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借智慧:名臣卷》

《向古人借智慧:名臣卷》

《向古人借智慧(名臣卷)(經典珍藏本)》是一部暢銷品圖書,是卓越網、99讀書網……年度超五星級圖書。由新浪讀書、搜狐讀書、天涯煮酒論史聯袂推薦,是一部讓所有人都能受益匪淺的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不拘一格的獨到見解帶給你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
當你掩卷而思時,你會發現這是歷史、文化與智慧最完美的融合體!
好書改變命運,智慧創造人生
讀懂一位古人,也許能成就一番事業
收穫一個智慧,或許能開創一片天地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無論世事如何滄桑,歷經數千年的古人智慧卻依舊如新,仍適用於當下的時代——通過借鑑它們,可以學到很多成就大事的本領。
研讀古人心法,開啟智慧之門
品味古人的智慧,猶如妙手撥響千年古琴,傳悠揚婉轉於人心田。古人的智慧,猶如浩瀚的文化海洋,包融著各個方面,以其無比的魅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古人處處都存在對做人做事的真知灼見,這些智慧對我們的事業、前程、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它牽動或連載著我們每一個人。

內容簡介

讀懂一位古人,也許能成就一番事業
收穫一個智慧,或許能開創一片天地
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點。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向一個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秘訣。年輕人問:“智慧從哪裡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年輕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裡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裡來?”智者說:“我們的祖先。”所以說,應該從古人那裡汲取智慧的營養。
古人智慧是由無數的犧牲和失敗凝聚而成的,其對於後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向古人借智慧》匯總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涵蓋了古人寶貴的智慧.傾注了智者真誠的教誨:既講到了競爭制勝的學問、明哲保身的計策、為人處世的要義,也講到了操控局面的權術、統馭天下的智謀。經典的智慧箴言結合精彩的歷史故事的解說,讀起來更有韻味。從中你既可以獲得智慧的啟迪,又可體會到讀史的樂趣。
俗話說:“得智者得天下。”我們不需要做高明的導師,但是,我們不能不了解人類的大智慧,不能不具備一顆智慧之心。《向古人借智慧》是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智謀錦囊。只要你領略到了書中的要旨,學會其中的克敵制勝奇方及人生百態,你定能在這個“時間是生命,智慧是金錢”的現實社會中永立不敗之地。

