為一群小人物的勝利,歌頌了金融市場的奇蹟,好像找到了這一魔幻市場的真理。其實不然,因為每一次“多”與“空”的大潮中,總有因逆勢而成功或失敗者。

——王世渝,瑞思資本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北方資源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市場某種程度上就是賭場。某些人能洞燭先機,就能在大多數人還沉迷在瘋狂的泡沫中時選擇退路。任何時候,清醒獨立的思考對投資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大空頭》在這方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出精彩的示範劇。

——劉彥斌,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作者簡介

麥可·劉易斯,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曾任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交易員,後為《紐約時報》撰稿,並擔任英國《觀察家周刊》的美國版編輯。他的成名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名作,書中的精彩片段被各種媒體廣泛引用,對美國商業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著有《錢球》、《盲邊》以及《住房遊戲》。

寫作背景

始於格林斯潘時代的低利率、高流動性和資產價格保護政策,現在看來是此輪危機的根源。低利率引來了美國的一批新借款人,他們在房貸中介鼓勵下開始買房自住。由此,巨額資金湧入次級房貸市場,流向信譽不良的借款人。在《大空頭》中,年收入14000美元的採摘草莓的墨西哥人,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購買了一套價值72.4萬美元的房子。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反監管動機催生了新的銀行業務模式,即從“借出和持有”的模式轉變到“發起和銷售”的模式,商業銀行發放貸款,隨後將其轉售給其他機構如對沖基金和結構型投資工具機構,所有華爾街的大銀行都深陷於次級貸款的遊戲之中。2007年年末全球的衍生品金額高達596萬億美元,是同期全球GDP的12倍。這種交匯不僅產生出空前的資產泡沫,而且最致命的是,這些利用結構化投資載體創造的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是表外業務且不受監管,它通過銀行中介市場將這些泡沫向全世界擴散。

在這樣一個風險迅速積累和傳播的過程中,誠如《大空頭》所描述的,銀行、投資者、中央銀行以及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多數都低估了動態衍生市場的複雜性,沉迷於這個市場表面上的低波動性。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相信房價會持續走高,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崩潰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災難太大了。

大空頭在這樣的狂熱市場氛圍下,顯得多么偏執、孤獨,並且承擔了多么巨大的壓力。故事還在繼續演繹,盛宴還在進行,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進來,似乎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但是,泡沫終究會破滅,在市場迅速逆轉的時期,市場一方面以十分慘烈的方式,清洗狂熱的參與者,同時也以極高的回報,來獎勵那些如禿鷹般等候了多時的賣空者。一旦風險開始顯現,《大空頭》將金融機構規避風險比喻成甩鞭子遊戲,了解更多信息的金融機構想盡辦法將衍生品轉讓給市場中不太了解這些產品的其他機構,華爾街上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凱恩斯認為投資如同選美,需要考慮多數人是如何判斷的,但是,在市場的轉折時期,以遺世獨立的勇氣站在市場大多數人對面的,一定是屈指可數的少數參與者。這就是金融市場的魅力所在。

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好書

美國《外交政策》評出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20本好書。一起看看外國經營們在閱讀哪些書籍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