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編》

《四存編》

中國清初哲學家顏元的代表作。包括《存性編》、《存學編》、《存治編》、《存人編》,合稱《四存編》。

正文

《四存編》
《存性編》2卷和《存學編》4卷,均為顏元35歲時所著,集中反映了顏元反理學的思想。
《存性編》批判程朱學派將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區分為二的觀點,認為"若無氣質,則理也無所依存",“非氣質無以為性,非氣質無以見性”,“若無氣質,理將安附”,堅持了理氣統一、為基礎的唯物論思想。
《存學編》主旨是反對程朱學派空談性命,強調"習”和“行”的重要性。顏元說他著《存學編》,是要“明道不在詩書章句,學不在疑悟誦讀”,而在於“身實學之,身實習之,終身不懈者”。《存學編》中的所謂“實習”、“實行”,主要指個人的道德踐履,但也接觸到認識來源於實踐這一認識論的原理。顏元曾以學醫為例說:“辟之於醫,《黃帝素問》、《金匱》、《玉函》所以明醫理也。而療疾救世,則必診脈、製藥、針灸、摩砭為之力也。”
存治編》原名《王道論》,是顏元早年的著作。在《存治編》里他幻想恢復三代的“王道”政治,集中闡述了他有關“井田、封建、學校”的三大政治綱領,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
存人編》是顏元47歲時的作品,內容側重於反對佛、道,勸人打破迷信。
《存性編》、《存學編》、《存治編》、《存人編》有《畿輔叢書》本,四存學會1923年所編《顏李叢書》本和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四存編》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