目錄

第一章相時而動——抓住機會贏得一切
名臣的起點往往都比較低,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最先只是一介書生,後來源於機遇巧合,一下子成為時代的精英。這些人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位極人臣,往往會比平常人多一雙發現機遇的眼睛,當機遇來到時,又能勇敢地伸出抓住機會的雙手。可見,成功貴在相時而動,抓住了機會也就贏得了一切。
良禽擇木而棲,良仕擇主而事
機會是給予有準備的人
適時顯露才幹,贏得他人器重
有了機會就抓住,不要輕易錯過
作長線投資
以逸待勞
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耐心等待時機
遇亂不慌,見機行事
第二章樹立威嚴——給自己營造威懾力
古代身在朝堂的臣子深知:僅僅能得到上司的信任和賞識是難以服眾的,還要能得到同僚下屬的尊重和愛戴,這樣才能在官場上遊刃有餘。因而,他們常常給自己造勢立威,以此讓上司看到他的非凡,讓同僚感受到他的威嚴,這是樹立權威的智慧。同樣,在當下,個人的威信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是建立個人權威最好的辦法。
反其道而行之
話少人自威
利用別人抬高自己
借別人增加自己的力量
“震”人必先正己
攻心為上,降服“不安分”的人
不妨虛張聲勢
學會自我推銷
第三章大智若愚——多一分糊塗少一分麻煩
做人難,做臣子更難,因為伴君如伴虎。於是,不少臣子在帝王面前往往總是保持三分清醒,七分糊塗。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他們擅長揣著明白裝糊塗,明哲保身。所以,真正大智慧之人,能當糊塗時最糊塗,當清醒時比任何人都清醒,談笑風生間繞過困難、裝聾作啞時避開別人的陷阱,執著於人生目標,不為一時得失所左右。
巧顧面子透玲瓏
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
揣著明白裝糊塗
寧做糊塗人,不做聰明鬼
做人何必太聰明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第四章人盡其用——讓人為我所用
身為一個領導者,往往要有高超的駕馭下屬的技巧,使每一個下屬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一個人不能做什麼,最擅長什麼,最大的缺點是什麼他都瞭然於胸,然後揚其長,避其短,讓其發揮出最高潛能,做到知人善任。從現在的眼光看。這是一個人的領導才能不可忽略的部分。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打動人才以收心為上
讓依附者發揮最大的能量
善於找到和利用貴人
用人堅持寧缺勿濫
揚長避短,用其所長
用人先識人
兩手服人,兩手都要硬
第五章韜光養晦——在隱忍中蓄勢待發門
封建時代的官場,官僚們為權力往往會明爭暗鬥,名臣們之所以能勝出,其最大的特點是決不逞勇鬥狠,時機不利時,潛藏形跡,暗蓄力量,以待將來。可見,大智者,往往在隱忍中蓄勢待發,最終一定會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韜光養晦,忍辱負重
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未全開月未圓
不輕易暴露自己
不要暴露自己的底牌
適時展露才華
做人不要太張揚
低頭做人不吃虧
第六章順勢而為——練就見機行事的本領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關乎前途和命運的緊要關頭,一個人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關鍵在於“順勢而為”。審時度勢,因時制宜,要具有順勢而為的智慧,達到“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免於未形”的境界。
隨機應變
看人臉色行事
順應時勢
隨勢而變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第七章露巧藏拙——讓自己的表現更優秀門
古代的名臣表現自己無非有兩個手段:露巧和藏拙。功夫深的,儘量露巧便是。功夫淺的、本事小的,極力藏拙,只要把毛病藏嚴實了,就能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位極人臣。的確,露巧藏拙,夸美掩醜,不僅讓對手找不到攻擊你的破綻,更能放大自己的能力。
做事無愧於心
學會表現自己
欲速則不達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瞞天過海
以靜制動可保勝算在握
第八章靈巧做事——讓自己輕鬆成事門
古代的官場往往是爾虞我詐,老老實實地做人很難應對的了那些小人,因此,不少臣子在做事事多用機巧。當下,倘若能夠掌握做事的訣竅,必能有助於你便利地解決許許多多的棘手之事,並在辦事中遊刃有餘,讓自己心想事成。
好事要多“磨”
學一點“太極推手”
學會就勢取利
坐取漁人之利
讓對手鬆懈,出奇制勝
以毒攻毒治小人
請將不如激將
不露聲色才是真高明
第九章靈活待人——讓自己左右逢源門
逢迎不拍馬
不要顯得比上司強
遠交近攻,找準突破的點
找到自己的貴人
把人“哄”得開心十足
摸著上司的心意做事
學會安對方的心
把功勞讓給別人
要善於察言觀色
忠誠第一
第十章進退有度——捨得成就完美人生
激流勇退,成就完美
低調才能保全自己
凡事適可而止
知進也要知退
居高而退,保平安
學會順流而走
把持好貪慾之心
第十一章巧謀善斷——讓自己成為能人
治標不如治本
掌握識人之道
謀劃講究招法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放長線釣大魚
細微之處要留意
第十二章善待他人——誠心待人,成功做事
以寬恕之心處世
善心待人
謙讓做人
君子不計小人過
宰相肚裡能撐船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以情感人

前言

什麼是智慧?西方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對智慧下過一個定義:“智慧就是聽從本性,按本性行事。”聖經說得更清楚,敬畏上帝才是智慧的起點;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點。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向-個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秘訣。年輕人問:“智慧從哪裡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年輕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裡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裡來?”智者說:“我們的祖先。”所以說,應該從祖先那裡汲取智慧的營養。
當我們梳理歷史人物的智慧時不難發現,在一些朝代中,可能沒有充滿霸氣的明君,也可能不會出現萬人景仰的哲人,但往往總會出現一兩個充滿智慧的臣子。在這些名臣身上,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
姜太公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並在磁泉邊以長竿、短線、直鉤、背身而釣的奇妙方式去釣魚。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司馬,輔佐周文王。
姜太公讓我們明白,良仕擇主而事。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可諸葛亮就是不見劉備,使劉備三顧茅廬而不見,諸葛亮以此來營造自己的人氣,使自己日後封侯將相。
諸葛亮讓我們明白,人要善於推銷自己。

