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與中國文學》

《史記與中國文學》

一部介紹史學巨著《史記》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的書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第1版(2010年8月1日)
1

叢書名: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
平裝:37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100071917,9787100071918
條形碼:9787100071918
產品尺寸及重量:20.8x14.6x1.8cm;581g
ASIN:B0044UIGDU

內容簡介

《〈史記〉與中國文學(增訂版)》內容簡介:長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都市,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於此,綿延1100餘年,形成了輝煌燦爛的長安文化。長安文化具有多種特性。首先,它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長安和周邊地區為核心,以黃土為自然生存環境,以雄闊剛健、厚重質樸為其主要風貌,這種文化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中國文學的“陝軍”、中國藝術的“長安畫派”等,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可以稱之為“後長安時代”的文化。其次,它是一種相容並包的都城文化,既善於自我創造,具有時代的代表性,又廣泛吸納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善於吸納民間文化,形成多元化的特點。複次,它是中國歷史鼎盛時期的盛世文化,尤其是周秦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其所產生的文化以及對外的文化交流,代表了華夏民族的盛世記憶,不僅澤被神州,而且惠及海外。第四,它是歷史時期全國的主流文化。由於長安是歷史上許多王朝的都城,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所在,以長安為核心形成的思想、文化,輻射到全國各地。第五,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產生於中國歷史的早期,是中國文化之根,對中國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目錄

導論關於《史記》文學特質的思考
第一節思考《史記》文學特質應確立的原則
第二節《史記》的文學特質
第一章司馬遷的文學思想及其影響
第一節對前代文學思想的繼承
第二節司馬遷的文學觀
第三節處在儒學文藝思潮盛行時期的司馬遷
第四節司馬遷文學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史記》與中國古典散文
第一節集先秦散文之大成
第二節《史記》散文的新成就
第三節千秋宗匠不朽典範
第三章《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
第一節《史記》以前傳記的發展
第二節《史記》對中國古典傳記的貢獻
第三節《史記》對中國古典傳記的影響
第四章《史記》與中國古典小說
第一節《史記》與古代小說的淵源關係
第二節形象化的人生
第三節立體化的敘法
第四節戲劇化的場面.
第五節小說對《史記》藝術的發展
第六節《史記》與古代戲曲
第五章《史記》與中國抒情文學
第一節《史記》是一部宏偉的史詩
第二節司馬遷的史詩與杜甫的詩史
第三節《史記》與中國抒情文學
第六章《史記》與中國古典悲劇
第一節《史記》悲劇的範疇與類型
第二節《史記》的悲劇精神與悲劇效果
第三節《史記》的悲劇藝術與結構特徵
第四節司馬遷的悲劇心態與悲劇時代
第五節《史記》與中國古典悲劇
第七章《史記》與中國浪漫主義文學
第一節“戴著鐐銬跳舞”——實錄基礎上的想像
第二節司馬遷“愛奇”的傾向
第三節《史記》與中國浪漫主義文學
第八章《史記》與辭賦
第一節《史記》與屈賦精神實質縱談
第二節司馬遷與漢代辭賦家賈誼、司馬相如
第三節司馬遷的辭賦理論與實踐
第九章《史記》與中國民間文學
第一節《史記》向民間學習什麼
第二節《史記》中的民間歌謠諺語
第三節民間文學從《史記》得到什麼
第十章《史記》——中國文學語言的寶庫
第一節對先秦語言的總結與發展
第二節《史記》的語言成就
第三節《史記》是中國文學的語言寶庫
結束語
附錄
史記學”史述略
《史記》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
再版後記

序言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都市,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於此,綿延1100餘年,形成了輝煌燦爛的長安文化。長安文化具有多種特性。首先,它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長安和周邊地區為核心,以黃土為自然生存環境,以雄闊剛健、厚重質樸為其主要風貌,這種文化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中國文學的“陝軍”、中國藝術的“長安畫派”等,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可以稱之為“後長安時代”的文化。其次,它是一種相容並包的都城文化,既善於自我創造,具有時代的代表性,又廣泛吸納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善於吸納民間文化,形成多元化的特點。複次,它是中國歷史鼎盛時期的盛世文化,尤其是周秦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其所產生的文化以及對外的文化交流,代表了華夏民族的盛世記憶,不僅澤被神州,而且惠及海外。第四,它是歷史時期全國的主流文化。由於長安是歷史上許多王朝的都城,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所在,以長安為核心形成的思想、文化,輻射到全國各地。第五,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產生於中國歷史的早期,是中國文化之根,對中國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後記

本書初版於1995年7月,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40周年而作。本書出版後,在學術界有良好的反響。同時,作為《史記研究》專題課的教材使用,也得到了普遍好評。於是,1998年經過修改,準備再版,校樣我也看過三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書稿未能出版,一直擱在我的書櫃裡,而這一擱就是10年。在這10年中,雖然工作繁忙,但我的《史記》研究沒有中斷,先後出版了《唐前史傳文學研究》《史記學概論》《文化視野中的漢代文學》等著作,並在有關學術刊物發表了一系列《史記》的研究論文,主編《史記概論》教材。2008年,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將我的《(史記)與中國文學》納入再版計畫,予以資助,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畢竟這是我踏上學術道路時的初作,我十分珍惜它,於是,我抽空將舊稿收拾一遍,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增添了有關內容。為了加強學術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史記》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特將我的《“史記學”史述略》、《<史記>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兩文作為附錄收入。
學無止境。我將在《史記》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努力,力爭有新的更大的成就。

文摘

第一,在封建專制的統治下,忠介之士遭受統治者和讒佞之徒的殘酷迫害,使得他們走投無路,只好用著書述志來發泄其憤懣,這就是所謂由“窮”而“怨”。
第二,由於進步的作家受迫害,他們更得以接觸社會,了解下情,更加深了對統治者昏聵而殘暴的面孔的了解和認識,越發感到“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因此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第三,作家的憂愁幽思不是為發泄私情,而是為針砭時弊,因此總是有感而發,寫作目的是“述往思來”。
第四,作家對黑暗現實的義憤愈強烈,作品的思想性就愈強,這就必然要求對黑暗作無情揭露}但要“撥亂世,反之正”,就要求“采善貶惡”,兼而有之,“非獨刺譏而已”。揭露和歌頌是統一的。
第五,發憤著書者往往身處險惡的環境之中,奸佞投井下石,鷹犬虎視眈眈,造成諸種威脅和阻力。這就需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歷盡艱辛,萬死不辭,方能成功。“發憤”者,亦是“發奮”也。
“發憤著書說”繼承了屈原“發憤以抒情”的傳統,言簡意賅,內容豐富,這不僅是他自己的創作動力,而且具有普遍意義。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揭示屈原創作道路是由“窮”而“怨”的“發憤”道路,就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

《史記》研究書目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