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演義》

《吳三桂演義》

《吳三桂演義》第一次以歷史演義的形式描寫了吳三桂的一生,作者不拘於“成王敗寇”之說,比較真實、生動地刻畫了這一複雜的歷史人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小說描寫年青時的吳三桂文武雙全,胸懷大志,對明末時期朝廷的弊病洞若觀火;而在李自成攻陷京城,擄走陳圓圓之後,吳三桂面臨著多種選擇時矛盾猶豫,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短見和在個人感情上的軟弱,促使吳三桂作出借兵報仇的重大失誤;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引清兵入關後的吳三桂面對滿人背信棄義,不得不在叛明降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深入緬甸,殘殺明裔;後迫於清廷撤藩壓力,又不得不妄自稱帝,反抗清朝,最後終至敗亡。

目錄

第一回董其昌識拔吳三桂袁崇煥計斬毛文龍
第二回還五將建州修玉帛贅三桂藩府鬧笙歌
第三回結勇將田畹獻歌姬出重鎮吳襄留庶媳
第四回發舊案袁崇煥遭刑謀大事李自成起義
第五回憤縣令李岩從亂黨破神京闖逆擄圓姬
第六回殺妻兒崇禎皇自縊爭美姬吳三桂哭師
第七回爭圓圓吳三桂借兵殺吳襄李自成抗敵
第八回棄圓姬闖王奔西陝賜誥命三桂卻南朝
第九回左第被困北京城李自成走死羅公嶺
第十回掃流寇吳帥就藩封懺前情圓姬修道果
第十一回孫可望歸降永曆皇吳平西大破劉文秀
第十二回平西王兵進雲南城永曆皇夜走永昌府
第十三回孫可望逼封三秦王吳平西手弒永曆帝
第十四回篦子坡永曆皇被縊北京城吳三桂奔喪
第十五回築野園陳姬托修齋依海市楊娥謀討賊
第十六回捕刺客勇士護吳王忌兵權朝意移藩
第十七回陳圓姬遺書諫藩邸吳三桂易服祭明陵
第十八回北京城使臣告變衡州府三桂稱尊
第十九回建帝號吳三桂封官受軍符蔡毓榮調將
第二十回迎馬首孫延齡殞命卜龜圖吳三桂灰心
第二十一回據陝西王屏藩起事逼洞庭夏國相鏖兵
第二十二回張勇大戰王屏藩鄭經通使吳三桂
第二十三回王輔臣舉兵戕經略南懷仁制炮破吳軍
第二十四回高大節智破安親王夏國相敗走醴陵縣
第二十五回韓大任敗死揚子江高提台大戰大覺寺
第二十六回高大節憤死九江城吳三桂親征松磁布
第二十七回走固原王輔臣投降奪荊州蔡毓榮獻捷
第二十八回棄岳州馬寶走長沙據平涼屏藩破圖海
第二十九回棄江西國相退兵走廣東尚王殞命
第三十回郭壯圖飾時修古塔夏國相倡議棄長沙
第三十一回出鄖陽三桂賓天陷敵營蓮兒絕粒
第三十二回吳世蕃即位衡陽夏國相退兵黔省
第三十三回拔固原圖海鏖兵走漢中屏藩殉國
第三十四回胡國柱敗走貴陽城傅宏烈起兵桂林府
第三十五回康親王會兵平閩浙趙良棟奉命取成都
第三十六回趙良棟大戰陽平關楊嘉來敗走夔州府
第三十七回困羅森五將取成都逼永興孤城抗大敵
第三十八回敗譚洪趙良棟進雲南間馬寶蔡毓榮擺象陣
第三十九回戰平遠蔡毓榮奏功守曲靖郭壯圖敗績
第四十回破長圍七將定雲南賞戰功朝廷頒諭旨

精彩書摘

第一回董其昌識拔吳三桂袁崇煥計斬毛文龍中國學者視得君權太重,故把民權視得太輕。任是說什麼弔民伐罪,定國安民,什麼順天應人,逆取順守,只是稀罕這個大位。道是身居九五,玉食萬方,也不計塗炭生靈,以博一人之僥倖。故爭城爭地,殺人盈城,流血成海,也沒一些兒計到國民幸福。究竟為著什麼來?你看一部二十一史,不過是替歷朝君主爭長爭雄,弄成一部膿血的歷史。因為看得君位太過尊榮,就引出那些梟雄。道什麼成王敗寇,日日興兵,既得稱王,又欲稱帝。歷觀往史,那裡還說得許多?甚的說其國愈大,其君愈尊,就引動外人垂涎著我們中國的帝位。如五胡割晉,沙陀寇唐,金元奪宋,竟釀成種種的慘事來了。俗語說得好,家中無鬼萬年安。一家如此,何況一國!若不是那些漢奸貪榮忘國,任是外人有百萬雄兵,千員勇將,那裡便能割裂我們的國家?可知是做百姓的只圖苟安,做官吏的只貪富貴,統通沒有愛國的感情,自然釀成亡國的慘禍了。從這樣看來,又覺中國學者那些說話亦有些合理的。說忠臣要忠於人君,卻與忠臣要忠於國家本有些不同,但人人能懂得忠於人君,亦斷不至背本忘恩,貪戀尊榮,致引外人作貽禍宗邦的事了。
說書人說到這裡,也省起一個人來。那人不是別人,就是姓吳喚做三桂,表字長白,本貫山東高郵人氏。自先祖販馬為業,往來遼東海蓋之間,遂寄籍為遼東人。他父親名喚吳襄,表字贊墀。生有勇力,受知於鎮東將軍李成梁,以吳襄善能相馬,委以購辦戰馬一差,以功保升千總。及經略大臣楊鎬以雄兵二十萬伐滿洲,大兵潰於撫順,人馬俱盡。時吳襄從征,於兵敗後劫回滿洲戰馬三百匹。故撫順之戰,諸將皆有罪,惟吳襄獨以功薦升副將。時明末諸臣大夫日惟偷安旦夕,以為天下無事。凡武將指陳邊事,都道武官只好勇鬥狠,危言聳聽,以博功名,故朝議多不留意邊事。吳襄又曾寄籍遼東,故所有文臣都睥睨他,像不是中國人一樣。吳襄自以官位尚卑,也不與計較,惟倍加謹慎而已。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