精彩書摘

有了機會就抓住,不要輕易錯過
機會不是時時都有的,尤其在功不成名不就的時候,每個機會都是十分寶貴的,絕不能輕易浪費。劉墉每次獲得調任或者升遷,在新的任期內,都能把握好自我,在眾多的官員中凸現出來,不但要超過一般的官員,甚至對自己的長輩也要有趕超的勇氣。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9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江蘇是清代學術和文化的中心,這個地區的士人風氣以及他們對朝廷的態度,直接關係著清朝統治能否獲得穩定和加強。因此,歷代皇帝和大學士對該地區都極為重視,康熙和乾隆6次南巡,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籠絡士民,強化控制。
乾隆時期,大學士尹繼善在東南地區長期擔任總督和巡撫,前後長達27年之久,其原因在於尹繼善精於文學,善於通過以文會友與文人學士聯絡感情,因而深獲當地士人的擁戴,他在東南的政績成為清朝成功推行文治政策的典範。
尹繼善在東南任職的時候,與當地的文人知識分子建立了極為良好的關係,人稱他“愛才如命”,只要是見到有才能的人,就想方設法提拔資助,他的幕府也聚集了大量名流。劉墉能被選派到江蘇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大省做學政,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乾隆對劉墉的肯定,及對他管理能力的信任。
劉墉還有在江蘇開展工作的便利條件。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此前多次負責南河河工,在江蘇的時間比較長,熟悉那裡的風土人情;劉家在江蘇擁有眾多的朋友或門生故吏,兩江總督的尹繼善也是劉統勛的同僚和朋友。
有這樣良好的社會關係,又有安徽學政的3年經歷,劉墉主持學政工作自然就會非常順手。
而劉墉自己,更把這次視學江蘇視為乾隆對自己的考驗,為以後的提升鋪平道路,因此,他工作極為認真,考取生員非常嚴格,後來人記載說:“昔日劉石庵(劉墉)相國視學江蘇,嚴肅峻厲,人多畏憚。”
劉墉還認真考察當地的風俗民情,及官方士習情形。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天,劉墉在離開江蘇省前夕,將此作為總結,向乾隆作了匯報。其中特別談到了對監生的管理等問題:“生監中有喜歡滋事,膽大妄為的人,府州縣官多所顧忌,並不加懲處。以致他們不僅害怕刁頑百姓,而且害怕蠻橫的生監,狡猾的胥役。對於涉及生監案子既不能及時審斷,又不想明定是非。確定罪責之後,應該撲責革退的生監,並不責革,實屬疲玩不堪,訟棍奸吏因此得以行其奸謀。不只是他們目中已無學政,甚至有心欺詐督撫。”
這一封奏疏正好切中當時江南官場積弊,乾隆讀過之後,立即給予高度重視,隨後就針對此事下達了上諭,指出:
劉墉所奏,切中該省吏治惡習。江南士民風尚,多屬浮靡好事,當地地方有司,又加以疲沓姑息,遂致此等惡習日益嚴重,牢不可破。所以,近來封疆大吏懈弛弊端,直省中唯有江南最為嚴重,這本非劉墉一人私下看法。尹繼善、陳宏謀在督撫中外任時間最久,而且向來好以無事為福,況且經歷事情既多,上下一團和氣的作風竟成故智,他們所轄官員又大半屬往年舊屬,因循生玩,往往遇事姑容。甚且狡猾劣員,近來借辦差有意延擱公事者更不一而足。積習頹靡,不知振作。此等情狀,即使當面責問尹繼善、陳宏謀,他們也應當難以自解。
況且督撫為屬僚表率,既然上司就不能有所振作,那么所有下屬又有誰不承風?至於上行下效,怠惰之勢已經形成,誰負責任?則朕唯於督撫是問耳。尹繼善等當以此痛除舊習,刻自振作,如果州縣官確有怠玩相沿,如劉墉所奏各情節,即當嚴行體察,據實參奏。若不知自改,而轉以被揭怨恨他人,更難逃朕洞鑒
劉墉不失時機地表現自己,得到了乾隆的注重和賞識,為他後來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乾隆還多次在諭令中談到劉墉所奏報的問題,可見他已經成功地提高了自己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名臣智慧今用
凡事都有兩面性。“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關鍵要能發現並抓住有利的轉化機遇。把握時機、抓住機會不但是人生智慧的最高表現,也是人在飽經滄桑後的一種大度和從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